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影响疗效且谈茯苓煎煮之法
细节影响疗效 且谈茯苓煎煮之法 近日因劳累过度,身心疲惫,鼻窦炎再次发作,难受二字难以形容,于是乎求救老师,老师辨为痰气交阻,疏方柴胡温胆汤,方中有茯苓,老师特意叮嘱需要捣碎再入煎。取药后见茯苓为1cm见方的茯苓块,煎煮时尝试捣碎,坚硬异常,因无专用器械,难以捣碎,遂未遵老师所言,未捣碎就直接煎煮。采用家用燃气煎煮40多分钟,过滤药渣,发现茯苓尚未散开,仍呈块状,碾碎药块中间仍是干的(如下图所示),此刻才体会到老师特意叮嘱捣碎用药的深意,正如清朝伤寒大家徐大椿所言:“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于是查找相关文献,追寻茯苓煎煮捣碎的缘由。历代医家都很重视汤剂的煎煮法,因质地特殊或形状较小等不宜切制的某些植物、动物、矿物等药材,医家开方时往往注明煎煮前需“捣碎”。明朝缪希雍在其所著《炮炙大法》中强调:“凡汤中用完物,如干枣、莲子、乌梅仁、决明子、青葙子、蔓荆子、萝卜子、白芥子、苏子、韭子,劈破研碎入煎,方得味出……若不研碎,如米在壳,虽煮之终日,米岂能出哉。”“完物”即包括了某些种子果实类中药。茯苓虽然不是“完物”,却也是需要捣碎入药,详细了解茯苓的炮制过程,则更能理解茯苓捣碎入药为好。 茯苓是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主要分布于我国东、中、南部广大山区,云南、湖北、安徽、河南、四川等省份的山区均有栽培。一般7-9月份或第二年的3-4月份采挖,挖出后除去泥沙,堆置“发汗”,摊开晾干之表面干燥,再“发汗”,反复数次至出现皱纹,内部水分大部分散失后,阴干成“茯苓个”,然后进行下一步深加工,依据不同方法可加工成“茯苓片”或者“茯苓丁”。茯苓片是利用茯苓切片机切制,切片机设置切片厚度为4mm,切片后阴2天,放置烘房内,用铁架网压住,50℃烘干,取出,放凉,包装。茯苓丁是在蒸制90分钟后趁茯苓菌核表面水分未干时去皮,利用茯苓切丁机切制,切丁机设置切丁厚度8mm左右、宽度8mm左右,切丁后阴2天,放置烘房内,50℃烘干,取出,放凉,包装。仔细了解茯苓的炮制方法,就更加能理解,对于通过“发汗”来干燥的茯苓,如果煎煮前不捣碎,对于疗效的影响不言自明。 作为我国最早发现并利用的一种大型野生真菌茯苓,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味甘平,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一名茯菟,生山谷。”全国十一五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药学》中记录茯苓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安神之效,临床常用于水肿、小便不利、心悸、失眠及脾虚诸症,被尊为“四药八珍”之一,广泛应用于临床中,如五苓散、猪苓汤、四君子汤、桂枝茯苓丸等等,临床中很多方剂中含有茯苓,故又有“十方九苓”之美誉。作为临床常用之品,处方用药时多能用到,切记需要叮嘱捣碎入药。临床中尚还有其他药物也需要用药前捣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言明用时需要捣碎(打碎、研碎、粉碎、砸碎、剪碎)的中药有87种之多,大概有如下几类:根及根茎类(人参、西洋参、半夏、贝母等)、果实及种子类(豆蔻、杏仁、草果等)、动物类药物(海马、海龙、山甲、牡蛎等)及其他类(丁香、肉桂、沉香、自然铜、白矾及儿茶等)等等,处方用药时应做了解,有时中药治疗效果欠佳,不仅关乎辨证的正确,还在于煎煮是否到位,可谓细节影响疗效。 在此有一个小小的思考,市售茯苓,在炮制过程中能否不采用茯苓厚片或者茯苓块的炮制方法,而是制成茯苓粗粉,方便患者煎煮。一同跟师学习的香港师妹告知香港市售茯苓为茯苓卷,是将茯苓切成薄片卷起来,也是利于煎煮。如果是茯苓块,没有专用工具,确实难以捣碎,近日犬子再次高热,处方中有杏仁,老母亲直接用家用的绞肉机将杏仁打成粉,劳动人民的智慧也是无穷的。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ulinga.com/zyzl/3969.html
- 上一篇文章: 每日一药猪苓利尿渗湿
- 下一篇文章: 中医治法中药性能归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