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庄稼,相信不少人都听过“重茬”这个词。所谓重茬问题就是说同一种作物在同一块地连续种三茬或三年以上容易出现土传病害严重,作物生长发育不良,产量低卖相差等问题。

这是客观存在的问题,是由连作而引发的营养失调、病害残留、土壤酸化等原因所致。这些可以通过轮作、深耕、平衡施肥、选用抗病品种、喷施防病虫害药剂等途径解决。

那么在食用菌生产过程中,是否也有同样类似的“重茬”问题呢?有些人种菇失利找不到原因就把责任归结于“老菇棚种菇会减产”,这是真的吗?如何解决老菇棚减产问题?

传统习惯总结过去的食用菌生产场地“一年成功,两年失败,三年必须更换场地”的说法,其实是对过去利用实验室栽培技术用于家庭的庭院经济应用模式的经验总结。然而,事实证明了上述说法缺乏科学性。

首先,食用菌产业的发现和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以来数千年历史中,仅仅在现代社会科学知识发展起来微生物学科中筛选出来的“大型真菌“应用技术,称之为高科技微生物科学技术的技术密集型、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系统工程技术,食用菌产业生产全程都要“以防为主,防患于未然“的管理方法才能实现科学生产、安全生产、获得理想收益的投资利益。

而参与庭院经济的群体中人群中,很多都是不懂食用菌技术的人群,更谈不上对微生物学科、人类与微生物关系、微生物与人类生活关系、微生物与人类医学关系、微生物与自然科学的深层次的复杂关系的知识学习机会,只能是模糊概念上的模仿和照样去做的单纯,参与生产过程。所以对食用菌生产为什么会污染?污染来自哪里?如何才能防治污染等概念很模糊或茫然?对食用菌生产过程的各种莫名其妙的危害性几乎没有太多有效措施予以防范处理,因此出现了上述现象的总结。

如果老棚种菇真的会出问题,难道每隔几年就要挪位置?换大棚?

下面讨论一下,关于食用菌菇棚的使用时间长度概念问题,目前的食用菌生产工艺分为两大类,一是熟料栽培(包括香菇、木耳、金针菇、平菇等等)专业化、工厂化、机械化、自动化、数据化控制的栽培品种生产类型;二是仿生态生产模式的生料栽培、发酵料栽培和半熟料栽培模式的(天麻、猪苓、羊肚菌、滑子菇、玉米套种香菇、平菇等等)类似于生料栽培的工艺模式。

首先讨论栽培规模较大的具有自然环境和设施配套生产的代料香菇生产基地和产业区域的菇棚使用时间长度和栽培效果。

现以西峡模式、泌阳秋栽模式、灵宝反季节栽培模式的菇棚使用时间长度为例,这些栽培区域的菇棚都是固定在一个地方连续使用5~10年的规模产业例子。其中少于5年的栽培户中,大多数都是因为不懂技术,盲目跟风导致投资失利的栽培户,而超过10年以上的专业户占据固定菇棚重复使用时间的80%以上的专业户。仅仅以西峡县的香菇栽培户为例,自从西峡香菇规模化推广20多年以来,几乎所有的栽培户都是只能固定在一个地方连续栽培袋料香菇超过15年以上,从来没有因为生产过程的污染率增加而更换栽培场地,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更换的条件,反而每个专业栽培户的栽培规模都由10几年前的袋左右,扩展到目前的1~5万袋的栽培规模。

所以,栽培场地的重复使用年限在西峡县域及其模仿西峡模式的栽培区域中,同样没有因为栽培场地或者栽培菇棚不能重复使用而停止发展的情况。

其二是仿野生栽培的天麻、猪苓、双孢菇、长柄菇(鸡枞菇)、大球盖菇、羊肚菌等栽培模式的栽培场地不能重复使用的主要原因,都是因为它们的伴生条件中的腐殖质材料和土壤微生物都会出现自然微生物的干扰或污染情况,这些存在的自然环境引起的污染因素不利于对重复利用栽培场地的污染干扰因素的“隔离隔年”处理,所以都是采取更换场地的栽培场地进行循环隔离方法,利用自然环境的低温或干燥的季节变换条件降低栽培场地的不稳定因素。

简单分析,为什么袋料香菇产业可以长久持续性生产?

其中主要因素与它的生产工艺和抵抗自然环境杂菌污染或干扰密切相关。一是香菇品种可以自己转色形成菌丝体保护作用,二是代料香菇生产过程需要偏湿催菇、半干燥出菇出菇、干燥采菇、干燥养菌等干湿间接管理过程,形成了防止杂菌污染的机会。(闫新发撰稿)

你觉得老菇棚种菇会减产是真的吗?如何解决老菇棚减产问题?欢迎各位菇友文后一起交流、探讨!

菇乡人

感谢您的认可和鼓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ulinga.com/zlzy/98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