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竹叶石膏汤
竹叶二把 石膏一斤 30g 半夏半升(洗)9g 麦门冬一升(去心)18g 人参二两 6g 甘草二两(炙)6g 粳米半斤15g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内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 上七味,以水毫升,煮取毫升,去滓,内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毫升,日三服。 竹叶石膏参麦冬, 半夏粳米甘草从, 清补气津又和胃, 余热耗伤气津用。 .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者,竹叶石膏汤主之。 虚羸:虚弱消瘦状况。 少气:短气不足。 气逆欲吐:胃气上逆欲吐。 本条说明伤寒后期的调治。由于伤寒热邪伤津,壮火食气,气液两亏,故虚羸少气。胃气以下降为顺,今少气不足则下降无力而反上逆欲吐。成无己认为,本证余热未尽,可能是因方测悟出,因条文中明明说的是伤寒解后,没谈有热。后世注家多从成氏之说,认为本证既有气液两亏,又有余热残存。故以益气生津、清热降逆的竹叶石膏汤主之。 主症:发热汗多,心烦少气,口干喜饮,气逆欲吐,舌干少津,脉虚数。 副症:或咽干咳嗽,苔黄少津。 本证条文脉症均简略,根据后世医家补入,使其更为完整。 本证发热汗多,口渴喜饮,颇似白虎证,但少气、气逆、脉虚数,则与白虎证不同。 气液两亏,余热未尽。 余热未尽,阴小于阳。阳的发散性引起发热汗多,因汗多而阴津亏损,故口干喜饮,咽干咳嗽,舌干少津;阳的升动性引起心烦、气逆欲吐。气因过分升散而耗损,故少气不足。脉虚为气液不足,数为阳热未尽。属于减弱性整体反应性阴阳失调的证候。 本方为白虎人参汤加减而成。 方中竹叶、石膏甘寒清热,降低阳的升散性、动性,而解热除烦,止烦;人参、甘草益气,麦冬、粳米滋液,使已虚之气液得以恢复;半夏降逆和胃(如无呕吐者可去之),使其余热去而气液复,阴阳和而升降顺,为热病后期之良方。 本文出自郭子光、冯显逊编著《伤寒论汤证新编》 伤寒论——桂枝汤 伤寒论——桂枝加葛根汤 伤寒论——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伤寒论——桂枝加附子汤 伤寒论——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伤寒论——麻黄汤 伤寒论——太阳病三个表郁轻症方 伤寒论——白虎加人参汤 伤寒论——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伤寒论——甘草干姜汤、芍药甘草汤、调胃承气汤、四逆汤 伤寒论——葛根汤 伤寒论——葛根加半夏汤 伤寒论——葛根黄芩黄连汤 伤寒论——小柴胡汤 伤寒论——大青龙汤 伤寒论——小青龙汤 伤寒论——干姜附子汤 伤寒论——桂枝新加汤 伤寒论——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伤寒论——桂枝甘草汤 伤寒论——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伤寒论——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伤寒论——苓桂术甘汤 伤寒论——芍药甘草附子汤 伤寒论——茯苓四逆汤 伤寒论——五苓散 伤寒论——茯苓甘草汤 伤寒论——栀子豉汤类 伤寒论——栀子厚朴汤 伤寒论——栀子干姜汤 伤寒论——小建中汤 伤寒论——大柴胡汤 伤寒论——柴胡加芒硝汤 伤寒论——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伤寒论——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伤寒论——桂枝加桂汤 伤寒论——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伤寒论——抵挡汤 伤寒论——抵挡丸 伤寒论——大陷胸丸 伤寒论——大陷胸汤 伤寒论——小陷胸汤 伤寒论——文蛤散、五苓散、白散 伤寒论——柴胡桂枝汤 伤寒论——半夏泻心汤 伤寒论——十枣汤 伤寒论——大黄黄连泻心汤 伤寒论——附子泻心汤 伤寒论——生姜泻心汤 伤寒论——甘草泻心汤 伤寒论——赤石脂禹余粮汤 伤寒论——旋覆代赭汤 伤寒论——桂枝人参汤 伤寒论——黄芩汤、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伤寒论——黄连汤 伤寒论——桂枝附子汤、去桂加白术汤 伤寒论——甘草附子汤 伤寒论——炙甘草汤 伤寒论——小承气汤 伤寒论——大承气汤 伤寒论——白虎汤 伤寒论——猪苓汤 伤寒论——蜜煎导、猪胆汁 伤寒论——茵陈蒿汤 伤寒论——吴茱萸汤 伤寒论——麻子仁丸 伤寒论——栀子檗皮汤 伤寒论——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伤寒论——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 伤寒论——麻黄附子细辛汤 伤寒论——麻黄附子甘草汤 伤寒论——黄连阿胶汤 伤寒论——附子汤 伤寒论——桃花汤 伤寒论——猪肤汤 伤寒论——甘草汤、桔梗汤 伤寒论——苦酒汤 伤寒论——半夏散及汤 伤寒论——白通汤 伤寒论——白通加猪胆汁汤 伤寒论——通脉四逆汤 伤寒论——四逆散 伤寒论——乌梅丸方 伤寒论——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伤寒论——麻黄升麻汤 伤寒论——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伤寒论——白头翁汤 伤寒论——四逆加人参汤 伤寒论——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 伤寒论——理中丸 伤寒论——烧裈散 伤寒论——枳实栀子豉汤 伤寒论——牡蛎泽泻散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ulinga.com/zlzp/9448.html
- 上一篇文章: 伤寒论水证阐微刘渡舟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