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病篇症状解析呕吐
编者按:《伤寒论》讲课太阳病篇结束,学员们各领症状作一篇总结。Dolphin的这篇论文总结了仲景对呕吐的治疗。呕吐的直接原因就是胃气上逆,但胃气上逆的原因却有很多,胃中有寒、胃中有热、胃气阻滞、肝气犯胃、胆火犯胃、风寒犯胃、痰湿阻胃、心脾两虚、脾肾阳虚等等,都可以导致胃气不降而上逆,引起呕吐。这篇文章通过依次分析《伤寒论》的条文、仲景的方药,让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呕吐的治疗思路。 胃主受纳,胃主降浊。胃气不降,胃不受纳,就会引起呕吐的症状。以下是伤寒太阳篇有关的呕吐及治疗方证。 太阳证 一、桂枝汤证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干呕,就是什么东西都呕不出来。这里的干呕,不是邪入少阳,按照唐容川的注释,是因为三焦之气无法透出腠理而逆入胃中引起的。此时外邪还只是在肌肉中,并未入里,所以可以用桂枝汤解肌,皮毛腠理之邪自解。 二、太阳阳明合病 葛根加半夏汤证 [31]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33]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甘草二两,炙芍药二两桂枝二两,去皮生姜二两,切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 太阳与阳明合病,表邪未解,太阳与阳明两经的阳气抗邪于表,无法内顾于里,造成里气不和,升降失常,胃气不降,因而会呕吐,同时会有项背拘紧,无汗,恶风,下利等症状。 表里同病先解表,表邪得解,里气自和。葛根汤为阳明经证的正治之方,又可兼解太阳表邪;半夏辛平,辛则能开,平则能降,为止呕圣药之一,故葛根汤加半夏可解两经之表,降逆止呕。 少阳证 一、小柴胡汤证 [96]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半夏半升,洗甘草炙生姜切,各三两大枣十二枚,擘 [97]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博,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默默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太阳证,邪气没有及时去除,表邪内陷,传经至少阳,肝胆三焦气机阻滞,进而化热,出现了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等少阳证的症状。“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邪客少阳,气机不畅,影响胃腑,胃失和降。胆属木,胃属土,五行中,木克土,当胆有病的时候,会影响所克的脏腑,也就是胃,“邪高痛下”,因而胃气不和,故使呕。 小柴胡汤中,柴胡和黄芩清少阳之热,还能疏郁而使肝胆气机舒畅;半夏配生姜健胃止呕,下气,散饮祛痰;人参、甘草和大枣补中益气,保养脾胃,甘温益脾。 二、大柴胡汤证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胃里有热,由于误下后邪热不但在少阳,而且并于阳明,阳明胃热已甚,气结不舒,所以呕不止,胃气上逆,大便不通,心下急,郁郁微烦。这时,小柴胡只能解决少阳的问题,不能解决阳明胃实的问题,要用大柴胡汤泻下,下之则愈。 大柴胡汤在小柴胡汤的基础上,加上了大黄、芍药、枳实,用于泻下,通便,芍药还能平肝胆之逆气;减去了人参、甘草两个滋补的药;加大了生姜的量,加强散结止呕,去除水饮。 三、太阳和少阳并病 柴胡桂枝汤证 []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桂枝去皮黄芩一两半人参一两半甘草一两,炙半夏二合半,洗芍药一两半大枣六枚,擘生姜一两半,切柴胡四两 这是先有太阳病,后出现少阳病,为太少并病。“微呕”是因为邪气影响了少阳,少阳的里气不和,症状比较轻。此时,使用柴胡桂枝汤,即小柴胡汤加桂枝汤,加上桂枝和芍药,既能解太阳之表邪,又能和解少阳。 四、太阳与少阳合病 黄芩加生姜半夏汤证 []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黄芩加生姜半夏汤方 黄芩三两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半夏半升,洗生姜一两半,切 太阳和少阳合病,同时发病,既有太阳的症状,又有少阳的症状,三焦胆火郁滞。出现下利,说明少阳之热已逼入里,逼迫于肠胃,此为热利。出现了呕吐,说明胃气上逆,或夹有痰饮而作呕。此时使用黄芩汤,清少阳肝胆之热;再加上半夏、生姜降逆止呕。黄芩加生姜半夏汤中,黄芩清三焦、大肠的湿热;芍药调血合肝;大枣和甘草补中扶正;半夏和生姜降逆止呕,去除痰饮。 太阳病误治 一、栀子生姜豉汤证 [76]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栀子生姜豉汤方 栀子十四个,擘生姜五两香豉四合,绵裹 太阳病经过一段时间的汗吐下法治疗,外表实邪已去,但留有余邪郁于心胸化热,从而虚烦不得眠;郁热迫胃,胃气上逆,就会呕吐。此时使用栀子生姜豉汤,用栀子清内热,解火郁;豆豉解表选热,降利胃气;由于有火郁,不能用燥烈之半夏,只能加生姜以降逆止呕,兼散胃中的水饮。生姜与栀子相配,既能散火郁,散水饮,还能和胃健胃。 二、半夏泻心汤证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半夏半升,洗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擘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这是少阳受邪,气机不利的表现。此时应该用小柴胡汤,却用了其他药物泻下,这使脾胃之气受损,邪气乘机而入,寒热互结于中焦,致使中焦脾胃升降失调,气机不畅,运化失常而见心下痞满(满而不痛),呕逆及下利等证。 半夏泻心汤可清上热,温下寒,共有七味药,共三组组成:一个是辛味药,半夏、干姜;一个是苦药,黄芩、黄连是苦药;一个是甜药,人参、甘草、大枣是甜药,此为“辛开苦降甘调”之法。 其它 一、黄连汤证 []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黄连三两甘草三两,炙干姜三两桂枝三两,去皮人参二两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 此为上热下寒,患者胸中有热,所以想呕吐;中焦有问题,脾胃升降失常,胃中有寒气,寒凝于中,导致腹痛。针对这种情况,使用黄连汤。黄连汤中黄连清心胸之热;桂枝通阳降逆,温补小肠;干姜温阳,去胃中之寒气;甘草和大枣补中扶正;半夏降逆止呕。 二、五苓散证 [74]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猪苓十八铢,去皮泽泻一两六铢白术十八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去皮 此症外有表证,内停水饮。太阳表邪没有去除,反而内传太阳之腑,以致膀胱气化不利,形成太阳经腑同病之蓄水证。口渴能饮,饮不解渴,是太阳蓄水的表现之一;水入则吐,称为“水逆”,此为水邪上逆所致,因此使用五苓散。 五苓散为两解之法,既发汗又利小便:茯苓、猪苓甘淡,入肺而通膀胱;泽泻干咸,入肾与膀胱,利水渗湿;白术健脾燥湿;桂枝解表,温心阳,增加小肠热量,助膀胱气化。 参考: 《伤寒论浅注补正》唐容川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刘渡舟 宣明中医学社伤寒论讲义应方生 (图片来自网络) 如果您喜欢我们的原创文章,欢迎白癜风专科国庆治白癜风公益援助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ulinga.com/zyzl/814.html
- 上一篇文章: 干货胡希恕经方传真精简版所有伤寒类方最
- 下一篇文章: 方剂讲堂二苓清利饮二香丸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