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令长夏之季,加之久居像成都这样低洼多雨潮湿之地,倍受湿邪是少不了的。

比如,头身沉重,头发油腻,皮肤油腻,面部反复青春痘、反复口腔溃疡,多汗,大便粘滞不爽甚或便秘,胃脘胀满不适难消化,口中粘腻,或口干口苦,手足心发热或同时汗多,冬季手足凉……等等,(好恼火)。再看舌象,舌体胖、舌边有齿痕、舌体颜色淡白或淡红,舌苔偏于厚腻,舌苔颜色或偏白或白黄相间。

于是乎大量的养生祛湿方法涌现。尤其以薏苡仁、红豆、冬瓜等药食同源的各种薏仁绿豆、薏仁红豆、薏仁莲子百合、薏仁冬瓜粥等祛湿粥、汤、茶来了。

但是当你吃了几周甚至几个月这样的养生保健粥后,可能你的寒湿、湿热的症状、舌象依旧没有多大变化,你的皮肤、消化、肠胃等问题也依据没有多大变化。

那么这些“湿气”是从哪里来的?

湿邪致病,有外湿、内湿。外湿,常因多雨之季阴雨湿蒸、居住湿地、冒雾涉水淋雨、汗出浸衣,久之,湿邪郁于肌表、阻滞经气,见到肢体困重、酸痛,或皮肤湿痒,或恶寒微热等;内湿因多食生冷、肥腻、嗜酒,伤及脾胃运化水湿、水谷之力,阻滞中焦气机升降,而内生湿浊,可见脘腹胀满、恶心呕吐、大便稀溏、大便不畅等表现。

湿邪又常相兼风、寒、暑、热之邪侵袭人体,加之受邪的具体内、外因素不同,受邪的具体表里、上下、内外、脏腑经络部位不同,结合人体体质的不同,湿邪病症表现复杂多样。从八纲辨证之病性分析,湿邪之病总体上有寒化、热化之寒湿、湿热两种证候表现。

从寒化的寒湿可以由外感而来,外感寒湿邪气,气血运行受阻,致关节、筋骨疼痛、冷痛;也可由久食生冷,伤损脏腑(脾肾)阳气,或素体阳虚,而内生寒湿,常见稍有饮食不适或受寒则脘腹冷痛,大便溏泄,夜尿频,下肢水肿,常畏风寒,手足凉,脉沉迟或细,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苔水滑或白厚腻等。素体阳虚寒湿体质,亦会内外寒湿相引,遇特定环境气候,则加重四肢肌肉关节冷痛、酸痛,肩颈酸痛、腰背冷痛,咳喘、过敏性疾病等慢性疾病的复发。

从热化的湿热,可由感受暑湿热邪,或偏嗜肥甘厚味,嗜酒、过饱,伤及脾胃,引起中焦食滞、湿阻、气滞等,久而酿生湿热。在内常见发热或自感发热、午后身热不扬,头身重痛,口干口苦,胸痞闷,脘闷腹满,纳差,尿黄而少,大便溏稀或粘滞,大便不畅甚或里急后重,舌红,苔黄腻,脉濡数。在外常见湿疹、疮疱,关节筋脉局部红肿热痛等。

也会常见到寒湿、湿热并见的,例如,冬季或常年下肢腰腹部凉,但很容易反复面部、皮肤痘疹、口腔溃疡、咽干痛,饮食偏凉则大便溏泄或脘腹冷痛不适。舌淡胖或有齿痕,苔白黄厚腻。

从上述对湿邪致病的分析来看,从外从内息息相关人们的饮食、起居、生活方式,稍有不注意,就会形成上述寒湿或湿热的种种状况。

中医学里,湿邪为阴邪,易伤阳气,阻遏气机。无论寒湿还是湿热,在治疗时都需兼顾脾肾之阳,及人体内外、脏腑间升降气机之通畅。因脾运化水湿,肾主水,为体内水湿输布运行排泄的中心,水湿的运化、输布、排泄离不开脾肾阳气之动力。上中下三焦肺、脾胃、肾之气机升降相应也同时对水湿的运化、输布、排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促进脾肾之阳及内外、表里、脏腑间气机通畅就需要中药里具有辛温、苦温芳香温化、行气燥湿的药物,也就是说,在祛湿的方药配伍里,除了利水渗湿的药物,这类中药是必不可少的。否则水湿的内外壅滞就会加重上述寒湿、湿热的各种内外表现。

正如我们居住的房间里如果停留了太久的阴暗潮湿的霉气的话,我们除了能有阳光晒进房间里,还需要能有四面的窗户打开通风,这就是阳气的动力,祛除潮湿的霉气。

所以我们体内的湿气一样需要足够的阳气的动力结合利湿的药物才能真正达到祛湿的效果,没有阳气的动力,只用具有祛湿作用的药物,可能只能是短暂的、微弱的作用,再加之偏寒或偏热的本性,长期以往,反而会加重人体偏热或偏寒的状态,从而可能加重寒湿、湿热的停蓄。

传统方剂里,治疗寒湿为主的病证,需辛温、苦温芳化温散的药物和利水渗湿的药物配伍为主,例如:苓桂术甘汤(茯苓、桂枝、白术、炙甘草)、真武汤(茯苓、芍药、白术、生姜、附子)、萆薢分清散、五皮散等。还有治疗内寒不明显突出的“湿滞脾胃证”的平胃散(苍术、厚朴、陈橘皮、炙甘草)、藿香正气散(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半夏曲、白术、陈皮、厚朴、苦桔梗、藿香、炙甘草)都内涵了相似的辛温、苦温芳化温散的药物配伍利水渗湿的药物的组成结构。

治疗湿热为主病证的传统方剂里,除外清热利湿的药物仍需少佐辛温、苦温之品,一是顾护脾肾之阳,二能促进气行则水行,气化则湿化。例如治疗“湿温初起、暑温夹湿之湿重于热”的三仁汤(杏仁、生薏苡仁、白蔻仁、飞滑石、白通草、竹叶、厚朴、半夏)里滑石、白通草、竹叶、薏苡仁甘寒渗湿,配伍了白蔻仁、厚朴、半夏及杏仁以苦温燥湿、宣畅气机;治疗湿热并重“湿温时疫”的甘露消毒丹(飞滑石、绵茵陈、淡黄芩、石菖蒲、川贝母、木通、藿香、射干、连翘、薄荷、白豆蔻)里,滑石、茵陈、黄芩、木通苦寒、甘寒清利湿热、燥湿渗湿,石菖蒲、藿香、白豆蔻辛温、苦温芳香行气运脾,燥湿化湿;治疗湿热下注的二妙散(黄柏、苍术)里,黄柏苦寒清热燥湿,苍术辛温苦燥健脾燥湿。

对照经典的祛湿方剂的配伍组成运用,我们先来看一下老百姓做的祛湿粥、汤、茶里用的最多的薏苡仁、赤小豆、冬瓜,他们各自的性味功效及以薏苡仁为例在经典传统祛湿方剂里的运用,然后,再来考量针对不同的寒湿、湿热,如何合理的进行食材搭配,才能起到更好的祛湿效果。

薏苡仁,味甘淡,性微寒。中药理论里,味甘有补益的作用,味淡可渗湿利水,性微寒针对治疗偏热的病证。再结合薏苡仁归肺脾肾经,功效的定位是利湿健脾,舒筋除痹,清热排脓。可主治,水肿,脚气,小便淋沥,湿温病,泄泻带下,风湿痹痛,筋脉拘挛,肺痈,肠痈,扁平疣等诸类湿浊病证。

赤小豆,甘,微寒,功效,利水消肿退黄,清热解毒消痈。主治,水肿、脚气、黄疸,淋病,便血,肿毒疮疡,癣疹。

冬瓜,甘,淡,微寒,功效,利尿、清热、化痰、生津、解毒。主治,水肿胀满,淋证,脚气,痰喘等

从中药的性味功效来看,薏苡仁、赤小豆、冬瓜相近。

我们再以薏苡仁为例,看一下薏苡仁在传统祛湿方剂里的运用。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是用来治疗风湿郁热痹阻肌表,或是风湿兼有湿热的痹证,薏苡仁虽性微寒,味淡,可利湿清热,但仍需麻黄、杏仁的配伍去辛温宣降以助人体由内而外的阳气动力去宣畅通降痹阻于机体内外的水湿。再看清·张璐《张氏医通》里的薏苡仁汤,取法张仲景的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治疗中风湿痹、关节烦痛,方中除了薏苡仁祛湿,还用了麻黄、桂枝、生姜、苍术,温散内外阴寒,当归、芍药配合养血舒筋。后代的清热祛湿剂—三仁汤、藿朴夏苓汤(藿香、半夏、赤苓、杏仁、生苡仁、白蔻仁、通草、猪苓、淡豆豉、泽泻、厚朴)里,虽然亦都有我们今天讨论的薏苡仁以及滑石、通草、猪苓、泽泻利湿,但同时也配伍了白蔻仁、藿香、半夏、厚朴这些温燥的药物温运宣畅三焦阳气,共达温通气机以祛湿的效果。

所以,从上述传统方剂里,我们可以看到,如果在饮食中,想用薏苡仁、赤小豆、冬瓜等发挥更好的祛湿效果,就必须根据身体情况的具体分析(湿证,包括寒湿、或湿热的具体病因病机分析),进行必要的食材的搭配,来制作一些祛湿粥、汤、茶,才能真正改善原有的寒湿或湿热的身体状况。

这种搭配,我们仍然应该师承上述传统祛湿方剂里的配伍组成方法或结构。寒湿或湿热,除了用利水渗湿的食材,必要的搭配一些具有辛温苦温、芳香温运、行气燥湿化湿特性功效的食材,以兼顾脾肾之阳,及人体内外、脏腑间升降气机之通畅。例如,藿香、紫苏、陈皮、生姜、胡椒、花椒、肉桂(桂皮)、豆蔻(白蔻仁、草豆蔻)、草果等辛温辛热具有温中散寒、燥湿、化湿行气功效的药食同源的常用的烹饪香料。

在寒湿为主的湿证中,薏苡仁类(包括赤小豆、冬瓜)利水渗湿的食物,与上述烹饪香料(依据具体食材选择)的量的搭配比例,大致可以3-4:1的比例制作祛湿粥、汤、茶。

在湿热为主的湿证中,薏苡仁类(包括赤小豆、冬瓜)利水渗湿的食物,与上述烹饪香料(依据具体食材选择)的量的搭配比例,大致可以5-6:1的比例,此外热重的话,还可以酌量加一些清热作用的绿豆、苦瓜、荷叶等清热祛湿。

例如针对寒湿的薏苡仁粥里可搭配陈皮、桂皮、或少许姜粉,煮好进食时再加少许红糖(特殊人群不宜),能提粥的香甜,又能更好的温散中焦寒气同时祛湿。针对湿热的薏苡仁粥里除了必要的搭配少许陈皮、桂皮、或少许姜粉外,可再加少许绿豆、荷叶以辛凉清热,整体口感也更清香一些。

再如,常吃的冬瓜排骨汤里,除了常用的生姜、花椒、桂皮等香料,针对寒湿还可以再加些陈皮、豆蔻等以温中行气祛湿,针对湿热再可配少许绿豆、苦瓜同煮炖汤以清热行气化湿祛湿。

回到开头那些薏仁绿豆、薏仁红豆、薏仁莲子百合、薏仁冬瓜粥等里面的红豆、绿豆、莲子、百合、冬瓜大都是性凉或寒或微寒的,而且没有特殊的其他食材的搭配,这样寒寒相配的粥,如何能有或能增强你体内的阳气的动力去祛湿呢?(本身体内湿气的产生,多少都会有阳气的动力不足)。最后,提醒大家在准备或要吃这些薏苡仁(薏米)的保健粥之前,一定要注意搭配,看看这样的粥里是否有阳热的动力,到底怎样做、怎样吃才能祛得了湿。必要时还要中医医生来帮助或给你判断你吃薏苡仁粥时需要搭配什么或怎么搭配着吃(因为每个人的身体状况都不同,每个人的搭配吃法也应该不同)才能真正祛了湿又健了脾胃,而不会越吃越加重湿气。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ulinga.com/zlzp/45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