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用药研究丨泽泻
泽泻入药的历史悠久,早在《内经》十三中,就有泽泻散。《本经》对其性味功能主治进行了概括,载于上品。云:“泽泻,味甘寒,主风湿痹痛,乳难,消水。养五脏,益气力,肥健,久服耳目聪明”。《别录》补充云:“咸,无毒,补虚损五劳,除五脏痞满,起阴气,止泄精,消渴,淋沥,逐膀胱三焦停水”。 现已查明,泽泻为泽泻科多年生沼泽植物泽泻的茎,其主要含有挥发油、糖醛、生物硷、天冬酰胺及抗脂肝成分。味甘淡而气寒,功能利水泄利。《本经》及《别录》所述之证,均为水气内停所致。 运用 经方中有八方用及泽泻,主要取其淡渗利水,泄肾与膀胱湿浊的作用。 (一)用于小便不利症:《本经》说泽泻能“消水”,《别录》说泽泻能止“淋沥”,都是说泽泻具有通利小便,消除水饮之功。经方用泽泻治小便不利证的方剂有三首: 1.治疗水蓄下焦,见有微热、消渴、脉浮、小便不利的五苓散。该方重用甘淡之品,以泽泻为君,配猪茯二苓,淡渗利水,伍白术健脾制水,加桂枝通阳散寒而利水。 2.治疗水热互结下焦,兼见真阴亏损证的猪苓汤。本方亦重甘淡之品,亦用泽泻配猪茯二苓淡渗利水,五苓散证为寒气阻滞,故用桂枝通阳,白术健脾,本证则为水热互结,故以滑石易桂枝,变通阳散寒为清热利水,以阿胶易白术,添补真阴而不使过燥伤阴也。二方仅二药之差,性质与作用迥然而别。不是遣药配方的高手,是难以玉成的。猪苓汤与五苓散二方均能治疗“渴欲饮水”之证,这可能是《别录》说泽泻“起阴气”的真正含义。 3.治疗湿热蕴结腰以下水肿的牡蛎泽泻散,此证为水结之重症。方用泽泻配商陆泻水利小便,蜀漆、葶苈开凝逐饮,破水热之结,牡蛎、海藻软坚消痞,栝蒌根滋润津液而利血脉之滞。这就是《别录》说的“逐膀胱三焦停水”之功。这说明泽泻既可用于轻证,亦可用于重证的小便不利的水气病。 4.八味肾气丸,适用于肾阳虚小便不利之证。本证重在温补肾气,其用泽泻的目的是与茯苓相配,泻已停之水,与附子、肉桂相配升清降浊,有利于阳气的恢复,并且与地黄、萸肉、山药相配,可防止留邪之弊。李时珍对这一点的认识十分清楚,李氏说:“仲景地黄丸用茯苓泽泻者,乃取其泻膀胱之邪气…古人用补药必兼泻药,邪去则补药得力,一辟一阁,此乃玄妙,后者不知此理,专一于补,所以久服必至偏害也。”可见古今医学大家的心都是相通的。 肾气丸由于能温补肾阳而增强其固摄作用,因此,也可以用治“消渴,小便不利,以饮一斗,小便一斗”之证,正是《别录》说泽泻“止泄精、消渴”的具体体现。但是须知,泽泻毕竟偏于渗泄,无邪者反伤阴津。 《本草衍义》说:“凡服泽散人,未有不小便多者,小便既多,肾气焉得复实,今人止泄精多不敢用。”即指无邪而言。 (二)用于眩晕证:泽泻利水,能引浊饮下行,故对水饮之邪上乘清阳之位引起的头晕目眩者,泽泻亦可用之。经方中用泽泻治疗头晕目眩的方剂有二首。一首是泽泻汤。《金匮》云:“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尤在泾注云:“水饮之邪上乘清阳之位,则为目眩,泽泻泻水气,白术补士气以胜水气。”可见本方以冷泻去已停之水,白术健脾制水,标本兼顾。重用泽泻为君,说明标急于本,治标宜急的原则。 二是五苓散方,《金匮》云:“假令瘦人脐下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此为下焦水逆之证,故用五苓散化气行水,水气下行,则诸证可随之消失。此与上方相较,增加了二苓桂枝,其通阳化水之功更盛。 (三)用于呕吐证:治疗呕吐使用泽泻的方剂有两首,它们是茯苓泽泻汤与五苓散。 《金匮》云:“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茯苓泽泻汤主之。”程云来注云:“此方乃五苓加甘草生姜,以猪苓过于利水,故去之,甘草生姜长于和胃止呕,故加之。茯苓泽泻白术桂枝相须宣导、补脾而利水饮。”可见其用泽泻之目的,在于协助苓桂白术健脾利水。 《金匮》云:“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此为下焦蓄水之重症。由阻碍胃气下降而致胃气上逆而呕吐,本方与上方组成相似,均用泽泻。但五苓散证重在膀胱气化不行,故以小便不利为主;而茯苓泽泻汤证重点在于胃有停饮,中阳不运。故以呕渴为主。在方药方面:五苓散重用泽泻为君,配有二苓,重在通利小便;茯苓泽泻汤则去掉利水之猪苓。加用生姜与甘草,故其重点在温胃化饮。二方以此为别。 (四)治妊娠腹痛证:《金匮》云:“妇人怀妊,腹中疠痛者,当归芍药散主之。”本证乃肝脾不和而致之腹痛。肝血虚而郁滞,故用当归芍药川芎养血疏肝,脾气虚而湿停,故用茯苓白术泽泻健脾利湿。其用泽泻的目的在于利湿,以协助茯苓白术健脾。 (五)用于黄疽证:泽泻本身并无祛黄的作用,但黄疸出现的原因,大部分与湿邪阻滞有关。因此,仲景在黄疸治疗中提出“黄疸病,茵陈五苓散主之。”五苓散是以泽泻为君的,重在淡渗利水。茵陈苦寒清热利湿退黄。可见本方对黄疸病湿邪偏盛,小便不利者为宜。 综上所述,泽泻在经方中主要取其淡渗利湿之功,为了加强其功,有时与二苓相合。属寒者配桂枝;属热者配滑石;兼阴亏者加阿胶;脾虚者多与白术相合;肾阳虚者多与附子肉桂为伍;胃阳不布者,可与生姜相合;兼黄疸者与茵陈相配;若属肝脾不和者,可与归芍芎相配;若属水气壅盛,又可与商陆葶苈合用。 泽泻在经方中丸、散、汤剂均入。其用量在泽泻汤中最大,为五两。猪苓汤中最小,为一两。 现代用量一般为5~10克,大剂量可达30克。泽泻作用虽较平和,但毕竞偏渗泄,故肾虚精滑无热者禁用。 来源丨月牙湖抓虾小分队收集整理自《经方用药研究》及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ulinga.com/zyzl/9214.html
- 上一篇文章: 猪苓汤治疗肾脏疾病的经验
- 下一篇文章: 酒水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