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地名都有它的来历,河北大名县的名字源于唐代的大名府。广东茂名市的名称却源于古代的一位医学家的名字,他叫潘茂名。一个以古代中医学家名字命名的城市,这个城市的传统医学渊源一定是深厚的。

史书记载,东晋咸康八年(公元年),粤西沿海地区瘟疫流行,由雷州半岛渔村开始,波及高凉郡。恐怖蔓延俚人的村落,高凉地区人心惶惶,哀鸿遍野。

潘茂名为救治瘴疠患者,弟子们抓紧炼制丹膏丸散,煮制汤药凉茶。组织俚人用葛布缝制口罩,在集中治疗的院落内,施灌汤药,燃烧艾草,驱散瘟疫。

在潘茂名指挥下,救灾有序推进。人们守望相助,免费领取药物,无偿就地治疗。

据考证,潘茂名治病求本,未病先防。擅长治疗瘟疫类疾病,儿科疾病,尤其疳积等疾病。潘茂名兼通儒学、道家、易学。他的“内丹”理论、康养学说、中医学理论,影响了众多弟子,他的学术思想及医药技术,在粤西地区广泛传播。

潘茂名留下的签语训导,被历代弟子铭记于心:“药肆放灵丹,救人万万千。到头登彼岸,渡过入仙班。”

大医精诚,薪火相传,是潘茂名健康密码。只有熟练的医术技能、良好的医疗品德,在广泛的人们中赢得重视与发展,是百姓的救命稻草,才有坚忍不拔的历史张力,这是潘茂名中医药文化传承的关键。

潘茂名有弟子传承至今已有42代。宋代以来,第19代弟子丁道长,第20代弟子梁崇礼,第37代传人梁玉瑜,第38代传人潘金福,第39代传人李茂佳……李茂佳系统地继承潘茂名中医药学术思想,可惜子孙无意学医,只好将医术传授陈伯缘、林巽权、李立万。三位徒弟都是潘茂名第40代传承人,医术医德在粤西地区独树一帜。医院创始人。

林巽权医术民国时期声名远播,编著出版《水肿十四方》。生于年的李立万17岁因病求医,后励志学医,受同村人李茂佳教授,医院行医,医院工作。林巽权、李立万成为广东省名医。第41代弟子李鳌才是全国基层名老中医,第42代弟子江洪亮是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

历代潘茂名弟子们秉承其“静虚、守拙”的理念,坚守“大医精诚”“济生有奇诀,救人须用心”的古训。医术在师徒间相传,学术思想得以保存。

李鳌才教授是原广东省名中医、潘茂名第40代传人李立万之子。李立万医术精湛,始终如一地践行祖师潘茂名的好心精神,用心医治每一位患者,深受患者的爱戴,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初已享誉茂名。

李立万不仅运用医术医治乡亲,还特别注重培养人才,将师傅李茂佳(潘茂名第39代传人)传给自己的医术,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毫无保留地传给了伍尚艺、廖济民、陈刚、陈钦等人。

李鳌才从小受父亲影响,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立志学习中医,践行潘茂名的仁医精神,为百姓解除疾苦。年高州毕业后,他在家随父亲学习中医,熟读古籍。年出师后在乡卫生站、镇卫生院等地坐诊。年落实医院,边随父学习,边从事临床工作。年他父亲去世后,他又先后自学及参与武汉科技大学函授,并取得了专科、本科学历。

  李鳌才教授不仅继承了潘茂名的学术思想,而且还接受了高等医学院校的教育,可以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和潘茂名历代传人一样,他始终保持着“仁心仁术,至精至诚”的理念,将中医诊治疾病的方法结合现代医学对患者进行系统全面的诊治,对不少疑难杂症治疗更有独到的见解。他每年治愈患者不计其数,深得群众好评和爱戴。

  在工作之余,他注重总结经验。在国家级、省级中医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8篇,撰写《临床验案传承集》和《验方拾遗》2部著作。他和父亲一样,注重薪火相传,将他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给弟子。如今他的门下,有主任中医师、副主任中医师,有医学硕士、博士,也有乡镇卫生院的医生和乡村医生。他因材施教,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还特别注重弟子医德的培养,以身作则,始终要求他们践行潘茂名的仁医精神,要弟子们真正做到“仁心仁术,至精至诚”。正是由于有李茂佳、李立万、李鳌才等这样的传承人,潘茂名的仁医精神才能得到发扬光大。这种仁医精神、好心精神与孙思邈的大医精诚精神是相通的,也是和希波克拉底精神相通的,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是茂名人的宝贵精神财富。

潘茂名第40代弟子李立万和儿子李鳌才都是全国基层名老中医。目前还有一批潘茂名弟子,他们正致力推进潘茂名中医药文化传承,推进潘茂名中医药技术研发工作,为岭南中医药学做出贡献。

李鳌才已年过古稀,自医院返聘工作至今,从事中医临床诊疗工作50余年,年被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授予“岭南名医”称号,年获“广东省名老中医”称号,医院副院长、高州市政协副主席。

李鳌才研制的综合止晕丸,可治疗中风后遗症。

年,疫情当下,医院副院长李鳌才根据高州的水土特性和高州人的体质,专门制定了四道中药预防药方,广大市民朋友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饮用。

李鳌才中医师认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于中医“疫病”范畴,其核心病机为“湿、寒、燥”,病位在肺、脾,可伤络入血。因此除了上述预防药方,我们还可以遵巡以下养生妙方:

首先是要做到作息规律、心态平和、饮食有节(尤其要避免生冷、辛辣、过饥过饱)、运动适度。

《黄帝内经》:“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李鳌才医术精湛,德艺双馨,医院出诊。从事中医工作近40多年,理论造诣深,临床经验丰富,尤其是擅长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中风病、中风后遗症、冠心病、高血压、肺心病、胃肠炎、慢性肾炎等内科常见病和疑难杂症。

李鳌才医案

泄泻

梁某,男,4岁,年6月13日就诊。患儿泄泻清水样大便七天,曾在镇卫生院治疗,服藿香正气丸、保和丸、枳朮导滞汤、土霉素、痢特灵以及静滴氯化钠加庆大霉素等中西药,但泄泻难止,后其母带来本院门诊治疗。

症见:泄泻如水状,日行十余次,纳呆,神疲倦怠,啼而无泪,舌光绛无苔,脉弦细数。查:血象正常,粪便无血液、粘液。证属湿热泄泻伤阴。治宜清热利湿,育阴止泄。方甩猪苓汤加牡蛎:绪苓15克,阿胶15克(烊化),茯苓12克.,泽泻12克,滑石20克,牡蛎20克。

服1剂泻减,舌上津回。守方加麦冬l2克·五味子3克,太子参12克。连服3剂,诸症俱除。后改参麦加四君子汤善后。(陕西中医)

按语:湿热作泄,见眼神困倦,啼而无泪,舌绛无苔,是伤阴之表现。阴虚肾气不充,关门失禁,水奔大肠则泄而不止。水偏渗大肠,故小便不利。故以猪苓汤育阴化气以利水,分清别浊。加牡蛎者,为摄纳阴气而为之,乃仿一甲煎之义也。

湿温发热

许某某,30岁,年6月23日初诊。患者2月前下乡淋雨感湿。翌日全身困倦,不欲饮食,发热,体温在38℃左右波动,肌内注射青霉素钠、复方奎宁,服中药银翘散、藿朴夏苓汤等,未效。刻诊:体温38.2℃,微恶寒,四肢乏力,口涎胶黏,不欲食,面色萎黄,大便不畅,小便短涩,舌质淡红、苔白腻,脉弦滑。中医诊断为湿温,证属湿浊内蕴胃肠。治宜清热化湿,升清降浊。方用宣清导浊汤加味:蚕沙12g,泽兰12g,茯苓20g,猪苓15g,皂荚子10g,佩兰10g,青蒿12g,薏苡仁30g(炒),寒水石30g。每日1剂,水煎服。6月26日二诊:2剂热退,二便通调。上方去泽兰,继服2剂,诸症消失。

臌胀

陈某某,男,12岁,年3月20日初诊。半月前因暴食后出现腹部胀满疼痛,大便不畅。胃肠钡餐造影未见异常,查血常规白细胞13.0×10/L。静脉滴注庆大霉素、合霉素及口服土霉素、四环素、中药保和丸、枳实导滞汤、大承气汤等未见好转。现症:腹部胀满,坚硬压痛,面色苍白,面部轻度浮肿,形体消瘦,不欲饮食,二便不畅,舌质淡红、舌中苔白滑且腻,两尺脉沉弦而滑。诊断为臌胀,证属肠道气滞湿阻。治宜升清降浊。方用宣清导浊汤加减:皂荚子10g,寒水石30g,茯苓20g,猪苓15g,蚕沙12g,薏苡仁20g,荜拨10g。每日1剂,水煎服。3月23日二诊:连服2剂,泻下黏稠便约ml,腹胀减半。继服2剂,又泻2次,余症悉除。后改用香砂六君子汤巩固善后。(部分资料来自网上)

李鳌才出诊单位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ulinga.com/zyzl/95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