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十佳专业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s://m-mip.39.net/nk/mipso_4792767.html

方歌:五苓散治太阳腑,白术泽泻猪苓茯;

桂枝化气兼解表,小便不利水饮逐。

方解:此方出自《伤寒论》,在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用五苓散的条文较多,现在我们挑选出71、72、73、74条进行分析。71条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72条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73条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74条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还是用大白话翻译下:71条外感风寒患者发汗后,脾胃津液丧失,烦躁失眠,想喝水,此时慢慢小量饮水,使脾胃和谐,则疾病自愈。若出现浮脉,小便不畅,发热口渴的患者,五苓散治疗。72条发汗后,脉象浮数,心烦口渴的患者,五苓散也可以治疗。73条伤寒,发汗后口渴、(当然要有小便不利)的患者,五苓散治疗,不渴的患者,茯苓甘草汤治疗。74条伤寒中风患者,发热,六七日症状不缓解,心烦,既有表证又有里证,口渴想喝水,但是喝了水又吐出来,五苓散治疗。

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五苓散证的病机,大多数学者一般按传统解释为太阳表证不解,病邪循经入腑,以致膀胱气化失职,水道失调,故小便不利,少腹满。由于膀胱不能化气行水,津液不布,故口渴,心烦。因病属蓄水,故严重时可因水气上逆,胃失和降,而有渴欲饮水,水入则吐的症状。

我们再来看看已故山东名老中医李克绍的观点:蓄水证是在于三焦水道不利。要理解他的观点,我们还是进一步分析蓄水证,蓄水就是水的代谢异常,主要是水的排泄有问题。因此有必要再看看水的代谢机制。《素问·经脉别论篇》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李老认为脾气散精,上归于肺是代的过程;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是谢的过程。蓄水主要矛盾在谢的方面,所以重点就是水道和膀胱的作用及相互关系。《素问·灵兰秘典论篇》云:“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焉。”这说明三焦是行水之道,膀胱是储水之器。水的排泄是通过上中下三焦,最后进入膀胱储存,到一定程度排出体外。这样就可以推知:如果三焦不利,水道不畅,水就不仅会郁在下焦,而且会郁滞在人体上中下各部组织内,使上焦不能如雾,中焦不能如沤,下焦也不能如渎。如果不是三焦不利,而仅仅是膀胱不能排泄,那就会形成尿潴留,出现小便难、小腹满等症状。而在三焦不利情况下,其水下输膀胱的功能失常,是不太可能形成小腹满的。明白了上述道理,再来看71条、74条是不是好理解些了。在来看看蓄水证怎么形成的?71条“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72条“发汗已”,73条“伤寒汗出而渴”,74条“中风发热六七日”。把这几条合起来看,可以看出蓄水证是出现在太阳病发汗之后,或者自汗出后。为什么这样呢?《灵枢·本藏》云:“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从这里我们可以推测出人体水液由三焦外出皮肤腠理就是汗,由三焦下输膀胱就是尿,汗和尿是同源不同名。因此汗多则尿少,汗少则尿多。理解了这一层,再来看72、73条,是不是又好理解些了。

最后我们可以总结出小便不利加小腹满是蓄水证,但这不是说所有的蓄水证都有小腹满。蓄水证也可以没有小腹满,为什么呢?因为水道不通,水液存蓄在三焦。当然这些说法是少数,仅为一家之言,但真理往往就在少数人手里。

附上原著用法用量:猪苓十八铢泽泻一两六铢白术十八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上五味,杵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分析一下药物组成有猪苓、泽泻、白术、茯苓、桂枝五味药,猪苓、泽泻、茯苓均为利尿药,白术健脾除湿,桂枝温通阳气解表。可以看出五苓散此方能调动全身水液的运行,凡是湿气重,水肿的患者都可以用此方为基础方进行加减。

现拿我最近的一个病例为例说一下此方的临床运用,患者老年男性,75岁,因纳差,便秘会诊,无发热、无汗等症状,也无头身疼痛、口渴等症状,看其舌苔白腻,舌体胖大,脉象弦滑。根据患者纳差,便秘,舌象,脉象等,考虑其为寒湿证,予以选方五苓散合保和丸加减2剂,服用后患者诉大便解出,但大便为稀便,嘱其为正常的排水反应,可继续服用中药调理。具体用药如下:白术10g泽泻10g猪苓10g泽泻10g茯苓15g桂枝6g山楂6g莱菔子6g建曲6g半夏6g陈皮6g连翘6g。

好的,朋友们,今天就到这里,如果觉得写的不错,就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ulinga.com/zyzl/62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