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骨脂注射液零售价 https://m.39.net/disease/a_4344835.html

花甲茯苓其实就是60年左右的茯苓。茯苓主要产自云南、安徽等地,它的外皮黑色富有褶皱,内部的颜色是白色或者粉色,吃的时候,可以切成片,也可以制成茯苓块,块大整齐,更方便食用一些。茯苓对人的好处比较多,可以增强人的免疫力,还有宁心安神,健脾和胃的功效。从古至今,喜欢它的人非常多,其中就有大才子,大诗人苏东坡(苏轼),对茯苓饼是高度称赞。

茯苓历史

茯苓,作为一种利水渗湿的药食同源物,在我国梅雨季节绵长的南方地区更受偏爱,人们以茯苓入茶饮、入羹汤、做糕点、做菜肴,关于茯苓的食法可谓是不计其数,这也恰恰证明了这个食材与人们的膳食文化之关系紧密。

著名大诗人杜甫就曾写下“知子松根长茯苓,迟暮有意来同煮。”的诗句,借着茯苓和松树紧密相连的关系,表达了自己对友人志趣相投的感情,也暗含着现在的自己知音难觅的忧伤。

茯苓是我国原产的物种,在我国的种植历史和食用、药用历史都相当悠久,可以说是默默地陪伴了华夏子孙不少的年头,而中国人对于茯苓的感情,自然也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发地深厚。在古代,茯苓还被记载为“伏灵”,作为多孔菌科下属的一种真菌,“伏”字很好地体现了它深埋于松树根下土里的生长习性,而松在我国又是极富有灵性的物种,同松共生共存的茯苓,自然也是灵气的凝集。

后来人们对它了解得越发深刻全面,才加上了草字头用以和动物的区分,不过从茯苓的古名也不难看出人们对于这种菌类的喜爱之情。那么,古人对于茯苓有着怎样的情感记述流传下来,而茯苓的人文意义在传说中又有哪些体现呢?

早在我国最古老的医药典籍《神农本草经》中就把茯苓列入上品,其内容著为“茯苓,味甘、平,一名伏菟。生太山山谷”。到了明朝李时珍所汇编的我国最为权威和举足轻重的医书《本草纲目》里,则称茯苓“气味淡而渗,其性上行,生津液,开腠理,滋水源而下降……”除此之外众多的医家们在行医用药的过程中也都对茯苓有着或详细或简略的阐述,可以说茯苓在我国的历史中从未消失中断,而在日常保健中也被制成人们熟知的香甜茯苓饼食用。

茯苓药用价值

茯苓药性甘、淡,平。归心、肺、脾、肾经。

茯苓甘淡渗利兼补,性平不偏,既入脾、肾经,善渗湿利水而消水饮,健脾而促进水湿运化;又入心经,善宁心而安神,治水气凌心者为宜。凡水湿、停饮,无论寒热或兼否脾虚皆宜,脾虚水肿或湿盛者尤佳。

1.益气健脾:茯苓有补益脾胃、增强运化能力、加强肠胃吸收的作用,可消食、减少腹泻、增进食欲、改善乏力等症状。茯苓与人参、黄芪、白术等相配合,具有更好的益气健脾的功效。

2.祛湿利水:茯苓可调节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具有祛湿、利尿、消肿的作用。茯苓与白术、猪苓、泽泻等配合,可提高对水肿的疗效,可用于肾功能不全引起的水肿、湿热泻痢等症状的辅助。

3.安神健脾:茯苓有宁心安神的功效,可用于失眠、多梦、健忘、心悸、惊悸、口臭等症状的辅助。茯苓与龙眼、酸枣仁、五味子等相配合,具有更好的安神健脾的功效。

4.清热解毒:茯苓可清热解毒,可用于湿热、水痘、痔疮等症状的辅助。茯苓与黄芩、黄连、连翘等配合,可提高对热毒的疗效。

日常使用

山药茯苓包子出自中医古籍《儒门事亲》,其功效为健脾养胃,补肾涩精。对于肾虚不固,尿频,遗精,遗尿等症有益。

材料:山药粉克,茯苓粉克,面粉克,白糖克,熟芝麻、花生碎、橄榄油适量。

做法:将山药粉、茯苓粉放在大碗中,加水适量,浸泡成糊,然后隔水蒸半小时,加入适量的面粉和橄榄油、熟芝麻、花生碎,制成馅;剩下的面粉加水揉成面团,发酵,分成小面团,包上之前做好的茯苓山药馅,蒸熟即可。

茯苓糕

材料:面粉克、茯苓15克、发酵粉3克、泡打粉3克、白糖20克、各种干果适量、清水克。

做法:茯苓打成粉,和面粉、泡打粉、糖混合后过筛。发酵粉和清水混合后静置10分钟左右,倒入,搅拌成比较稠的面糊。将面糊放于温暖处发酵至2倍大。取一个大点的容器,底部及四周抹油,将发酵好的面糊倒入,上面撒些干果,蒸锅里水开了以后蒸25分钟即可。

茯苓大麦粥

材料:茯苓30克,大麦芽30克,粳米克。

做法:上述用料洗净一同放入砂锅,加适量水,大火煮沸,小火熬煮成粥。具有补中益气,健脾渗湿的功效,尤其适用于便溏,腹泻,食后腹胀的者食用。

茯苓栗子粥

材料:茯苓15克,板栗15枚,粳米克。

做法:板栗去外壳及外皮,与洗净的茯苓、粳米一同放入砂锅,加适量水,大火煮沸,小火熬煮成粥。具有健脾补肾,渗湿止泻的功效。尤其适用于脾胃虚弱,饮食减少,便溏腹泻的人群。

茯苓陈皮姜汁茶

茯苓25克,陈皮5克,水煎,饮服时加入生姜汁10滴。有健脾和胃之效,可治妊娠呕吐。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ulinga.com/zlzy/115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