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三味药组成的方剂
三味药: 1、麻黄细辛附子汤(《伤寒论》) 组成:麻黄、附子、细辛;功效:助阳解表; 主治:素体阳虚;暴哑。 2、麻黄附子甘草汤(《伤寒论》)组成:麻黄、附子、甘草;功效:助阳解表; 主治:少阴阳虚,外感风寒。 3、小承气汤(《伤寒论》)组成:大黄、厚朴、枳实;功效:轻下热结;主治:阳明腑实轻证。 4、调胃承气汤(《伤寒论》)组成:大黄、芒硝、甘草;功效:缓下热结; 主治:阳明病胃肠燥热证。 5、大陷胸汤(《伤寒论》)组成:大黄、芒硝、甘遂;功效:泄热逐水; 主治:水热互结之结胸证。 6、大黄附子汤(《金匮要略》)组成:大黄、附子、细辛;功效:温里散寒,通便止痛;主治:寒积里实证。 7、控涎丹(《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组成:甘遂、紫大戟、白芥子;功效:祛痰逐饮;主治:痰伏胸膈证。 8、泻心汤(《金匮要略》)组成:大黄、黄连、黄芩;功效:泻火消痞; 主治:邪热壅滞心下,气机痞塞证。 9、戊己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黄连、吴茱萸、白芍;功效:疏肝理脾,清热和胃;主治:肝脾不和证。 10、香连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黄连、吴茱萸、木香;功效:清热化湿,行气化滞;主治:湿热痢疾。 11、泻白散(《小儿药证直诀》)组成:地骨皮、桑白皮、甘草;(入粳米同煮)???算4味或3味????功效:清泻肺热,止咳平喘;主治:肺热喘咳证。 12、香薷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香薷、白扁豆、厚朴;功效:祛暑解表,化湿和中;主治:阴暑。 13、碧玉散(《伤寒直格》)组成:滑石、甘草、青黛;功效:清解暑热; 主治:暑湿证兼有肝胆郁热者。 14、鸡苏散(《伤寒直格》)组成:滑石、甘草、薄荷;功效:疏风解暑; 主治:暑湿证兼微恶风寒者。 15、益元散(《伤寒直格》)组成:滑石、甘草、辰砂;(以灯心汤调服)???算3味吗???功效:清心解暑,兼能安神; 主治:暑湿证兼心悸怔忡,失眠多梦者。 16、四逆汤(《伤寒论》)组成:附子、干姜、甘草;功效:回阳救逆; 主治:心肾阳衰寒厥证。 17、通脉四逆汤(《伤寒论》)组成:附子、干姜、甘草;(即四逆汤倍干姜)功效:破阴回阳,通达内外;主治:少阴病,阴盛格阳证。 18白通汤(《伤寒论》)组成:附子、葱白、干姜;功效:破阴回阳,宣通上下;主治:少阴病阴盛戴阳证。 19、生脉散(《医学启源》)组成:人参、麦冬、五味子;功效:益气生津,敛阴止汗; 主治:温热、暑热耗气伤阴证;久咳伤肺,气阴两虚证。 20、玉屏风散(《医方类聚》)组成:防风、白术、黄芪;功效:益气固表止汗;主治:表虚自汗。 21、桃花汤(《伤寒论》)组成:赤石脂、干姜、粳米;功效:温中涩肠止痢;主治:虚寒血痢证。 22、缩泉丸(《魏氏家藏方》)组成:天台乌药、益智仁、茴香;功效:温肾祛寒,缩尿止遗;主治:膀胱虚寒证。 23、磁朱丸(《备急千金要方》)又名“神曲丸”组成:神曲、朱砂、磁石;功效:益阴明目,重镇安神;主治:心肾不交诸症。 24、甘麦大枣汤(《金匮要略》)组成:甘草、小麦、大枣;功效:养心安神,和中缓急;主治:脏躁症。 25、瓜蒌薤白白酒汤(《金匮要略》)组成:瓜蒌、薤白、白酒;功效:通阳散结,行气祛痰; 主治:胸阳不振,痰气互结之胸痹轻证。 26、金铃子散(《太平圣惠方》)组成:川楝子、延胡索;功效:疏肝泄热,活血止痛;主治:肝郁化火证。 27、良附丸(《良方集腋》)组成:高良姜、香附子、生姜;功效:行气疏肝,祛寒止痛;主治:肝胃气滞寒凝证。 28、大半夏汤(《金匮要略》)组成:半夏、人参、白蜜;功效:和胃降逆,益气润燥;主治:胃反证。 29、下淤血汤(《金匮要略》)组成:大黄、桃仁、蛰虫;功效:泄热逐瘀; 主治:瘀血化热,瘀热内结。 30、牵正散(《杨氏家藏方》)组成:白附子、白僵蚕、全蝎;功效:祛风化痰,通络止痉;主治:风中头面经络。 31、增液汤(《温病条辨》)组成:玄参、麦冬、生地;功效:增液润燥; 主治:阳明温病,津亏便秘证。 32、茵陈蒿汤(《伤寒论》)组成:大黄、栀子、茵陈;功效:清热,利湿,退黄;主治:湿热黄疸。 33、栀子柏皮汤(《伤寒论》)组成:栀子、黄柏、甘草;功效:清热利湿; 主治:黄疸之热重于湿证。 34、三妙丸(《医学正传》)组成:黄柏、苍术、川牛膝;功效:清热燥湿; 主治:湿热下注之痿痹。 35、小陷胸汤(《伤寒论》)组成:半夏、黄连、瓜蒌;功效:清热化痰,宽胸散结;主治:痰热互结之结胸证。 36、三子养亲汤(《杂病广要》)组成:紫苏子、白芥子、莱菔子;功效:温肺化痰,降气消食;主治:痰壅气逆食滞证。 37、枳术丸(《内外伤辨惑沦》)组成:枳实、白术、荷叶;功效:健脾消痞; 主治:脾虚气滞,饮食停聚。 38、瓜蒂散(《伤寒论》)组成:瓜地、赤小豆、香豉;功效:涌吐痰涎宿食; 主治:痰涎宿食壅塞胸脘证。 39、三圣散(《儒门事亲》)组成:防风、瓜蒂、藜芦;功效:涌吐风痰;主治:中风闭证。 40、芍药甘草附子汤(《伤寒论》)组成:芍药、甘草、附子;功效:阴阳双补。 42、栀子生姜豉汤(《伤寒论》)组成:栀子、香豉、生姜;功效:清热散结,和胃止呕。 43、栀子厚朴汤(《伤寒论》)组成:栀子、厚朴、枳实;功效:清热除烦,宽中消满。 44、三物小白散(《伤寒论》)组成:桔梗、巴豆、贝母;功效:温寒逐水,涤痰散结。 45、大黄黄连泻心汤(《伤寒论》)组成:大黄、黄连、黄芩;(以麻沸汤渍之)功效:清热除痞。 46、栀子柏皮汤(《伤寒论》)组成:栀子、黄柏、甘草;功效:清解里热,兼以祛湿。 47、猪肤汤(《伤寒论》)组成:猪肤、白蜜、白米粉; 功效:滋肾、润肺、补脾,除烦利咽。 48、苦酒汤(《伤寒论》)(苦酒即米醋)组成:半夏、鸡子、苦酒;功效:化痰敛溃,消肿止痛。 49、半夏散及汤(《伤寒论》)组成:半夏、桂枝、甘草;功效:散寒通阳,化痰开结。 50、枳实栀子鼓汤(《伤寒论》)组成:枳实、栀子、香豉;功效:清热除烦、宽中下气。 51、滑石代赭汤(《金匮要略》)组成:百合、滑石、代赭石;功效:清心润肺,利湿除热。 52、蜀漆散(《金匮要略》)组成:蜀漆、云母、龙骨;功效:祛痰截虐。 53、瓜蒌薤白白酒汤(《金匮要略》)组成:瓜蒌实、薤白、白酒;功效:宣痹通阳,豁痰利气;主治:胸痹。 54、茯苓杏仁甘草汤(《金匮要略》)组成:茯苓、杏仁、甘草;功效:宣肺利气化饮。 55、橘枳姜汤(《金匮要略》)组成:橘皮、枳实、生姜;功效:温胃理气散结。 56、桂枝生姜枳实汤(《金匮要略》)组成:桂枝、生姜、枳实;功效:通阳化饮,下气降逆。 57、厚朴三物汤(《金匮要略》)组成:厚朴、大黄、枳实;功效:行气除满。 58、大黄附子汤(《金匮要略》)组成:大黄、附子、细辛;功效:温经散寒止痛。 59、当归生姜羊肉汤(《金匮要略》)组成:当归、生姜、羊肉;功效:养血散寒止痛。主治:血虚内寒之寒疝。 60、旋覆花汤(《金匮要略》)组成:旋覆花、葱、新绛;功效:行气活血,通阳散结。 61、厚朴大黄汤(《金匮要略》)组成:厚朴、大黄、枳实;功效:涤饮泄热,行气开郁。 组成:厚朴、大黄、枳实;功效:行气除满。 58、大黄附子汤(《金匮要略》)组成:大黄、附子、细辛;功效:温经散寒止痛。 59、当归生姜羊肉汤(《金匮要略》)组成:当归、生姜、羊肉;功效:养血散寒止痛。主治:血虚内寒之寒疝。 60、旋覆花汤(《金匮要略》)组成:旋覆花、葱、新绛;功效:行气活血,通阳散结。 61、厚朴大黄汤(《金匮要略》)组成:厚朴、大黄、枳实;功效:涤饮泄热,行气开郁。 62、小半夏加茯苓汤(《金匮要略》)组成:半夏、生姜、茯苓;功效:祛饮降逆,宣阳制水。 63、滑石白鱼散(《金匮要略》)组成:滑石、乱发、白鱼;功效:化瘀行血,清热利尿。主治:血淋。 64、茯苓戎盐汤(《金匮要略》)组成:茯苓、白术、戎盐;功效:补益脾肾,渗湿利水;主治:劳淋。 65、麻黄附子汤(《金匮要略》)组成:麻黄、附子、甘草;功效:温经助阳,发汗散寒。 66、柏叶汤(《金匮要略》)组成:柏叶、干姜、艾叶;功效:温中止血;主治:虚寒吐血。 67、猪苓散(《金匮要略》)组成:猪苓、茯苓、白术;功效:健脾祛饮。 68.薏苡附子败酱散(《金匮要略》)组成:薏苡仁、附子、败酱草;功效:清热解毒排脓;主治:肠痈之脓已成。 69、干姜人参半夏丸(《金匮要略》)组成:干姜、人参、半夏;功效:温中散寒,化饮降逆。 70、当归贝母苦参丸(《金匮要略》)组成:当归、贝母、苦参;功效:养血开郁,清热除湿。主治:妊娠血虚热郁小便难。 71、下瘀血汤(《金匮要略》)组成:大黄、桃仁、蛰虫;功效:破血逐瘀; 主治:瘀血内结之产后腹痛。 72、三物黄芩汤(《千金要方》)组成:黄芩、苦参、干地黄;功效:清热燥湿,滋养阴液。 主治:产后四肢烦热之湿热阴虚证者。 73、大黄甘遂汤(《金匮要略》)组成:大黄、甘遂、阿胶;功效:破血逐水。主治:水血并结血室。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ulinga.com/zlzp/4749.html
- 上一篇文章: 送书地摊铺你见过免费送东西的地摊吗快
- 下一篇文章: 中医内科学中的方药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