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白癜风微信交流群 http://nvrenjkw.com/nxzx/5717.html

1

蘑菇到底是动物、植物还是……

年前,甚至更久以前,蘑菇还被人们视作低等的植物或是隐花植物,与苔藓植物相提并论。尽管它们不开花且“种子”非常小,但当时仍然被归为植物。然而,人们渐渐发现蘑菇和植物的亲缘关系很远甚至可以说毫无关系。蘑菇不像植物那样由纤维素构成,而是由几丁质(通常与昆虫有关的一种物质)构成。它们也没有叶绿素,不能够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糖。因此,20世纪60年代,蘑菇独立为界——菌物界。事实上,更令人惊奇的是,现代DNA研究也进一步证明了菌物与植物的亲缘关系相距甚远。菌物是后鞭毛生物类群的一部分——而动物也是这一类群的成员。这样看来,菌物和动物曾有一个共同的祖先,在植物独立进化之后的某个阶段,它们也形成了各自的进化途径。

蘑菇有着非常庞大的家族,目前为人们所知、记录在案的就有多种。不同种类的蘑菇,其生长规律和特性也十分耐人寻味。扑朔的行踪、丰富的样态,让蘑菇具有了一种神秘气质。

敏锐的艺术家们早早就洞察到蘑菇独特的气质。于是它频繁出现在一些魔幻风格的创作当中,甚至低调地成为“魔法的符号”。

魔性的蘑菇

自成一界的真菌

所以说蘑菇就是真菌,是和动物、植物并称的一类物种。蘑菇和我们人类一样,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自己制造有机营养物,而是需要从外界获取,这种营养类型称作异养。

虽然蘑菇没有和我们人类一样的消化系统来消化吸收营养物质,但它们有菌丝,能用来吸收营养物质。在林地或草地、枯木上经常能看到一种现象,一场大雨过后草地上突然出现了许多蘑菇,这些蘑菇并不是凭空出现的,是在下雨之前,它们的菌丝就已经在土壤中静静地生活很久了。

蘑菇的菌丝体扎根于地底,可以生活数年的时间。

从演化关系上来说,真菌和动物的演化关系甚至要比植物要来得更近一些。所以,以后和朋友吃饭时有人把菌类当作素食来点,你就可以小小科普一下啦

在药物的研究过程中,菌物因固有生活和有细胞壁而归入植物界,但菌物和植物有着根本性的差别。

菌物不含叶绿素,植物有叶绿素;

菌物为异养方式,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能摄取体外的有机物质供给能量;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合成碳水化合物满足生长需要,属于自养方式;

菌物的细胞壁组成为甲壳质,而植物细胞壁中主要为纤维素;

菌物储存的为糖原,而植物储存的是淀粉。

同样,菌物与动物亦有很大区别。

菌物虽为异养型,但主要为腐生或寄生,有别于动物的异养摄生或异养摄食;

菌物为细胞外消化,即把其消化酶分泌到食物上,在胞外把食物分解后再吸收到胞内供利用,而动物为细胞内消化。

因此,基于菌物与动物、植物的上述明显差异,菌物既不宜归类于植物,也不能归类于动物,它们是一种独立的类别,与动物界和植物界共同组成地球上的生物群体。

菌物药有文字记载以来常归入“本草”一类,后逐渐演变为“芝草”,广泛传承相当长的历史阶段。而今可以肯定古时被称为“芝”的食药用物品中,部分就属于大型真菌。成书于公元前年时的《尔雅》中出现了“菌芝”、“中馗”等菌类名称。东汉末的《神农本草经》中有了“青芝、赤芝、黄芝、白芝、黑芝、紫芝”等“六芝”记载。出现茯苓、猪苓、雷丸、桑耳、五木耳等菌类中药名称。南北朝的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以及《名医别录》中记载了“马勃、蝉花”等菌类中药。葛洪的《抱朴子》著录了“五芝”,即“石芝、木芝、草芝、肉芝、菌芝”,其中将“菌芝”单独列出,同时还记载了数百种菌芝名称。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年)中记述了约种的菌类中药,如香蕈、马勃、茯苓、雷丸、鸡枞、木耳、槐耳、松蕈、杉菌、天花蕈、菰蕈、土菌、雪蚕、羊肚菜及“六芝”等32种,并从形、色、味、性能等方面明确了“六芝”属于灵芝等大型真菌药物。

常见于古籍记载及应用菌类中药如像灵芝(赤芝)、紫芝(紫灵芝)、皂荚菌(树舌灵芝)、马勃(大秃马勃、紫色马勃、头状马勃)、虫草(蝉化、蛹虫草)、雪蚕、雷丸、木耳、银耳、槐耳(槐栓菌)、茯苓、猪苓、鸡枞菌、香蕈(香菇)、乌灵参(黑柄炭角菌)、羊肚菜(羊肚菌)、桑黄(缝裂木层孔菌、火木层孔菌、哈尔蒂木层孔菌、橡胶木层孔菌等)、天花蕈等,其中有的名称及药用沿续至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ulinga.com/zlzp/96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