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苓浅谈
写在前面 关于猪苓的卖相, 按照我们对“食品”的审美标准, 希望左边占比越多越好, 当然这样价格也越高。 但是猪苓是“药品”呀, 药品的含量, 喜欢分布在各种奇奇怪怪的犄角旮旯。 比如黄芪的皮,何首乌的皮,浙贝母的芯芽。 含量都远远高于中间的肉。 我们测每一批混合猪苓的麦角甾醇, 但有没有分开三者来测过呢? 如果含量分布在卖相不好的边皮和花片中, 以含量多少定质量, 是不是就可以光明正大的“降低”质量标准, 购买边皮和花片,然后降低成本呢? 如果我们知道麦角甾醇, 主要存在于猪苓的什么部位, 那我们还可以从古代“药象学说”的思路, 分析该含量标志物是否对应他的药效? 进而分析怎么用,更合理? 找到一些混合检测的数据,都能符合药典, 但具体的含量分布规律,就交给读者去研究啦, 要行业一起进步。 就像前面写的“低头拉车,抬头看路”呼吁的一样。 我先收集一下文献中,关于猪苓的认识。 版药中的猪苓多孔菌科真菌猪苓(Polyporusumbellatus)的干燥菌核。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泥沙,干燥。 水分不得过14.0%。 总灰分不得过12.0%。 酸不溶性灰分不得过5.0%。 原药材含麦角甾醇不得少于0.%。 饮片 除去杂质,浸泡,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水分不得过13.0%。 总灰分不得过10.0%。 含麦角甾醇不得少于0.%。 甘、淡,平。归肾、膀胱经。 利水渗湿。用于小便不利,水肿,泄泻,淋浊,带下。 6~12g。 置通风干燥处。 猪苓历代本草学《神农本草经》中,即将猪苓列为中品,主痎疟,解毒,蛊疰不祥,利水道。 《药性论》问世,补充猪苓,臣,微热,解伤寒、温疫、大热,发汗,主肿胀满,腹急痛的主治内容。 此间,猪苓药性由《本草经》性平改为微热,在利水渗湿之外,尚有治疗外感热病的多种功用。 金元以来,猪苓功用有所增益,逐渐向利水渗湿倾斜和细化,同时注意在与茯苓的比较中阐明其用。 《药类法象》指出:猪苓大燥除湿,比诸淡渗药大燥。 《主治秘诀》认为其用与茯苓同,去心中懊憹。 《本草纲目》称其能开腠理,利小便,与茯苓同功。但入补药不如茯苓;具体说来,治淋肿,脚气,白浊,带下,妊娠子淋,胎肿,小便不利,皆湿邪为患之疾。 《本草分经》则有升而能降,利湿行水,与茯苓同而泄更甚。利窍,发汗,解湿热的功能概括。 猪苓功用古今差异01补虚强壮历代本草均未直接论及猪苓的补益作用。 但《本草纲目》:猪苓入补药不如茯苓,可知并未否认猪苓有补益之功。 古代含猪苓复方仍有19首用于多种虚损,提示猪苓或有补虚强壮作用。 《中国药典》对此不予收录。 02清热解毒《药性论》以其解伤寒、温疫、大热,与《本经》所论相合。 古代含猪苓复方治疗伤寒23首,用于热病19首,治疗疮毒16首,提示猪苓或有清热解毒功能。 《中国药典》未予记载。 03利湿退黄在历代本草学中,猪苓利水渗湿,侧重用于水肿、小便不利和淋涩,但古代含猪苓复方除治疗这些病症外。 还用于谷疸、诸疸、阴黄、三十六黄、伤寒发黄等黄疸类疾病,提示猪苓或有利湿退黄的功能。 04截疟《神农本草经疏》注云:其主痎疟者,疟必由暑,暑必兼湿,淡以利窍,引暑湿之气以小便出,所以分消之也。 古代含猪苓复方治疗各种疟疾15首,说明古代本草、方剂所论基本吻合。 《中国药典》未收录猪苓截疟功能。 05发汗解表《药性论》称猪苓解伤寒、温疫、大热,发汗。 《本草纲目》认为能开腠理,古代含猪苓复方将其用于伤寒等,共同提示猪苓不仅有清热解毒之功,尚有发汗解表、疏散热邪之能。 《中国药典》未予收录。 06现代研究猪苓多糖可增强膀胱癌大鼠对抗原的免疫应答水平,从而促进免疫功能的恢复。 猪苓多糖和猪苓多糖锌对羟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具有较好的清除作用,清除能力随加入量的增大而增大。 猪苓发酵液对细菌有抑菌活性,猪苓发酵液中存在抗生素类物质,但稳定性差。 声明 医家讲求“辨证施治”,人人“证”皆不同。本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ulinga.com/zlcd/7807.html
- 上一篇文章: 上蒸下煮魔都开启烧烤模式,出锅就差一把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