与才叔死磕金匮要略58
与才叔死磕《金匮要略》58 原文: 小便不利,蒲灰散主之;滑石白鱼散、茯苓戎盐汤并主之。 蒲灰散方: 蒲灰七分,滑石三分 上二味,杵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滑石白鱼散方: 滑石二分,乱发二分(烧),白鱼二分 上三味,杵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茯苓戎盐汤方: 茯苓半斤,白术二两,戎盐弹丸大一枚 上三味,先将茯苓、白术,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如戎盐再煎,分温三服。 这一段讲小便不利,出了三张方子,供我们临床选择。这说明了针对不同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治疗决策是不同的。我们曰:“同病异治”。蒲灰散用蒲灰和滑石,蒲灰就是蒲黄,血分药,能化瘀血,利湿热,通小便。主要针对湿热、瘀血造成的小便不利。滑石能清热利湿通淋。可见,蒲灰散主要治疗湿热、瘀血引起的小便不利,功效是清热利湿、利尿通淋。滑石白鱼散,这白鱼不是水里面游的那种鱼,它是旧衣服堆里或者是旧书堆里长出来的小虫。听起来挺可怕的,对吧。白鱼和头发灰,头发灰我们叫血余炭,白鱼和头发灰都是血分药,能活血、化瘀,头发灰还能够止血。可见,滑石白鱼散可以活血化瘀、清热通淋、利小便。滑石白鱼散活血化瘀的力量明显大于蒲灰散。茯苓戎盐汤用茯苓、白术益气健脾、淡渗利湿。还加了戎盐,戎盐是青盐,与我们吃的食盐还有点不同。青盐可以提炼出食盐,青盐的成分更复杂。青盐,药性咸寒,咸能入肾,在这里它是作为引经药使用的,带领白术、茯苓入肾达到利水通淋的效果。茯苓戎盐汤针对的是中焦脾虚、下焦湿热较盛的小便不利病证的治疗。这三张方子用的药要么气分药,如茯苓、白术;要么是血分药,有蒲黄、血余炭、白鱼、青盐。可见,小便不利的治疗要么是行气利湿,要么是活血化瘀。因为气能行水,气滞则水不行;血瘀会造成气滞,所以化瘀血能行气利尿。滑石白鱼散血分药最重,蒲灰散次之,茯苓戎盐汤又次之。原文: 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这一段我们都很熟悉的。它在《伤寒论》出现过,文字都一样。在《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出现过白虎加人参汤证,原文是“太阳中热者,暍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这一段提出了一个常识性的临床问题,如果见到患者“渴欲饮水,口干舌燥”,排除了水饮、阳虚、血瘀等问题,可以直接对上白虎加人参汤。五苓散证我们多次复习过了,她喝不了太多水,喝多了会恶心想吐;温经汤证是口唇干燥,她是瘀血造成的,是血液达不到表皮出现的唇口干燥;小建中汤证的咽干口燥,是中阳虚衰,阳气不能温通口咽造成的。所以,临床见到的“渴欲饮水,口干舌燥”,大概率是白虎加人参汤证。原文: 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猪苓汤方: 猪苓(去皮),茯苓、阿胶、滑石、泽泻各一两 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内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 这一段话,《伤寒论》也有,一模一样。脉浮发热,说明这个病证是从外感得来的,现在邪气入里化热了,目前可以没有表证,也可以还有表证,因为里热激发向外,也可以表现出脉浮发热。里热伤阴,所以渴欲饮水;水饮蓄结,膀胱气化不利,所以小便不利。可见,猪苓汤证病因发病机制是里热、阴伤、水饮并存,治疗要养阴、清热、利水。猪苓汤中有猪苓、茯苓、泽泻,这三味药与五苓散相同,文献认为,这些药物利水不伤阴。五苓散中桂枝、白术,这两个药偏温,容易伤阴,不合适,去掉,再加滑石,清利湿热、通小便。考虑阴伤,所以加了阿胶。阿胶能够滋阴,又是滑利的,所以能养阴又帮助去水,使淡渗利水药不至于伤阴,《外台秘要》注明阿胶要用炙阿胶,主要也是初于滋阴不碍湿考虑。猪苓汤证和五苓散证都有“渴欲饮水”、“小便不利”和“脉浮发热”。五苓散证是水气不化,没有热像、没有阴伤;猪苓汤证是水热互结,有热,有阴伤。虽然都用了猪苓、茯苓、泽泻,但五苓散用了桂枝、白术这两个偏温的药来温阳化气利小便;而猪苓汤则用了滑石、阿胶来清热养阴。五苓散和猪苓汤都能利水,但五苓散偏热,猪苓汤偏寒,不相同。五苓散治疗的小便不利,舌质不红,内热不甚,还有胃中停水表现。猪苓汤一般舌质红,小便涩痛,有阴虚内热表现。小结: 这一篇章比较简单,我们分三次课程就讲完了。不过,里头提到的方剂大多数实用性很强。对于消渴,主要包括厥阴病消渴和杂病自发的消渴。方证有五苓散证、猪苓汤证、文蛤散证、白虎加人参汤证;也有肾气丸证、栝楼瞿麦丸证。关于小便不利,提到了五苓散证、猪苓汤证、栝楼瞿麦丸证。还有湿热和瘀血共存的蒲灰散证、滑石白鱼散证;还有针对中焦脾虚、下焦湿热较盛的小便不利病证治疗的茯苓戎盐汤。虽然本篇章多数方子都很实用,但我依然保持着对茯苓戎盐汤和滑石白鱼散的贞操。以上就是本期节目的全部内容,感谢大家收看收听。如果您觉得才叔的读书分享有帮助,请点亮下面“分享”、“赞”和“在看”,特别是点亮“在看”,谢谢啦。感谢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ulinga.com/zlcd/9389.html
- 上一篇文章: 中医喝水都会胖,脾虚湿重两味药,健脾祛湿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