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精诚,养浩然之正气,极大地之大观。

伤寒论第条医贵仁心   第条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导读:历代伤寒学者对《伤寒论》多有注释,受个人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自我理解。毕竟,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文末有留言,大家可以发表自己的注解,一起提高!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针经》曰∶水谷入于口,输于肠胃,其液别为五,天寒衣薄则为溺,天热衣浓则为汗,是汗溺一液也。汗多为津液外泄,胃中干燥,故不可与猪苓汤利小便也。清·吴谦《医宗金鉴》然阳明病,法当多汗,因汗出多,致小便少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盖以汗多胃燥,无水不能下行,乃水涸之小便少,非水蓄之小便不利也,恐猪苓汤更利其小便,则益竭津液而助燥矣。赵羽皇曰:仲景制猪苓一汤,以行阳明、少阴二经水热。然其旨全在益阴,不专利水。盖伤寒表虚,最忌亡阳,而里虚又患亡阴。亡阴者,亡肾中之阴,与胃家之津液也。故阴虚之人,不但大便不可轻动,即小水亦忌下通,倘阴虚过于渗利,则津液反致耗竭。方中阿胶质膏,养阴而滋燥;滑石性滑,去热而利水;佐以二苓之渗泻,既疏浊热而不留其壅瘀,亦润真阴而不苦其枯燥,是利水而不伤阴之善剂也。故利水之法,于太阳用五芩者,以太阳职司寒水,故加桂以温之,是暖肾以行水也;于阳明、少阴用猪苓者,以二经两关津液,特用阿胶、滑石以润之,是滋养无形以行有形也。利水虽同,寒温迥别,惟明者知之。清·柯琴《伤寒来苏集》阳明病,重在亡津液。饮水多而汗不多、小便不利者,可与猪苓汤利之。若汗出多,以大便燥,饮水多,即无小便,不可利之。不知猪苓汤本为阳明饮多而用,不为阳明利水而用也。不可与猪苓汤,即属腑者不令溲数之意。以此见阳明之用猪苓,亦仲景不得已之意矣。汗多而渴,当白虎汤,胃中燥,当承气汤,俱在言外。清·黄元御《伤寒悬解》渴而小便不利者,乃与猪苓汤。若汗出多而渴者,则应白虎。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则胃中已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以亡津也。清·曹颖甫《伤寒发微》阳明为病,法本多汗,汗多而渴,胃中津液已伤,此本白虎加人参汤证,一以清其胃热,一以养其津液,其病当已,不似小便不利者,可与猪苓汤也。若汗多胃燥之证,更与猪苓汤利其小便,轻则大便必硬,重则胃中燥实,发为谵语,此不可以不慎也。刘渡舟《刘渡舟伤寒论讲稿》这一条论述了猪苓汤的禁忌证,以及它与白虎加人参汤证的鉴别。汗出多而渴,小便利者,属于白虎汤证,不可给与猪苓汤。白虎汤证与猪苓汤证的区别在于,白虎汤证是伤津液,猪苓汤证是津液停留。汗出多而渴,小便利者与猪苓汤是错误的,此条之渴是由于胃中燥引起的,而非猪苓汤证之水热互结引起的,用猪苓汤会虚其虚而实其实。热在中焦用白虎加人参汤,下焦水郁用猪苓汤。胡希恕《胡希恕讲伤寒论》真正到这个阳明病,阳明病法多汗,汗出的相当多,内里头马上就燥结的时候,这个渴它是由热来的,是因为津液伤而渴。由于里热对人身上的体液耗伤的厉害,如果再用猪苓汤利小便,会造成里头的津液更伤,所以这里说了为什么不可以用猪苓汤,因为汗出多造成胃中燥,再用就更伤津液了。子恒试注患阳明病,汗出较多还伴有口渴,属于阳明经热盛伤津,可以选择服用白虎加人参汤,清热养阴,不能给服猪苓汤。因为猪苓汤属于利水剂,阳明病汗出较多,胃中燥实渐成,如果再用猪苓汤通利小便,则加重胃燥的症状。传承中医,发扬国粹,是我们中医人的责任!版权说明转载旨在传播中医文化知识,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

传承弘扬中医药文化

理论与临床相结合,提高临床技能,欢迎中医同仁们参与经方临床医案讨论中来,中医理论体系构架不同,医案讨论答案不同,故医案答案没有唯一,只有最佳,这样在探讨医案中,升华我们的灵感,期待您的参与、留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ulinga.com/zyzl/50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