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29岁。

小便淋痛反复发作已二年余,服龙胆泻肝丸、呋喃妥因时效时不效。

昨又犯病,尿频急,色黄赤,艰涩难溺,灼痛难忍。询知素腰脊酸痛,体倦乏力,头晕耳鸣,五心烦热,胃纳可,大便调,月经正常,带下色黄,量多稠秽。

望其痛苦容貌,愁思百结,舌淡红,苔薄白。切其脉,沉而细数。诊其腹,腹软不痛。

脉症相参,此肾阴虚损,湿热下注证也。单纯清热利湿以治,则利去一分湿,伤其一分阴;而纯以滋阴,则又有碍湿热之泄,施治之矛盾,致两年间屡治屡犯,终不愈也。

当滋阴与清利并施,如是则阴虚可复,湿热可去。

拟猪苓汤加味:

猪苓10g,茯苓10g,泽泻10g,滑石15g,阿胶10g,赤小豆30g,白芍15g,甘草10g,三剂。

二诊:今日复诊,笑逐颜开。谓服药当晚,尿急、尿痛减轻。三剂尽,痛苦全失。

惟仍腰困烦热,眩晕耳鸣,此阴虚一时难复也。原方去白芍、甘草,加山药15g,丹皮10g,令服十剂,并嘱少劳多逸,以除病根。

相关经典原文学习

《伤寒论》第条: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伤寒论》第条: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小便不利,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版权声明:医案源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联系责编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ulinga.com/zyzl/47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