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绪言、总论

02、发展简史

03、第二章方剂与治法、第一节治法概述

04、总论:方剂与治法(二)

05、吐法的适应症特点、和法定义

06、和法常用分类、消法定义

07、消法和下法在适应症方面的区别

08、方剂的配伍(一)

09、方剂的配伍(二)

10、方剂的基本结构(一)君臣佐使

11、方剂的基本结构(二)、方剂的组成、药味与药量的变化

12、剂型更换的变化

13、总论小结。各论、第一章:解表剂、第一节:辛温解表、麻黄汤

14、麻黄汤(二)、桂枝汤(一)

15、桂枝汤(二)、九味羌活汤(一)

16、九味羌活汤(二)、香苏散

17、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止嗽散

18、止嗽散(二)。第二节:辛凉解表、银翘散(一)

19、银翘散(二)、桑菊饮、麻杏石甘汤

20、麻杏石甘汤(二)、越婢汤、柴葛解饥汤。第三节:扶正解表、败毒散(一)

21、败毒散(二)、参苏饮、麻黄附子细辛汤(一)

22、麻黄附子细辛汤(二)寒下:大承气汤

23、各论第二章泻下剂、第一节:寒下法、大承气汤及附方

24、温下法、温脾汤、大黄附子汤。第三节:润下法、麻子仁丸、济川煎(一)

25、济川煎(二)、第四节:逐水、十枣汤。第五节:攻补兼施、黄龙汤

26、第三章:和解剂、第一节:和解少阳、小柴胡汤、大柴胡汤(一)

27、大柴胡汤(二)、蒿芩清胆汤。第二节:调和肝脾、四逆散(一)

28、四逆散(二)、逍遥散(一)

29、逍遥散(二)、痛泻要方(一)

30、痛泻要方(二)第三节调和肠胃、半夏泻心汤及附方第四章清热剂清气分热白虎汤

31、竹叶石膏汤。第二节:消营凉血、消営汤及附方、犀角地黄汤

32、第三节:清热解毒、黄连解毒汤、凉隔散、普济消毒饮、仙方活命饮

33、仙方活命饮(二)第四节:清脏腑热、导赤散、龙胆泻肝汤(一)

34、龙胆泻肝汤(二)、左金丸、苇茎汤、泻白散、清胃散(一)

35、清胃散(二)、玉女煎、葛根芩连汤、芍药汤(一)

36、芍药汤(二)、白头翁汤小结第五节清虚热、青蒿鳖甲汤、清骨散、当归六黄汤(一)

37、当归六黄汤(二)第五章:袪暑剂、治法特点、香薷散、新加香薷饮

38、清暑益气汤。第六章:温里剂、第一节:温中袪寒、理中丸、小建中汤、吴茱萸汤(一)

39、吴茱萸汤(二)第二节:回阳救逆、四逆汤、参附汤

40、第三节:温经散寒、当归四逆汤及附方、阳和汤

41、第七章:补益剂第一节:补气、四君子汤及附方、补中益气汤(一)

42、补中益气汤(二)、生脉散、玉屏风散、完带汤(一)

43、完带汤(二)、第二节、补血、四物汤及附方、当归补血汤及附方(一)

44、当归补血汤及附方(二)、归脾汤

45、第三节:气血双补、炙甘草汤剂附方第四节:补阴、六味地黄丸及附方(一)

46、六味地黄丸(二)、左归丸、大补阴丸及附方

47、一贯煎。第五节:补阳、肾气丸(一)

48、肾气丸及附方(二)、十补丸、右归丸。第六节:阴阳双补、地黄饮子。第八章:固涩剂

49第一节固表止汗牡蛎散第二节敛肺止咳敛肺散第三节涩肠固脱真人养脏汤四神丸

50、第四节:涩精止遗桑螵蛸散第五节:固崩止带固冲汤、固经丸、易黄汤(一)

51易黄汤第九章安神剂第一节重镇安神朱砂安神丸第二节滋养安神天王补心丹酸枣仁汤

52、第十章:开窍剂第一节:凉开安宫牛黄丸、紫雪丹

53、至宝丹第二节:温开苏合香丸

54、第十一章:理气剂第一节:行气越鞠丸、瓜蒌薤白白酒汤、枳实薤白桂枝汤

55、半夏厚朴汤、天台乌药散、暖肝煎第二节:降气、苏子降气汤(一)

56、苏子降气汤(二)、定喘汤、旋覆代赭汤、橘皮竹茹汤

57、第十二章:理血剂、第一节:活血祛瘀之桃核承气汤、气滞血瘀之血府逐瘀汤

58、气虚血瘀之补阳还五汤、复元活血汤

59、温经汤、生化汤、失笑散

60、桂枝茯苓丸第二节:出血止血、血热出血之十灰散、咳血方

61、小蓟饮子、槐花散、黄土汤

62、第十三章:治风剂第一节:疏散外风、川芎茶调散、大秦艽汤、小活络丹

63、牵正散、玉真散、消风散、小结第二节:平息内风概述

64、羚角钩藤汤、镇肝熄风汤(一)

65、镇肝熄风汤(二)、天麻钩藤饮、大定风珠

66、第十四章:治燥剂第一节:轻宣外燥、杏苏散、桑杏汤

67、清燥救肺汤第二节:滋阴润燥、增液汤、麦门冬汤(一)

68、麦门冬汤(二)养阴清肺汤、百合固金汤第十五章袪湿剂第一节:燥湿和胃、平胃散

69、平胃散及附方、藿香正气散第二节:清热祛湿、茵陈蒿汤(一)

70、茵陈蒿汤及附方、八正散、三仁汤

71、三仁汤(二)、甘露消毒丹、连朴饮、当归拈痛汤

72、二妙散第三节:利水渗湿、五苓散及附方、猪苓汤(一)

73、猪苓汤(二)、防己黄芪汤第四节:温化寒湿、苓桂术甘汤

74、真武汤及附方、实脾散(一)

75、实脾散(二)、萆薢分清饮第五节:祛风燥湿、羌活胜湿汤及附方、独活寄生汤(一)

76、独活寄生汤(二)第十六章:祛痰剂第一节:燥湿化痰、二陈汤及附方、温胆汤(一)

77、温胆汤(二)第二节:清热化痰、清气化痰丸、小陷胸汤第三节:润燥化痰、贝母瓜蒌散

78、贝母瓜蒌散(二)第四节:温化寒痰、苓甘五味姜辛汤、三子养亲汤

79、第五节:治风化痰、半夏白术天麻汤章结第十七章:消食剂、保和丸、枳实导滞丸

80、健脾丸、章结第十八章:驱虫剂、乌梅丸

81、总结、《方剂学》的性质和任务、中西医对药理的认识之差别

82、中医用药量的特点、剂型举例、煎服方法、配伍特点、中医方药毒副作用分析及控制

第01讲绪言总论:方剂学发展简史(一)

绪言

同学们好,现在开始上课。从今天开始我们一起学习、讨论、研究《方剂学》。《方剂学》是中医基础学科当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因为它充分体现了中医的特色,集中反映在它在临床上体现出一种整体动态的特点。也就是说,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思想,动态的思想在《方剂学》中反映得非常突出。因此,它是中医学和现代医学在学科的重视上很大差别的一个方面。现代医学重药轻方,它是以药物为基本单元,即使有方,也把它还原为药。中医学呢,它是有轻药重方的特点,当然有些人说,重药更重方。所以这个学科在中医学上很有它的特色的。下面我们开始讨论第一部分:绪言。

绪言就是开场白。对绪言我们要研究三个问题。第一:什么是方剂,什么是方剂学;(第二)方剂学的性质,学(习)方剂学的目的和任务;(第三)方剂学的学习方法。

一、什么是方剂,什么是方剂学

下面我们讨论。什么是方剂、方剂学?首先看方剂。过去有些人误解为处方签上写上几味药,那个药物群体,往往就说,“这个方剂怎么样?”把任何一个处方和方剂等同,这是不恰当的。因方剂有很严格的规定性,从文字来讲,“方”有规定、规矩的意思。历来我们讲,“以规成圆,以矩成方”,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所以这里“方”本身就有一个规定性、规矩的意思。“剂”呢,在我们文字学发展过程当中,“剂”这个字出现比较晚,在战国以前,都用的现代我们整齐的“齐”这个字,这两个字(“齐”与“剂”是)相通的。从工具书上来看,包括像《康熙字典》、《辞源》字义上面,(怎么)解释这个“剂”呢,“排比而整齐谓之齐”、“参差而无杂谓之齐”。那“排比而整齐”是指的事物排列当中,不管它有的是高矮、有的是多少,它都有一定的整齐度,有着一定的规矩,这叫“剂”。有些情况(下),即使是高高低低的,就是参差不齐了,但是它符合一定的规定性,有一定的规律也叫“剂”,“参差而无杂”,而不杂乱无章。所以从工具书上写的这个“剂”的含义,也有强调它的规定性的意思。这是从“方”和“剂”文字上看方剂的意义。由此可见,方剂是以药物按一定的规矩和方法组成的,药物按一定的规矩和方法组合才能成方剂。《汉书·艺文志》里,第一次提到了这个“方”的一些规定性,虽然比较模糊,但它涉及到组织方剂(时)要考虑到药物的寒温,也就是药性了,药物的性味,针对疾病的具体情况,这样经过一些炮制加工调配,水火之剂,有炮制加工(的含义)在里面,达到“通闭解结,反之于平”治疗(目)的,所以这里也强调了一些规定性。所以我们说方剂应该是在辨证论治确定治法之后,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按照组成结构的要求,妥善配伍而成。那这个环节呢,首先是通过辨证论治,确定治法,在治法这个指导下,你选择药物。这个药物呢,有着一定的剂量规定性,然后又有组成结构的要求,那就(是)我们后面要讲的君、臣、佐、使,组成的一种基本结构,这样才配伍而成。这是对方剂的定义的一个认识。从这来看,方剂不是一个简单的药物拼凑或者堆砌,也并非任何一张处方都可以被称为是符合要求的方剂,所以我们在开始学习有关方剂知识的时候,对此应该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也就是说,方剂是有规定性的,不等于你写在处方纸上几个药,它就符合方剂的要求,就能称为是配伍正确的方剂。这点非常重要。因为我们中医药学有独特的理论体系,有自身临床运用的规律,它和民间医学不同。现在在联合国卫生组织把整个传统医学列为一大类,近年(来)把中医学单独分离出来,称为中医药学。因为世界上的传统医学,绝大多数还处于民间医学的水平,民间医学和具有独立的、完整的理论体系的中医学在质的方面是有区分的。我们现在(对)中医学和民间医学,概念上人们不是分的很清楚。你比如有一些地方,经常摆一些药摊,它也可以看病,抓点药。你胃痛,我抓一点(药)给你,它几味药也是一个方剂,这是民间医学水平,往往对病、对症,对症是症状的“症”。这个治疗,有没有疗效呢?也有一定的疗效,也能解决一定的问题,但是它没有在整个中医学方药理论指导下,所以还不能称为方剂,只能称为一张处方、一张方子。所以(从)开始讲方剂的概念,我们就对这个(问题)要有一个区分、一个界定。

方剂学的涵义。什么叫方剂学?方剂学是一个学科的名称,我们近几版教材写到的定义是差不多的。方剂学是阐明和研究治法和方剂的理论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这句话看起来很简单,它强调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治法和方剂的理论,治法和方剂。中医药学历来用理法方药四个环节来概括它。理是理论,包括生理、病理,也就是说脏象学说为代表的生理学,病因病机学说为代表的病理学以及治法、方剂、中药,理法方药,这四个环节。方剂学在讨论的方面,不仅仅是方,还在法,所以这个方剂学的涵义里,第一个强调的,方剂学是研究法和方的理论,研究这两个环节;第二点呢,从这定义可以看出,方剂学不仅研究理论,还非常强调临床运用,所以它要在理论和临床运用方面探讨治法和方剂的本质,探讨它的运用规律,这是第二个(强调的方面)。这(是)从这个定义里理解的。

二、方剂学的性质,学习方剂学的目的和任务

从这个学科的性质来讲,现在我们一般从学科的划分来说,划为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是中医学主要的基础学科之一,往往也把它叫做主干课,在基础学科中的主干课。实际上中医学的中医方剂学,在传统学习中是个桥梁课。桥梁课和基础课概念上还有一定的差别。因为作为方剂学,它的构成,运用的知识基础,是以前面的《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作为它的基础,而它后面呢,紧接着是临床课程,即中医内、外、妇、儿各科。所以这个桥梁,是使学员学习从基础跨越到临床(的)一个过渡,所以它是一个桥梁课。从传统的中医学教学方式来讲,过去都是以师带徒的形式进行的,在师带徒的学习当中,往往先读《本草》,后背《汤头》,就上临床。所以学《汤头》、学方剂,往往是随师在上临床过程当中学习。过去因为传统中医的教学,它没有像现代的大生产式的教育体制这样,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到临床课这样一个比较系统的过程。所以从传统学习当中来看,中医学的方剂学是一个桥梁课,带有桥梁课的特点。

学习方剂学的任务是什么呢?我们学习方剂学的任务是通过一定数量的常用方剂的讲授和学习了,引导学生掌握组方原理和配伍规律,组方原理、配伍规律掌握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分析、运用方剂和临床组方的能力,这样则为以后学习的中医临床课程奠定基础。这里要注意的,通过学习一定数量的常用方剂,我们的教材里把方剂基本上分为三类,根据方剂的不同性质分为三类。这三类所指是基础方、代表方、常用方。基础方是历代方剂学发展过程当中总结的一些针对基础病机、基础证型所确立的方剂,临床较少单独以那几味药使用,它反映了病机共性,病机方面的共性。所以对基础方的学习有它的特点,我们在后面的内容中要探讨这个问题。所以方剂根据属性分类,第一类是基础方。代表方,所谓代表方是在中医学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一些医学流派或者一些医学大家,他在理论上创新的同时,相应临床上产生的代表这种理论的典型的方剂。在历史上这类方很多,比如我们今后要讲到的,像补中益气汤、当归补血汤,集中反映了李东垣“甘温除热”治法,又比如像朱丹溪的大补阴丸,集中反映了他学术思想方面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补阴学派的思想。那(时)这类代表方的学习,有它的特点,要结合它的学术思想的特点来理解它。第三类是常用方。这类方剂,是经过很多年临床运用中被公认的、确定有效的方剂,那这一类叫常用方。当然这三类方剂,可以互相兼跨,很多的常用方本身就是代表方,有些基础方也具有代表方的特点,所以也可以兼跨,也可以集中单独反映哪一个方面的方剂。所以从刚才我们谈到的,方剂学的任务(是)通过一定数量方剂的学习,这类方应该是三种:基础方、代表方、常用方,而每一类的方(剂)在学习的要求上是不同的,我们不能说把一些基础方也照常用方一样地学习。由于它在历史上的地位不同,它针对的病机的面的宽窄不同,所以学习的方法也有所不同,这在我们后面各论当中针对具体方剂(会)有所体现。总之通过学习,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习、分析、运用方剂的能力,特别是在临床组方的能力,这样呢,能够为学习中医临床课程奠定基础。这(就)是方剂学的任务。

三、方剂学的学习方法

在绪言方面,我们还要讨论一下方剂学的学习方法。每一门学科都有相应的学习方法,对于方剂学来讲,我们这里提(出)了主要的五个方面针对学科特点的学习方法。

第一,(是)紧密联系已学各科知识。从方剂学来看,它的内容和前面所学习的《中基》、《中诊》、《中药》密切相关。你学习组成和方解,如果不熟悉《中药学》的知识,就难以理解、难以分析;它的功用、它的主治也是联系到《诊断学》的知识和《中基》里面治则方面的知识基础。所以要密切联系已学各科的知识。学习《方剂学》的同时,经常针对有关问题要去复习原有的课程,而且学习《方剂学》过程中,也能使你加深对原有基础课程的更深入的理解,这是一个相辅相成、相互印证的关系。

第二,要正确处理理解和记忆的关系。过去(在)学习《方剂学》的过程中,很多学员容易走向两个极端,一是死背,那就是说背汤头我背得越多越好,我理解不理解,先把它背了再说,传统的跟师学徒是有这个特点,因为往往年龄还小,先背下来,以后慢慢理解它。先背下来,这个(经验)是可以吸取,但是决不能在现代的教育中停滞于这个程度,更重要的是理解。很多(方剂)理解之后,结合逻辑推理可以加强记忆,这两者(都是)非常重要的,这两个方面的结合,(是)理解和记忆的关系,特别是理论和实际联系的关系。

第三,《方剂学》是个桥梁课,它虽然有很多基本的理论,但直接接触、面对临床的应用。所以如果说学习《方剂》,仅仅是理论学习好了,没有临床实践的机会的话,或者是自己不重视临床实践运用的话,对方剂的理解是不深刻的,所以一定要理论联系实际。《方剂学》这门学科的学习主要是在课堂进行的,实际上只进行了一半,更主要的是要在临床上学习,不仅仅是在临床的实习、见习当中的学习,而今后工作过程当中,还要不断地通过实践去反复地深化、反复地理解。这是学习中要注意的第三个问题。

第四,学习《方剂学》要注意(的)第四个方面呢,我觉得背诵一定数量的方歌很重要,但要讲究背诵的方法。因为近一二十年来,背诵方歌这一点上产生了很多问题。因为我们在教学过程当中,给学生一般强调是背两类方歌,后面我们还会提到这个问题。这里先说一下。(在)各论,教材后面附有方歌,基本上都是按照传统的大家运用最多的方歌,以《汤头歌诀》为代表的,(即是以)汪昂的《汤头歌诀》的编写方法为代表的这一类方歌,到目前为止也(是)运用最多的,传统运用也(是)最多的方歌。这类方歌,它有方名,同时还有功用,有主治,药物组成,简明扼要比较全面、比较实用,所以才成为人们首选的、运用最多的。背诵方歌,历史上还有另一类选择,那就是以陈修园的《长沙方歌括》,《金匮方歌括》为代表的方歌编写方式,它把药物的用量比例,或者是绝对用量,都编在里面。那对于深入研究经方,研究张仲景的方,以在临床运用中(深入)体会,是比较有效的。也就是说很多(人)在初步学习以后,提高的阶段,喜欢背陈修园的这类方歌。它和《汤头歌诀》这类方歌有什么区别呢?一是没有方名,没有这张方子的名称。(由于)没有方名,时间久方背(得)多了以后,就互相混(淆)起来。比如有的方还好说,酸枣仁汤,按照《长沙方歌括》,“酸枣二升先煮汤,茯知二两佐之良,芎二甘一相调剂,服后恬然入梦乡。”当然这个药量比例都有了,所以安神方面的功效也反映出来了,幸好第一味药君药——酸枣仁大家容易背出来,但是你如果换一个方,“泽胶猪茯滑相连,咳呕心烦渴不眠”,好,药都在里头,都记下了,最后时间久了,这是个什么方呀?就想不起来猪苓汤这个方名了。这样,汤头背多了以后,没有方名引出下面的内容,对整个方的记忆上会造成影响。这是第二类(形式)的方歌。这类往往(对)提高临床(阶段)体会经方的配伍严谨、用量恰当这方面有作用的。但是近年来,具体讲有将近二十年历史了,出现了一种背趣味方歌,我把它叫做趣味方歌类的这种方法,背趣味性方歌。开始是一些学生自发编的,后来形成一些方剂的年青老师也参与(其)中帮学生编,我们学校也有,而且不少出版社出了这类趣味方歌的书。它的方式呢,用一种人们熟悉的人和事,或者比较有趣诙谐的一些语言、同音字来写方歌。它既没有方歌的名字,因为它要求简短,而且也多数用谐音,这种方法只能(用在)很短时间内应付考试,它只能在临时(在)你复习时,有几个方背不下来,那明天要考试了,我今天编一句顺口溜,进考场前赶快把它背一下,一打开卷子,看有没有这个方,没有就忘掉了,(有)就赶快把它写下来。趣味方歌背法只能这样,(对)长期临床应用,特别学生,学员开始学习的时候,用这种方法后面效果是很差的。你比如他们编了个方歌跟我讲,暖肝煎,那两句话很好记,那个班上都传开了,“乌龟狗肉香又香,加点茯苓和生姜”,这很好记呀,到最后“香又香”,都是什么香呀,早就不知道了。中医有多少“香”呀?不要说是到将来用,就说到学期结束考试(时)哪个“香”他都已经搞不清了。所以背这类趣味方歌我历来反对。我们现在能背一些方,基本上都是在读书的时候、年青的时候背的,也很多背汤头,当然(后来)临床用得多了,逐渐地就不是依靠背汤头了,而是依靠它的结构关系来记住它(了)。在初期学习,开始学习《方剂学》的时候,那背诵一定数量的方歌,正确选择这些方歌,这是很重要的。最后(在)学习方法(方面),还要强调一(下)预习和及时复习(的问题),我历来强调预习,预习过和不预习过听课,完全不同。这一点,在(19)84年的时候,现在说起来是19年前了,我们就做过这个实验,叫同学们预习。开始他们没抓紧,发现教育(学)效果(差),下课以后到第二天,他(们)把课上的东西已经忘掉很多了。后来我们就来个实验,这个实验是叫同学们一个班分成两个组,第一天晚上叫一个组的同学来,明天两节课我要讲四个方,(就)这四个方分别提点问题你们就看(书),另外一组不通知,然后第二天上完课以后,晚上又来,(通知)这个班都来了,预先不通知,出几道题,包括组成、包括功用、包括主治,还有一些方中的君臣类的重点药物的它这个含义、配伍意义。最后结果,头一天叫他们预习了(的),实际上时间限定半小时,也就是这四个方看一遍就行了,考虑一下这几个问题就行了,就半小时,他们(一般)能够写出百分之六十以上,对下了课还没有复习的,晚上就来,(最)好的写到百分之八十,另一部分同学呢,就明显地差很多,有些(写)四个方,一个都写不出来。这两个比较结果叫同学们讨论,以后他们都预习了,自动都要预习。实际上预习的时间能够减少后面复习的时间,预习好了,复习时间就少了。所以我强调呢,《方剂学》的学习方法(是)加强预习,当然及时复习也是很重要的。温故而知新嘛。

我们前面讨论了绪言的内容,主要包括了三个部分。第一个是谈了方剂、方剂学的含义,什么是方剂,什么是方剂学。方剂学的学习目的、任务、方剂学的性质以及方剂学学习中应该注意的方法。绪言主要讨论三个方面。

关于背诵方歌,刚才我讲了,方歌选择(有)三种类型。我们强调最好以《汤头歌诀》类的方歌作为初学方剂的时候主要选择背诵的方歌。至于《长沙方歌括》类的方歌是不错,但是量大了以后,多数没有方名,彼此容易混淆。趣味记忆法类的方歌,那是不足取的。绪言我们就讨论到这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ulinga.com/zlcd/98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