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处方()捷要

医院针灸科周达君

伤寒论是我国中医学的一部重要的经典著作,上承内经后启来者,被称为方书之祖。民间有一种说法,说伤寒论中的处方曾经仲圣重新修订过。伤寒论自序中自叙:“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参考同时代的《辅行诀脏腑药式补正》,及《敦煌医书》中的内容,可知这种说法并非空穴来风。仲圣又言:“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为体仲圣之心,又为持简御繁示后学以捷径,特将《伤寒论》方之方名归类,以探求仲圣心迹。

方述:

以方中主药指代方名:

桂枝汤(1)、桂枝附子汤(19)、麻黄汤(20)、麻黄连轺赤小豆汤(22)、麻黄升麻汤(25)、葛根汤(28)、小柴胡汤(33)、大柴胡汤(34)、黄芩汤(55)、附子汤(66)、术附汤(68)、栀子柏皮汤(75)、旋复代赭石汤(77)、吴茱萸汤(79)、猪苓汤(80)、甘草附子汤(81)、灸甘草汤(85)、茯苓甘草汤(87)、黄连汤(88)、黄连阿胶汤(89)、干姜黄连人参汤(90)、猪肤汤(92)、桔梗汤(93)、苦酒汤(94)、白头翁汤(95)、半夏散及汤(96)、竹叶石膏汤(98)、茵陈蒿汤(99)、五苓散()、瓜蒂散()、牡蛎泽泻散()、乌梅丸()、麻子仁丸()、共计33方。

以方药组成为方名:

桂枝甘草汤(15)、桂枝龙骨牡蛎汤(17)、麻杏石甘汤(21)、麻黄附子细辛汤(23)、麻黄附子甘草汤(24)、葛根黄连黄芩汤(30)、苓桂术甘汤(53)、苓桂甘枣汤(54)、干姜附子汤(67)、栀子豉汤(70)、厚朴姜夏草参汤(76)、赤石脂禹余粮汤(78)、甘草干姜汤(82)、芍药甘草汤(83)、甘草汤(84)、芍药甘草附子汤(86)、文蛤散()、烧緄散()、共计18方

3.主方之加减方:

桂枝加葛根汤(2)、桂枝加厚朴杏子汤(3)、桂枝加附子汤(4)、桂枝去芍药汤(5)、桂枝去芍加附子汤(6)、桂枝去桂加苓术汤(9)、桂枝新加汤(10)、桂桂枝加桂汤(11)、桂枝加芍药汤(12)、桂枝加大黄汤(13)、葛根半夏汤(29)、白虎加人参汤(32)、柴胡桂姜汤(36)、柴胡加芒硝汤(37)、柴胡加龙骨牡蛎汤(38)、黄芩加半夏生姜汤(56)、四逆加人参汤(58)、当归四逆加茱萸汤(60)、四逆汤加猪胆汁汤(61)、茯苓四逆汤(63)、白通加猪胆汁汤(65)、栀子厚朴汤(71)、栀子干姜汤(72)、柏子生姜豉汤(73)、栀子甘草汤(74)、枳实栀子汤(97栀子豉汤加枳实)、共计26方

4.两方合方:

桂枝麻黄各半汤(7)、桂枝二麻黄一汤(8)、桂枝越婢汤(14)、桂枝人参汤(18)桂枝甘草汤合理中汤)、柴胡桂枝汤(35)、共计5方。

5.作用及证型立方

小建中汤(39)、小承气汤(40)大承气汤(41)调胃承气汤(42)、桃核承气汤(43)、小陷胸汤(44)、大陷胸汤(45)、抵挡汤(46)、四逆汤(57)、通脉四逆汤(62)、白通汤(64)、四逆散()、理中丸()、大陷胸丸()、抵当丸()、共15方

6.药证合方

桂枝救逆汤(16本是桂枝去芍加龙骨牡蛎蜀漆,为了突出此症危重故名此方)、当归四逆汤(59)、蜜煎导方()、猪胆汁方()、

[泻心诸汤证]A大黄黄连泻心汤(48)、附子泻心汤(49)、B半夏泻心汤(50)、生姜泻心汤(51)、甘草泻心汤(52)、

共计9方。

7.神主方

汉朝中叶,阴阳家与儒法合流,而又尊儒为宗。现在还可看到汉代的五方神瓦当。张仲景业儒而入医,现其处方用药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这一方面的内容。

大青龙汤(26)小青龙汤(27)白虎汤(31知母8两、石膏1斤、甘草、粳米2合)真武汤(69附子、干姜、白术、白芍、甘草)共计4方

8.佐药为方名

十枣汤(47)计1方

9形味为方

桃花汤(91)、白散()计2方

立方

从以上的排列可知,仲圣定方名以主药为定方名的主要思路,共有33方。方中主药药性往往与本方的辨证息息相关,以药带方,以方带证,以证明方。互相参照,启示后人。

其次是主方加减方,共26方。此类方多是由主证主方变化而来,提示仲圣极其重视变证与坏证,仲圣正是通过对变证坏证的详细分析与处理达到授人予渔的目的。另一个特点是以桂枝变方最多,一方面是病在太阳变化最多,另一方面是先详后略以此示人以规矩。少阳证位居半表半里,可出可入变证最多,方中加减最多,但是在加减方中出现却少。加减方中出现频率高的是桂枝汤加减方、四逆汤加减方及栀子豉汤加减方。结合《伤寒论》诸方中的各种变化,提示仲师首重阴阳寒热变化,其中尤其重视阳气的变化转归。

方药组成为方名的有18方,其共同特点是药味少多是1至3味,但特殊的是苓桂术甘汤(53)、苓桂甘枣汤(54)厚朴姜夏草参汤(76)分别是四味与五味。

以证型立方共15方,特点是都是套方,如四承气、三陷胸等。而且处方又加上大、小等不同的限制词以示区别。提示仲圣处方用药不但重视病情的质的转换,更加重视病情转归中量的改变。药证合方诸方中的泻心汤诸方与当归四逆汤也属于此。

二方合一方,提示方随证变。神主方显示是时代的特点。十枣汤以佐药为方名可谓独一无二。一以见此方之峻,二以见佐药之要。仲圣正是通过此方以教后人:“方有君臣佐使,药无轻重贵贱,只在得宜与否”。

三、方药再探:

附子剂:附子之用,除风湿止痹痛,入少阴以温阳救逆,补气除虚寒

(神农本草经列附子为下品:味辛温,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创,破徵坚积聚,血瘕,寒湿,痿擘,拘挛,膝痛不能行)

1.温经救急:桂枝加附子汤(4)桂枝去芍加附子汤(6)

2.祛风除湿,蠲痹止痛:桂枝附子汤(19桂枝4两、附子3枚、甘草2两、葛根4两、生姜3两、大枣12枚)方药同桂枝去芍加附子汤,所不同者一用附子一枚,一用三枚以强调祛风除湿止痛。术附汤(68)本方即桂枝附子汤中除桂枝加白术四两,强调本虚湿重故立此方名。甘草附子汤(81)风湿相博,流注骨节,故用辛甘以化阳,用桂枝通经络,用白术除湿先安未受邪之地。

3.少阴病本经之品:

3.1配麻黄以治少阴之表里症:麻黄附子细辛汤(23)麻黄附子甘草汤(24)此二方皆治少阴表证,所不同者一有发热一无发热。有发热,用麻黄二两以发越表热,加细辛之辛散。无发热者,表郁轻而里虚重,故用麻黄仅用一两,且加甘草以补虚和中。

3.2四逆证,用附子以为温阳救逆之用。诸四逆汤是也:四逆汤(57)、四逆加人参汤(58)、四逆加猪胆汁汤(61)、通脉四逆汤(62)、茯苓四逆汤(63),用附子1干姜1以温阳救逆,通脉四逆中重用干姜以强调发散。

3.3下利证,白通汤(64)白通加猪胆汁汤(65),强调葱白以辛通阳气。

3.4少阴证有水气者,真武汤(69)肢重下利,心悸,头眩身瞤动。

3.5少阴证之里虚寒者,附子汤(66)口中和是里虚,背恶寒是阳微(以背为阳)故用附子温阳,参术补虚。

4.温固阳气:干姜附子汤(67)虚烦夜不得眠是为阴虚,昼烦夜静不渴者为阳虚,经云:寒邪所阳平以辛热。芍药甘草附子汤(86)辛甘化阳。附子泻心汤(49心下痞、复恶寒、汗出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中加附子实为分治之用,故其心下痞当是心前烦闷,恶寒当是腰背寒。

甘草剂:甘能和之,伤寒诸方中大量使用甘草以为调和诸药佐使之用,然甘草本身又具有很强的药理作用,故也常在方名中出现以示重视。

(神农本草经列甘草为上品:味甘平,主五脏六府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肿,解毒,久服轻身延年。)

为佐使剂以调和诸药,又能化诸药之刚烈:麻黄附子甘草汤(24)麻杏石甘汤(21)厚朴姜夏草参汤(76)

甘而能化,甘草本性和顺,随主药而化:辛甘化阳,四逆诸辈中配附子以生里阳;茯苓甘草汤(87)合桂姜以生表阳固卫气;甘草干姜汤(82)伍干姜以生中阳治吐利而厥。酸甘化阴,芍药甘草汤(83)误汗伤血脚挛急,芍四草四。调和阴阳以补其虚,芍药甘草附子汤(86)

甘能补气,而甘草又以补心气为主。如灸甘草汤(85)用灸甘草为主药以补心气,桂枝甘草汤(15)治心下悸。栀子甘草汤(74)治虚烦而少气者。又能和中而补胃气之虚,甘草泻心汤(52)

甘而能缓,缓急止痛。甘草附子汤(81)重用甘草二两。

甘以和中,配桂枝能镇逆:桂枝甘草汤(15)治心下悸,桂四甘二。苓桂术甘汤(53)治心下逆满气上冲心,桂三甘二。苓桂甘枣汤(54)脐下悸欲作奔豚,桂四甘四。

少阴气逆证:误汗烦躁(当为心烦),甘草干姜汤(82)甘草四而姜二。少阴咽痛甘草一味(甘草汤84)主之。少阴病咽中痛,甘草汤不差者桔梗汤,咽痛下利猪肤汤,少阴咽痛半夏散及汤。甘草干姜汤(82)、芍药甘草汤(83),皆可认作是甘草汤在少阴证之变方。

大黄剂:主治实结证

(神农本草经列大黄为下品:味苦寒,主下瘀血,血闭,寒热,破徵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生山谷)

1治脾实:太阳病而腹满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13)同煎,水七升慢水煎至四升、麻子仁丸()

2腹内实结证:治阳明腹实证。小承气汤(40)后下,水四升取二升加大黄又取升半。大承气汤(41)后下,水一斗先煮二味,取七升,加大黄,又取五升。大柴胡汤(34)后下水一斗二升,先煮取前七味,减四升,加大黄煮取六升。调胃承气汤(42)同煎,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渣内芒硝、

3散血结桃核承气汤(43)同煎水七升煮取五升去渣内芒硝取四升。抵挡汤(46)同煎,四味为末以水五升煮取三升。抵当丸()

4治胸中实结以降气:大陷胸汤(45)同煎,水五升煮大黄取三升。结热在里用大柴胡汤,水结胸胁用大陷胸汤。大陷胸丸()

5降胸中逆气以除虚热。大黄黄连泻心汤(48)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

四、方剂再议:

1.配套方:大柴胡汤(大黄后下),小柴胡汤(方后有加减法7种)。大青龙汤,小青龙汤。小建中汤(大建中汤)。四承气汤(大小承气大黄后下)。大陷胸汤,小陷胸汤。五泻心汤。

芩连合用方:黄连阿胶汤,干姜黄连人参汤。

麻黄汤:麻黄3两、桂枝2两、甘草1两、杏仁70个。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杏仁梓皮姜草枣。伤寒、郁热在里,身热发黄、此汤主之。

桂枝加葛根汤:桂枝汤中加葛根之凉润,则增桂姜之辛温。桂枝、白芍、葛根的比例是5:5:4以不离其解肌之性。

葛根汤:葛根与桂枝、白芍的比例是2:1:1。可见本方以清润疏散为主。

合而论之:桂枝汤本为解肌,麻黄汤只是散寒,葛根汤实是清宣疏风。

桂枝甘草汤(桂枝4两、甘草2两)治汗后心下悸。

桂枝救逆汤:伤寒脉浮,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救逆汤主之。桂枝3两、甘草2两、生姜3两、大枣12枚、牡蛎5两、龙骨4两、蜀漆3两。本方即桂枝去芍加龙牡蜀漆,方名“救逆者”以示外症凶险也。此证,亡阳不安,火邪内迫。则此惊当非登高而歌,弃衣而走之惊狂证;惊是惊悸不安,狂是躁扰不宁,故重用龙牡之温涩潜敛。

桂枝龙骨牡蛎汤:火逆下之,烧针烦躁。火逆伤阳,下之伤阴,阴阳两虚,邪热独存,而见烦躁,故外症轻,而病实则重。两虚之时,不可用重剂以补,唯当以平治之。桂枝1两、甘草2两、龙骨2两、牡蛎2两。

2.对照方: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4:3:2:2):气上冲胸,头眩,脉沉紧,身振摇。——水逆证。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1:4:5:15枚):汗后,脐下悸——气逆。甘草补脾滞气以克水,茯苓泻肾水,大枣以补津液,桂枝泄肾中邪气。

小承气汤痞满燥实(脉沉而滑,脉滑而疾)。大承气汤大实大满痞燥结(脉沉而实,脉滑而数)。调胃承气汤虚结不散。

3.方药辨疑:

麻黄升麻汤: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下部脉不至。吐脓血,泄则不止,为难治。伤寒六七日,寒郁化热。大下后,正气内伤。寸脉沉迟,手足厥逆,是为营卫之气难得外达。下部脉沉迟为阳虚,泄利为重虚。咽喉不利,吐脓血,为肺胃郁热,遇感而发,肉腐津伤化为脓血。其证不过表里上下脾胃而矣。以表里言表为寒郁,里有郁热;以上下言,上焦有热,下焦为寒;以脾胃言,胃热脾寒。麻黄汤加升麻升散郁热,使内陷之邪透表而出。麻桂辛芍解表以和营,桂枝白芍白术取建中汤意,芍药天冬萎蕤酸甘而能化阴,姜术和中能止泄。知母、石膏、黄芩清泄肺胃之浊逆,当归引药能入血。故欲知麻黄升麻汤先须明病性,知病理。

桂枝汤:桂枝汤中尤宜用大枣以实表气。若不用枣,可见虚人药汗之后,畏风、怕冷、虚汗不止之漏证:轻当用生姜大枣白芍之辛甘轻剂,温散敛合用以治之。重则畏寒,四肢微急者用桂枝加附子汤。

五、会方

综上所述,可见仲圣处方用药条分理析,一丝不苟。以辨病为经,以辨证为纬。立方为本,用药为基。知其常,查其变。辨证处方,如身使臂;药随方变,如手使臂,混然一气,节节贯穿。故能历千年而不朽。

回想多年以前,“心气雄,血犹热”,每欲货胸中所学于帝王家。恰医院强收读书笔记。以为善举也。乃为是文。今则往事已已,不复好此实在之论,而好发虚言矣。特此誌之。

广州市越秀区周达君中医诊所周达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ulinga.com/zyzl/94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