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景创建35首止吐方
北京哪家医院看白癜风好 https://yyk.39.net/hospital/89ac7_knowledges.html 《伤寒论》21首: 1、葛根加半夏汤-外邪内迫阳明而欧逆。发汗解表,降逆止呕。 2、小青龙汤-表实兼水饮而干呕。外界表寒,内消水饮。 3、五苓散-太阳蓄水重证,水逆而吐。化气行水,兼以解表。 4、生姜泻心汤-胃虚水饮食滞,干噫食臭。和胃消痞,宣散水气。 5、甘草泻心汤-脾胃虚痞而干呕。补中和胃,降逆消痞。 6、黄连汤-上热下寒,欲吐。清上温下,和胃降逆。 7、旋覆代赭汤-胃虚痰阻,呃逆不除。和胃化痰,重镇降逆。 8、十枣汤-悬饮呕逆。峻逐水饮。 9、栀子生姜豉汤-热扰胸膈若吐。清热除烦,降逆止呕。 10、小柴胡汤-少阳胆热,心烦喜呕。和解少阳,和胃止呕。 11、柴胡桂枝各半汤-太少兼证,节痛微呕。和解少阳,发表止呕。 12、大柴胡汤-少阳兼里实,呕不止,心下急。和解少阳,通下里实。 13、四逆辈-脾虚寒湿,服满而吐。温中散寒。 14、四逆汤-少阴阳衰,吐利厥逆。回阳救逆。 15、通脉四逆汤-少阴格阳,面赤干呕。回阳救逆,宣通内外。 16、白通加猪胆汁汤-少阴戴阳,干呕且烦。回阳救逆,宣通苦降。 17、真武汤-阳虚水泛,上逆于胃。温阳行水,和胃降逆。 18、猪苓汤-少阴阴虚,水热互结,上逆犯胃。养阴清热,利水降逆。 19、乌梅丸-蛔厥,得食而呕。寒温兼施,安蛔止呕。 20、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上热下寒相格,食入即吐。心开苦降,寒温并用。 21、吴茱萸汤-肝寒犯胃,浊阴上逆。温肝散寒,降逆止呕。 《金匮》14首: 1、小半夏汤-胃停水饮,上逆作呕,呕而不渴。蠲饮止呕,治呕祖方。 2、大半夏汤-虚寒胃反,心下痞硬。补虚和胃,润燥降逆。 3、茱萸汤 4、四逆汤 5,小柴胡汤 6、大黄甘草汤-胃肠实热,失于和降。清热通腑,和胃降逆。 7、黄芩加半夏生姜汤-邪热内陷,上逆于胃,下迫于肠。清热和中,降逆止利。 8、半夏泻心汤-寒热结胃,中焦气痞。辛开苦降,调中和胃。 9、半夏干姜散-脾阳不足,寒邪犯胃。温阳健脾,降逆止呕。 10、茯苓泽泻汤-中阳不足,停饮胃反。温胃化饮,和胃降逆。 11、桔皮竹茹汤-胃虚有热,气逆上冲。清热补虚,和胃降逆。 12、桔皮汤-胃寒气闭,失于和降。通阳除厥,和胃降逆。 13、生姜半夏散-寒饮博结,气机受阻。辛散寒饮,疏展阳气。 14、猪苓散-饮停隔上,呕吐思水。健脾利水。 仲景所列35首,重复者3首,(吴茱萸汤,小柴胡汤,四逆汤)实有32首止吐方。呕吐、干哕,以致恶心,嗳气等消化证,总因胃失和降,气逆于上所致。治疗总以和胃降逆为大法,投“小半夏汤”为祖方,以半夏、生姜为主药。其中加减变化如下:如果是胃中寒饮更甚,上下两焦气机被阻,胸阳不得舒展而胸中烦闷,宜减半夏1/5用量,生姜用量倍增,便成“生姜半夏汤”;虚寒胃反,上逆便燥则以人参补虚,白蜜润燥,便成“大半夏汤”;虚寒挟肝气上逆,吐涎头痛加吴茱萸,便成“吴茱萸汤”;邪热上逆于胃,下迫于肠,干呕而利,加黄芩,便成为“黄芩加半夏生姜汤”;寒热相格,食入即吐,加黄芩,去桂枝、半夏,便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饮停隔上,呕吐思水,投猪苓散;中阳不运,饮停而频吐,加桂枝、生姜,成为“茯苓泽泻汤”;阴虚水热互结,去白术,伍阿胶,成为“猪苓汤”。 经方组成,首先是严格的“对证”,要有鲜明的辩证针对性。其次是“少而重”,药味不多,药量很大,所谓的“方减药精”。经方派的特色应当为后人所效仿。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环境气候的改变,饮食习惯的不同,经方不能一层不变,应当创新,方能奏效。 至少有3处要变革:一是经方善用姜枣草,枣草均较甘腻,现代“伏邪”居多,用之反而有害,应应当弃之。止吐者必用生姜,古人以片计量,不确切,应用5-10g为准;二是回收经方的组方特点,保留主辅药并换算成现代的计量投之;三是在符合辩证的前提下,配用现代药理研究的成果,一则可以增效,二则可以“知其然”。总之,经方不可丢,经方必须变。 附: 呕、吐、呕逆、干呕、哕、噫气一、呕 即,今之谓“呕吐”,中医诊断教材定义为“有声有物”。吐出来的是胃内容物,如果是痰饮类,古人用的字多是“吐”。 [97]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纷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一云脏腑相连,其病必下,胁膈中痛。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少阳证,书中常以呕指代少阳。邪高痛下,故使呕也。此半表半里郁结之热上冲发为呕逆,同时伴随胃虚,食欲不佳,是上热胃虚的典型症状。 [33]生姜、半夏证。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此为饮逆上冲之呕。生姜半夏也能健胃。姜-温中(逐饮)。半夏因能去饮而胃虚自复。 总结:呕多由胃虚导致,如胃虚水饮或胃虚上热所致。 疑问:非得要有呕出物才叫呕吗?临床中可以看到很多无呕出物但作呕声的,最终却从少阳、半夏、生姜而得治。这种呕是“干呕”还是”呕”呢?仲景为什么要用不同的字词呢? 试答:干呕绝对不会有胃内容物吐出。“呕”,除具干呕特征,还兼具吐出胃内容物,或虽未吐出但有强烈欲吐出感。也算“呕”。 二、干呕 有声而无物,“呕”欲吐尚未吐出来的情况常见,但“干呕”是绝对没有胃内物吐出来的。 [12]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本条之干呕是气不旁达所致。这种干呕最轻。 [40]小青龙汤干呕,心下有水气。寒饮上逆而致干呕。也轻。 []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 胸下痞硬满,引胁下痛为悬饮,饮积于胁胃之悬饮。先是呕逆,后是干呕,按胡老意思是表已解之象。干呕与短气同为有水饮。从用词来看,干呕比呕逆轻多了,表证也已解了。这一条与胃虚上热无关,通常胃气没有受损。 []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 本条,是太阳中风气不旁达之干呕,故本条抬头就写明了: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但仍残存有太阳,故用“干呕”字样。少阳诸证中,特意点了个“往来寒热”。 []通脉四逆汤条,少阴病,下利清谷,或干呕。阴寒证明显。饮逆或热上攻并不明显。 、、均属太阴病见呕,与条类。 产后风,续之数十日不解,头微痛,恶寒,时时有热,心下闷,干呕汗出,虽久,阳旦证续在耳,可与阳旦汤。同12条 以下几条比较令人费解: 干呕而利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干呕,吐逆,吐涎沫,半夏干姜散主之。 干呕,哕,若手足厥者,橘皮汤主之。 首先是明明用生姜、半夏,条文却不用“呕”字,用了“干呕”,用字“干呕”是说绝对不会有胃内容物吐出来,仅有呕声。为什么? 试答:吐的都是涎沫,不是胃内物,故言"干呕".这些饮逆上攻并不厉害.不致吐,或明显的欲吐出. 再看这条: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客气即邪气,与小柴胡的邪高痛下下,故使呕也,很相似。为什么一个用呕,一个用干呕呢?另外,一直没有明白为什么本条客气上逆会使心下痞硬,看了胡老讲座解释这一条时才算明白了:因胃虚,邪热都往胃里走,所以痞硬满。虽然胃虚有干呕但热往胃里走(上攻得轻),所以不吐物,反而在得治时常现呕吐。这条提示我们,干呕即是胃虚了,但要能吐物,还必须有热、或饮往上攻,才得吐物。 干呕:1.气不旁达或短气里饮轻度上逆。 2.胃虚所致,但水饮与热上攻并不利害,所以但干呕而不吐。 三、呕逆 [3]体痛、呕逆。呕字加个逆,是为了与桂枝汤的干呕要对比,这个气不旁达得更厉害。 [21.10]妇人乳中虚,烦乱呕逆,安中益气,竹皮大丸主之。与太阳伤寒呕逆意同?气不旁边达干呕之甚者。 四、吐 有实物吐出,不伴随着呕(若伴呕则为呕吐)。呕大都与食欲有关,吐则不然。相对似乎更为强调的是结果。 五、呕吐 "呕且吐"。呕的物必须是胃内容物。干呕,吐诞沫,头痛者,茱萸汤主之。这一条吐的是涎沫而不是胃内物,故不用词“呕”。 但呕吐不一样,指胃内物,也见涎沫等物。 []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注意下利两字,饮泛明显吧,又呕吐又吐涎沫。 []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黄连汤呕吐的不仅是胃内物,也有涎沫。 []问曰:病有霍乱者何?答曰:呕吐而利,此名霍乱。霍乱水物一起吐,这个很明显了。 金匮里多小半夏加茯苓、大半夏、干姜半夏人参条各条皆是。用“呕吐“这个词估计是想额外的强调水泛吧? 六、哕 读(yue),说文解字,哕者气啎也。啎、逆也,抵触的意思。应是今之打嗝,多是食后发生。 [98]柴胡汤不中与也,食谷者哕。水逆,胃虚且有停水,不能再食谷了,食则哕。 []久则谵语,甚者至哕。胃中津虚,热结,严重者,胃气衰败,不能消谷。 [17.21]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愤愤然无奈者,生姜半夏汤主之。与哕、喘、呕均不同,莫名言状之烦。 [17.22]干呕,哕,若手足厥者,橘皮汤主之。胃虚:食前干呕,食后哕。饮逆上攻不重,故不呕。 [1.12]阴病十八,何谓也?师曰:咳、上气、喘、哕、咽、肠鸣、胀满、心痛、拘急。哕属阴证,呕与吐却不在此列,也不在阳证列。 [17.23]哕逆者,橘皮竹茹汤主之。竹茹除胃热去烦,此逆字当指烦逆。逆者乱也。 故“哕”虽能食下,但胃虚不能消谷。食谷则加重胃负担,胃欲减负抵触,表现为打嗝。 七、噫气 又名嗳气,声长而缓,如俗谓之长叹气之状。常伴有酸水上泛,或不消化之食物味道。此即仲景谓之“干噫食臭”之意。噫而吞酸,食卒不下,气填于膈上也,仲景的文字描写已经很生动了。旋覆代赭汤、生姜泻心汤条里出现。水饮上泛、胃虚不消化得似乎更加厉害。 八、总结 呕:有声有吐,但必须是胃内物(或虽未吐出但欲吐明显)。因胃虚水饮或热上攻剧烈致。 干呕:但有呕声,而无吐物。胃虚多见干呕,因饮或热气上攻不重,故但干呕而不见吐胃内物。(也有因气上冲或饮逆轻证者) 吐:无声而有物。强调结果。 呕吐:有声有物,吐出物为胃内容物或吐涎沫,或两者兼具。意在言水。 呕逆:气上冲干呕之甚者 哕:打嗝,声短而频。虽能食下,但胃虚不能消谷。 噫:声长而缓。常伴食臭,泛酸,水饮象比哕要重,但从哕归为阴病来看,哕的胃虚要比噫重。 呕,吐,哕。呃,噫,皆形声字。可试着发其音,以体会其本意。 (转载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ulinga.com/zyzl/9433.html
- 上一篇文章: 五苓散千年治ldquo水rdquo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