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重读完易思兰的医案集,收获很大,一共也就18则医案,试试能否逐个解说一下。今天开始第一个医案。

瑞州一妇,产后半月余,胃中有清水作逆而吐。以为胃寒,令煮鸡,倍用姜、椒,初觉相宜,至三五日清水愈多。

产后病,还在坐月子,病是胃里有清水上涌,会吐。病家或者家里人,判断是胃寒,用生姜,胡椒这一类热性的药物,煮鸡汤,这是老百姓习惯的做法。刚吃下去,感觉相宜,应该是好转一点。吃了三五天,胃里的清水反而更多。

以姜、椒煎汤,时时饮之,近一月,口气渐冷,四肢发厥,昼夜作逆,腹中冷气难堪,有时战栗。

真是奇怪,吃这些热的药,反而身体出现一系列寒的表现。四肢发厥,是手脚都厥冷,昼夜作逆,是胃中清水上逆,昼夜不停,腹部还冷得受不了,偶尔人会发抖。

用四君子汤,人参一钱至二钱,初服少安,久则不应。又加炮姜,亦不效。众议用附子理中汤,主人自度非寒证,请予。

四君子汤是补气的主方,人参、白术、茯苓、甘草,一钱3克多,两钱7克多吧。吃了没效果,加了炮姜也无效。众议,众有意思,是一群医生,还是一群爱好医学的人在一起议论呢?这个病前后也拖了一个月吧,主人家觉得不是寒证——要是寒证,早该好了吧?所以请易思兰老师过去看诊。

予诊六脉俱无,以食指复按尺部,中指、无名指按尺之后,脉来实数有力,左右皆同,发言壮厉,一气可说三五句,唇焦颊赤,大便五六日一次,小便赤少,此实热症也。

这个诊断细节很有意思。大致补充一下细节:

正常诊脉:先用中指找到高骨,定此处为关脉,食指放在关前(往大拇指方向),无名指放在关后,分别定寸脉和尺脉。左右都有寸关尺,所以称六脉。

哪里知道,这个病人,这六部脉,都摸不到脉跳!

但是听她讲话,“发言壮厉,一气可说三五句”,声音不小,语速还偏快。估计不是大虚到没脉,易老师多一个心眼,三个手指都往后挪,把食指放在原来尺部脉的位置,其他手指跟着往后挪,这是摸到的脉,“实数有力,左右皆同”,脉跳得有力,又偏快,按的时间长也不虚,难道这是实热病吗?

再看脸上,嘴唇干枯,脸颊红,一问大便五六天才拉一次,小便也短赤,四诊合参,是实热病。

实热病为什么会胃中清水上逆呢?

我们先看易老师怎么处方,后面他还会解释自己的诊断和治疗思路。

询之,其俗产后食胡椒炒鸡为补,此妇日食三次,半月后遂得疾。

这段是补充他的问诊,确认发病过程,前面已讲得清楚,不多解释。

予用三黄汤治之,连进四盏,六脉俱现,姜椒汤不欲食矣。又进四盏,身不战栗,清水减半。服四日,口中热气上升,满口舌尖俱发黄小粟疮,大便八日不通。

起手方很重要,这个实热病,没有用质重、泻热、通便的承气类方,而选择很轻灵的三黄汤,黄连、黄芩、黄柏(详后文),除了袪热,还有宣通气机的作用。

服药过程中,脉慢慢出现,不想喝热性的姜椒汤了,身上不战栗,胃中清水减半。接着喝药,就出现热往外发的一系列症状:自觉口中热气上升,而且长口疮,“满口、舌尖”,可见疮之多且密集。并且大便八天没下来了。

热已透发,易老师也准备改方子了。

以四苓合凉膈散,空心一服,至午不动,又以甘草煎汤,调元明粉五钱热服,一时许腹中微鸣,吐出酸水一二碗,大便连去二次。又服玄明粉五钱,所下皆黑弹粪十数枚。后以四苓散、三黄、山栀、枳壳调理,一月全愈。

四苓散是五苓散去桂枝:白术、猪苓、茯苓、泽泻——应该是考虑胃里老泛水上来,考虑治水饮。

凉膈散的方歌:凉膈硝黄栀子翘,黄芩甘草薄荷饶;竹叶蜜煎疗膈热,中焦燥实服之消。“中焦燥实”,病位应该定在胃脘到心下。

方子喝下去,可能是早上起来就喝,到中午十一点多,还没动静——这反映了易老师始终在病人身边,密切观察服药后的动静吗?于是,加上甘草汤调玄明粉,玄明粉是朴硝脱水而出,加上甘草之缓,是为了更好地软坚泻热。这个做法,应该参考了三一承气汤。

喝下去一个时辰左右,肚子有点响声,吐酸水一两碗,大便排了两次。继续用玄明粉,软坚,拉出来的都是“黑弹粪”——俗称羊屎蛋,十几颗。

燥屎下来后,继续用四苓散打底,配合泻热的三黄,透热的山栀子,行气的枳壳调理,一个月就治好了。

一般的医案到这里就应该结束了。但是易老师的医案,特点是医案后面还有大段的讨论,而且常常是问答形式。

主人曰:荆人之病,医皆以为虚而用姜、附。生窃疑之,欲以为热而六脉俱无,欲以为寒而姜附不应。先生一诊,而遂用大剂三黄汤,更加元明粉寒凉之剂以通之,不以产为掣肘,公何见也?

荆人就是老婆的意思。生是主人的谦称。

这段话看出来主人家还是懂点医理的,在寒热上的分辨,有逻辑分析:说热吧,却摸不到脉,说寒吧,却吃生姜、附子没效果。再问易老师,怎么你一看就敢开这么寒凉的药,也不怕这是产后妇人吗?

予曰:脉症明显,不详察耳。《脉法》云:极大极微,最宜斟酌。凡诊脉遇有极大无力者,须防阳气浮散于外。若极微之脉,久久寻而得之,于指稍稍加力,按之至骨愈坚劳者,不可认作虚寒。

易老师开始上课,说诊脉时遇到“极大极微”之脉时,要特别小心。话说得很漂亮,对于诊断寒热,分辨真寒假热还是真热假寒,很有帮助。建议熟读多几次,最好背下来

今脉左右三部初按,悉无,再以食指按其尺部,中指无名指按其尺后,脉来实数有力,所谓伏匿脉是也。此乃阳匿于下,亢之极矣。

易老师敲黑板:这叫伏匿脉,是阳气伏匿在下,其实已经是压抑过头,亢到极点。

我替主人家疯狂多点几个头,以表赞同。

又大便秘结,小便赤少,唇焦颊赤,声壮言高,自脉与症视之,其位实热明矣。若果虚寒,脉当浮大无力,何以实数有力?症当气息微弱,何以言貌强壮?谓其虚而用姜、附者,未当也。

易老师言辞凿凿,前面都解释过。最后还说,这么明显的热证,还说人家虚,还说用姜附,不合适吧?——似乎忘了关键一问,哦,对,胃中泛水,主人家马上帮我们问一下:

主人曰:既为热证,然而口气冷,吐清水,四肢厥,时战栗,此数者又有似于阴,何也?

问得好!我们也想问这个问题,易老师快回答!

曰:此证热极似水,亢则害,承乃制也。犹之天地之冬,阳遏于下,地泉反热,阴浮于上,寒威凛冽。故今之口气冷,四肢厥而吐清水者,亦阳遏阴浮之义也。

好老师,总是很善于用比喻和类比。打比方告诉你,这就好比冬天时,外面冷,地里的水却反而是温的,阳遏阴浮,在天地的表现如此,而在人体里的表现,就可以像她这样子,口气冷,四肢厥,吐清水。懂了吧?

至于战栗,则热入血室,热极则生风,然热在肝肾,不在心经,故言语真诚而不妄也。

弱者易动,刚生产后,热容易循经波及下焦。心经不受邪,所以言语不乱——这里等于补充讲了,热入血室,不一定会像《伤寒论》讲的那样,必然出现神志方面的异常表现。

其致病之由,本于食椒鸡过多。盖产后之证,肝肾虚寒,胡椒之性味辛热,能散寒逐败。鸡属巽而入肝,性温,能活滞血而生新血。

解释当地风俗,产后吃胡椒鸡的好处。巽是八卦之一,配属鸡。

鸡可常食,椒性大热有毒,不可过多,多则热毒积于肠胃之中,而诸怪症作矣。

物无好恶,过则为灾,特别是大辛大热之品,多吃会积热毒在胃肠之中。

至于服姜、椒而反现寒证者,正古云服黄连多而反热,服姜附多而反寒之谓也。

现在因为怕冷而天天喝浓姜汤,或者附子一年四季吃的人,多读几遍这句话:服姜附多而反寒。

予用三黄者,黄连味苦入心,苦能下泄,如天气下降,引地气上升,阳气升则寒邪退,黄芩利大肠之热毒,黄柏生肾水以制火毒,甘草梢解诸药之毒,元明粉软坚,四苓合凉膈散清利大小便。

易老师分析用药的思路。三黄原来是:黄连、黄芩、黄柏,后来才加入的元明粉和大黄,以通大便。看易老师的讲法,主要还是黄连立功了。

此药一服,故口舌生疮,其毒自口而出,虽不补产后之虚,内邪既去,则正气自昌,而虚弱者充实矣,是不补之中而有大补者在也。

好一句“不补之中而有大补者在也”,赶紧记在自己的小本本上。

谢谢易老师给我们分享这则精彩的医案,以及详细地剖析诊断依据和用药心法。下课!

推荐阅读:痛风丨寒湿久不去,温阳痛自除

赞赏南岛

感恩您的厚赐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ulinga.com/zlcd/98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