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供学习之用,用药请咨询专业医生。

一、文蛤散

文蛤五两15g

上一味为散,以沸汤和一方寸匕服,汤用五合。

上一味为散,以沸汤和5毫升服,汤用毫升。

水潠原逾汗法门,

肉中粟起更增烦。

意中思水还无渴,

文蛤磨调药不繁。

.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与五苓散。

病在阳:即病在表。

潠之:是外浇冷水。

灌之:是内饮冷水,潠、灌皆是一种古代的物理治法。

弥更:更加之义。

肉上粟起:冷缩起粟。

夫表热当以汗解,反以冷水潠灌,热被水劫,而不能外散,外则粟起,因湿热凝结于玄府,内则烦热,意欲饮水,是阳邪内扰也。此水气与热,不结于胸中而为结胸,而结于肌肉之间,故意欲饮水;胃中无热,故反不渴。文蛤气味咸寒,其性焦燥,寒咸足以胜热,燥足以燥湿,其壳又能利皮肤之水,取之独专重任,清热利湿,外渗皮肤之水,用于太阳表阳为冷水所迫,水热郁留于肌表而不去,则豁然自愈。

若不瘥者,寒水与热相搏,下结于太阳之腑,与五苓散化气行水,表里两解之。五苓散为太阳之表未全解,热邪内犯膀胱,膀胱之水蓄不行,而津不升,故本方化气行水,两解表里以治之。

二、五苓散猪苓十八铢(去黑皮)9g

白术十八铢9g

泽泻一两六铢12g

茯苓十八铢9g

桂枝半两(去皮)6g

上五味为散,更于臼中治之,白饮和方寸匕服之,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

猪术茯苓十八铢,

泽宜一两六铢符,

桂枝半两磨调服,

暖水频吞汗出苏。

主症:发热,烦渴或渴欲饮水,水入则吐,小便不利,脉浮或浮数。

副症:恶风,汗出,头目眩晕,小腹胀满,苔白。

口渴、小便不利,是五苓散证的特征性症状,但胃中津亏亦可引起。唯前者是津液停聚,不得上承而口渴,不得化行而小便不利,后者为津液缺乏所致;前者得水小便仍不利,后者得水小便即明显增多,是其要点。

(1)五苓散证与白虎加人参汤证皆有烦渴,但前者是表证未罢而脉浮数,后者是表证已罢而脉洪大;前者微热,烦渴轻,而小便不利,后者大热、大烦渴不解,可资辨别。

(2)五苓散证与小青龙汤证皆外有表证,内有停饮,也同有口渴、小便不利等症状,但前者水停膀胱,后者心下有水气;前者口渴、小便不利是必然症,后者则是或然症;前者多有汗出,后者无汗。

(3)五苓散证与猪苓汤证皆有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但前者有汗,后者无汗;前者先小便不利,续发热,最后发渴,后者先发热,续发渴,最后见小便不利。这是两个证候过程各自的特点,可作辨别参考。且猪苓汤证多有虚热见证,如心烦不眠等,而五苓散证则没有,亦可作参考。

膀胱蓄水,表里同病。

在表,阴小于阳,优势的卫阳的升散性、动性引起发热,汗出,头目眩晕,脉浮或浮数;有时因卫阳的过分发散而暂时减弱,则出现短暂的恶风。

在里,阴大于阳。优势的阴的凝聚性、静性引起水液停聚,不能化行,故小便不利,小腹胀满。水液停聚,拒水于外,则水入即吐;不能上承则烦渴欲饮。

是为整体反应性与局部反应性共同构成的证候,即所谓表里同病。

本方猪苓、泽泻利水于下,实则降低阴(水液)的凝聚性、静性,白术、茯苓健脾利湿于中,具有既降低阴的凝聚性、静性,又助长阳的温动性的两重作用。

桂枝通阳化气,在表,解肌和营,助长阳的升温动性,使其因发散、汗出而减弱,以解除发热、恶风、脉浮数等表证;在里,增强阳的温散性、动性,以加速水液的化行。

共奏表里同治之目的。

三、白散

桔梗三分

巴豆一分(去皮心,熬黑,研如脂)

贝母三分

上三味为散,内巴豆,更于臼中杵之,以白饮和服。强人半钱匕(毫克),羸者减之。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进热粥一杯,利过不止,进冷粥一杯。

巴豆熬来研似脂,

只须一分守成规,

更加桔贝均三分,

寒实结胸细辨医。

.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

诸家认为本条原文有误,与“三物小陷胸汤”应是与“三物小白散”,“白散亦可服”应是“陷胸汤不可服”。这样方证相对,于理也通。

本条起首明确提出诊断是寒实结胸,鉴别诊断是无热证,然后采取省文笔法,将其具体脉证全部省略了。

不言而喻,既然是寒实结胸,必然有胸胁心下硬满而痛,是无形之寒邪与有形之实邪结于胸中所致。既然无热证,必然是身无发热,口不燥渴,舌苔不黄,脉不滑数………无各种热性脉证。

既然是寒实结胸,苦寒之小陷胸汤当然不可与服,而宜辛温之三物小白散,祛寒逐痰散结以治之。

主症:胸胁心下硬满而痛,拒按,呼吸不利,不大便,不发热,不口渴,不烦躁,舌苔白滑,脉沉迟。

副症:或咳嗽喘急,或咳吐脓黏臭痰。

寒与痰结,阻滞胸胁。

寒与痰均为阴邪,两阴相结,滞于胸胁心下,阴占绝对优势,故无热证,而是一派寒实邪气的脉证。胸中为肺之所居,气机不利,故常伴肺气出入障碍的症状。

三物小白散与《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的《外台》桔梗白散的药味、分量、制法、用法完全一样。

方中巴豆气味辛烈性降,为祛寒逐痰泄水攻实之猛药,用以解寒实之凝聚;桔梗苦辛性升,开肺气,排痰诞,并节制巴豆之过分降泄;贝母辛寒,专事辛散胸中结痰,故本方涤痰开结,有升有降,温下寒实,每能一战成功。

但虚证、孕妇忌服。

本方三味药,制成后药色皆白,服量极小,故以三物小白散名之。

伤寒论——桂枝汤

伤寒论——桂枝加葛根汤

伤寒论——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伤寒论——桂枝加附子汤

伤寒论——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伤寒论——麻黄汤

伤寒论——太阳病三个表郁轻症方

伤寒论——白虎加人参汤

伤寒论——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伤寒论——甘草干姜汤、芍药甘草汤、调胃承气汤、四逆汤

伤寒论——葛根汤

伤寒论——葛根加半夏汤

伤寒论——葛根黄芩黄连汤

伤寒论——小柴胡汤

伤寒论——大青龙汤

伤寒论——小青龙汤

伤寒论——干姜附子汤

伤寒论——桂枝新加汤

伤寒论——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伤寒论——桂枝甘草汤

伤寒论——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伤寒论——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伤寒论——苓桂术甘汤

伤寒论——芍药甘草附子汤

伤寒论——茯苓四逆汤

伤寒论——五苓散

伤寒论——茯苓甘草汤

伤寒论——栀子豉汤类

伤寒论——栀子厚朴汤

伤寒论——栀子干姜汤

伤寒论——小建中汤

伤寒论——大柴胡汤

伤寒论——柴胡加芒硝汤

伤寒论——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伤寒论——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伤寒论——桂枝加桂汤

伤寒论——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伤寒论——抵挡汤

伤寒论——抵挡丸

伤寒论——大陷胸丸

伤寒论——大陷胸汤

伤寒论——小陷胸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ulinga.com/zlzp/94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