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四大法,让棘手的肾脏病治疗效果翻倍
导读:今天学习米伯让先生治疗肾炎、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经验。 文章推荐星级: 医生医学生:★★★★★ 中医爱好者:★★★★★ 非医伙伴们:★☆☆☆☆ (了解中医是如何治疗肾病的,但不可以身试药!) 米伯让研究员对肾病潜心研究数十年,辨证遣药独具一格。 在西安医学院工作时,采用西医诊断、中医辨证治疗的方法,主治肾病88例,疗效显著,从中可看出米老辨证遣药的特色。 01精研四法本病属于中医水肿、臌胀、虚劳、腰痛病之范畴,其治法论述颇多,米老临床常用治则有四:开鬼门、洁净府、实脾土、温肾阳。 开鬼门者,即用汗法,使病邪从肌表排岀;洁净府者,即用通利法,以消逐水气; 实脾土者,即用培补脾胃法,使脾土健旺而散精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温肾阳者,即用温补肾阳法,使水有所主而不妄行。 鉴于水肿病有阳水与阴水之分,所以阳水证宜开鬼门、洁净府;阴水证宜实脾土、温肾阳。 在临床上,急性肾炎浮肿多属阳水证,宜采用发汗逐水之方药,常用方以越婢汤、越婢加术汤、麻杏石甘汤、小青龙汤和五皮饮加减,方中均重用麻黄; 慢性肾炎浮肿多属阴水证,宜采用实脾土、温肾阳之方药,常用方有胃苓汤、六君子汤、真武汤、济生肾气汤和甘草附子汤之类。 凡诸水肿,皆佐利湿之五苓散;凡诸臌胀,皆用攻下之舟车神祐丸。 米老还借鉴古人水气之为病,虽脾、肺、肾各有所主,但皆归于肾之论点,采用治肿必先治水,治水必先治肾之法,方以金匮肾气汤类加减,但重用桂附二药,以补命门之火而使肾气充实。 此法在治疗慢性肾炎浮肿中收效较佳。 02重用麻附米老在治疗肾病时,重视麻黄与附子的灵活运用。 在治疗急性肾炎中,均以麻黄为君药,用量多在14~28克,小儿亦用至17.5克;在治疗慢性肾炎中,均以附子为君药,用量多在28~70克。 麻黄与附子均具毒性,文献亦有中毒病例报吿,米老在临床中用量较大,但未出现中毒现象,且治愈率甚高,其主要原因有二: 一、配伍得当 麻黄辛温味微苦,有发汗平喘、消肿利尿之功。麻黄发汗虽强,但方中常配大寒的石膏以制之,白术补脾以扶之,附子扶阳壮水,甘草、姜、枣以和营卫,故汗出不多。 米老通过反复临床验证,认为用麻黄应不分冬夏,关键在于辨证确切,配伍得当。若误用于虚人或虚证,加之配伍不当,可出现大汗亡阳。 二、深研药理 附子辛热燥烈,有助心肾之阳、回阳救脱之功,常用于阴水证。以形寒肢冷、腰腿酸困、面色晄白、小便清、大便溏、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细等命门火衰之候为适应证。 附子的主要毒性成分是乌头碱,但经炮制加工后,大量乌头碱已被破坏,加之附子排泄较快,无蓄积作用,故临床大剂量使用无中毒现象。 03善补后天米老精于辨证,注重调补脾胃。他认为本病其本在肾,但主要表现是以肺、脾、肾功能失调所致,凡肾病患者水肿消失后,恢复期均用六君子汤或补中益气汤加减,健脾养胃,升阳益气。 因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肾气虚则不能固摄精微,温煦脾土,导致脾失健运,化源不足,脾气不运则精微下注,脏腑失养,肾气亏虚。 肾气愈虚则病久不愈,因此,治疗必须注重补脾土,益化源,才能使本病完全恢复,此乃先后天关系所定。 另外,治疗中凡出现吐饭吐药者,一般先用枳朴六君子汤健脾和胃降逆,并始终贯穿“保胃气”这一原则,亦即中医“培土制水”之义。 04病案举例一、水肿并发心悸案(急性肾炎、肾炎性心脏病) 王某,男,42岁。因“全身浮肿20天”于年10月12日收住院。 入院后检查:血压:/96毫米汞柱;尿常规:蛋白(++++),红细胞(+),白细胞0~5,颗粒管型(+),透明管型0~1。 X线检查:心脏向两侧扩大;眼底检査:肾型视网膜炎;腹水征阳性。 西医诊断:①急性肾炎;②肾炎性心脏病。请米老治疗。 症见全身浮肿,以面部为甚,恶风发热,心慌气短,胸闷咳嗽,腹胀恶心,腰痛尿少,舌苔白腻。 诊为水肿并发心悸证。 治宜宣肺清热,健脾除湿,越婢加术汤。 药用:麻黄24克,石膏48克,生姜、白术各17.5克,炙甘草10.5克,大枣5枚 每日1剂,服药3剂,症状大减,尿量剧增,日排量毫升,舌淡,苔白腻,脉沉滑。继服原方3剂,体重减少1.5千克,诸症消失,时有纳差,舌淡苔薄白,脉细。 证属脾胃虚弱,治宜健脾益胃,方选六君子汤。每日1剂,连服6剂,血压、尿检一切正常,临床痊愈而出院。 二、水肿并发支饮案(急性肾炎、胸腔积液) 史某,男,39岁。以“全身浮肿,伴胸闷气短12天”于年11月4日入院。 入院后检査:血压:/毫米汞柱;尿常规:蛋白(++++),红细胞(+),白细胞(++),颗粒管型(+),透明管型(+),尿比重1.。 X线检査:胸腔积液。 西医诊断:①急性肾炎;②胸腔积液。请米老诊治。 症见全身高度水肿,以颈部尤甚,胸闷气短,头晕耳鸣,腰酸尿少,肢体困重,活动不灵,胸及下肢皮肤可见裂纹数处,并有渗出液,舌淡苔腻略黄,脉浮滑。 中医诊断:水肿并发支饮,证属水湿浸渍,饮停胸胁。 治宜宣肺利气,通阳逐水。方用麻黄附子甘草汤、五苓散合剂加味。 药用:麻黄17.5克,附子35克,茯苓、白术、泽泻、桂枝各17.5克,猪苓、桔梗、杏仁、苏子、甘草、葶苈子各10.5克 每日1剂,连服6剂。服药1剂,胸闷气短明显减轻,继服5剂,尿量增多,水肿减退,舌脉同前。 守方继服6剂,诸症消失,但时有腹胀,畏寒肢冷,舌淡苔白略腻,脉沉细。证为脾肾阳虚,治宜温肾健脾,方用济生肾气汤。 药用:熟地28克,山药、山萸肉各14克,牛膝、丹皮、茯苓、泽泻各10.5克,肉桂3.5克,附子、车前子各35克(另包) 服药6剂后,上述症状消失,舌淡,苔薄白,脉缓。 血压、尿检、X线检查一切正常,临床痊愈出院。带药六君子汤6剂以善后。 三、水肿并发案(肾病综合征) 梁某,男,17岁。以“全身肿胀2月余”于年7月10日收住院。 入院后检査:血压:/96毫米汞柱,腹水征阳性。 尿常规:尿蛋白(++++),比重1.,红细胞0~3,白细胞5~10,颗粒管型0~2,透明管型0~1。 生化检査:总蛋白32.6克/升,白蛋白22克/升,球蛋白10.6克/升,胆固醇8.毫摩尔/升,二氧化碳结合力23毫摩尔/升,尿素氮18.毫摩尔/升。尿蛋白定量1.6毫克/升。 西医诊断:肾病综合征。 经治疗2月余。病情急骤恶化,请米老治疗。 症见精神萎靡,面色晄白,全身浮肿,腹部膨隆,脐部凸出,青筋暴露,胸闷气喘,腹胀纳呆,畏寒肢冷,尿少腹痛。舌红苔黄腻,脉沉细滑。 病为水肿并发臌胀。证属脾肾阳虚,气滞湿阻,水湿浸渍。 治宜攻下泻实,行气利水,温肾健脾。方用舟车神祐丸(成药),每服7克,每日1次,连服3天。又用胃苓汤1剂,早晚饭前温服。外用蒲灰散(蒲灰90克,滑石30克)外敷腹部。 用上药后,二便剧增,腹胀大减,水肿减退,精神好转,舌红苔黄腻,脉沉细滑,继用上方,汤剂改为知柏地黄汤,服法同前。 守方1月,腹围由原82厘米减至53厘米,水肿消失,腹部平坦,时感饭后腹胀,腰膝酸软,畏寒,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证属脾肾阳虚,治宜温肾健脾。 方用济生肾气汤,每日1剂。服10剂后,诸症消失,化验检査均为正常,临床痊愈出院。考虑病后体虚,故用健脾益胃之六君子汤6剂,以培土固本。 四、水肿案(急性肾炎) 案1:李某,男,47岁,农民。 以“全身肿胀10天,阴囊肿胀6天”之主诉于年6月16日入院,入院后西医诊为“急性肾炎”,请米老诊治。 症见面色苍白,形体肿胀,头昏咳喘,全身浮肿,阴囊肿大,尿少。舌苔白腻,脉沉缓。 病属水肿(石水),证属阴水,水湿浸渍。治宜温肾健脾,宣肺通阳利水。 方选真武汤加细辛、五味子。 处方:茯苓35克,炒白术10.5克,杭白芍14克,生姜10.5克,附片21克,细辛10.5克,五味子7克 5剂,水煎服。并忌盐、酒、劳累等。服药后咳喘消失,水肿消退,原方去细辛、五味子继服2剂。査尿蛋白微量,红细胞0~1,改用六君子汤。 处方:党参17.5克,白术14克,茯苓17.5克,炙甘草10.5克,陈皮10.5克,姜半夏10.5克,生姜7克,大枣2枚 服药3剂后浮肿消退,化验检査全部正常。带上方3剂出院。 案2:陈某,男,12岁。 以“全身浮肿近半月”之主诉于年6月22日入院。西医诊为“急性肾炎”,经西医治疗未见好转,前来请米老诊治。 症见:精神欠佳,面色苍白,全身浮肿,阴囊水肿,头晕气喘,腹部肿胀,尿少色黄,舌红苔黄腻,脉浮滑。 诊为水肿(阳水),证属风水泛滥。治宜散风清热,宣肺利水。 方选越婢加术汤。 处方:麻黄14克,生石膏28克,炙甘草10.5克,生姜10.5克,大枣4枚,炒白术14克 服药7剂后浮肿完全消退,仍感头晕,心悸,腹胀,大便2~3次/日,稀便,舌苔白腻,脉沉细。 病本脾肾阳虚。缓则治其本,以温肾健脾利湿为主,方选真武汤。 处方:茯苓35克,炒白术14克,杭白芍10.5克,附子7克,生姜10.5克 服药2剂后诸症消失,继服六君子汤3剂以调理脾胃,促进恢复。此时化验报告正常,血压正常,带补中益气丸2盒,出院继服。 案3:赵某,男,59岁。 以“下肢肿胀1周余”之主诉于年7月27日入院。 入院检査尿蛋白(+++),红细胞0~4/HP,白细胞0~3/HP,颗粒管型0~1/HP,尿比重1.。 西医诊断:急性肾炎。 中医症见:精神欠佳,面色苍白,形体较胖,下肢浮肿,尿少,头昏,舌苔白腻,脉沉滑。 中医诊断:水肿病,水湿浸渍阴水证。治法:温肾健脾,通阳利水。 方用济生肾气汤。 处方:熟地28克,山药14克,山萸肉14克,丹皮10.5克,茯苓35克,泽泻14克,牛膝17.5克,车前子35克,肉桂10.5克,附子10.5克 服药3剂后,尿量增多,浮肿基本消退,精神好转。继服上方2剂,浮肿全部消退,化验检查一切正常。 注: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本文选摘自《米伯让——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米烈汗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年10月。本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ulinga.com/zlzp/4560.html
- 上一篇文章: 发酵饲料中药饲料等禁抗替代产品研制的研
- 下一篇文章: 学习中医中药猪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