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贫在深山有远亲西安市新城区人
7月21日蓝田县小寨镇上岱峪村村民舒东峰和张田仓高高兴兴的载着把亲手编织的扫把送到西安客户手中(街道办事处)。这也是这个地处秦岭深处的小山村手工品第一次走出大山。老舒和老张拿着钱笑了,新城区人大常委会帮扶组同志们信心更足了。 叙亲情通人心蓝田县小寨镇上岱峪村地处秦岭深处,距市区约2个小时的车程,路窄沟深,林密地贫,全村户,分处四个深沟,其中有35户贫困户共人,年被确定为省级贫困村。今年5月27日新城区人大常委会组成工作组,选调三名后备干部驻村开展帮扶工作。6月8日,新城区人大常委会主任陈立民带着3名驻村工作队队员来到小山村。甫一到村,就在村支书的带领下来到他帮扶的贫困户张田仓家中,看着破旧的土坯房和散发垢面的老张,陈主任拉着他手说道:“你的贫我帮了,我们在一起努力尽快脱贫,改变面貌”。在上岱峪村现场驻村干部和帮扶干部会上,陈主任要求:对待帮扶户要像亲戚一样,多深入,用真情,下大势,精准帮。同时,帮扶干部要吃透政策,讲清政策,帮助村民理解政策,用足用活政策,采取“一户一策,一人一策”的办法,确保脱贫不漏一人,帮扶不掉一户,真正把中央脱贫攻坚精神贯彻到位,实现上岱峪村早日脱贫。 陈主任自打交上这位穷亲戚,每周上山都带着日用品来看老张,买来理发工具为老张理发,给老张媳妇买来新衣裳,床上铺上新铺盖,还帮助老张把院子打扫干净,接通自来水,积极协调为老张C级危房的修缮改造一新。8月初的一个夜晚,老张突患疾病,情急之下,他把电话打给陈主任,陈主任立刻协医院。当陈主任带的慰问品来看老张时,老张抓住陈主任的手久久不放。陈主任和老张成了朋友,临走时连平时不说话的智障媳妇总是送下小坡不停的说“再来,再来”。在陈主任的影响下帮扶干部都实打实地交上了“穷亲戚”,贫困户见了帮扶干部也不白搭话了,“高叔”“谭姑”“邓哥”等等的称谓,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帮扶干部和贫困村民成了自家人。 建美居安人心上岱峪村35户贫困户中有17户被评为D级危房,属因房致贫,还有C级危房户6户。因地形所限,这些房屋大多是依坡而建的土坯房,潮湿破旧,年久失修,有的建于上世纪50年代。都说:“安居才能安心,安心才能乐业,乐业才能脱贫”。帮扶组分析后决定用好各级帮扶政策,从解决D级危房户村民入手,力争短时期有所突破,让村民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17名帮扶干部分头入户做工作。讲政策,解顾虑,算清帐。村民谭志信家中四口人,女儿嫁到山外,儿子在外打工。他7年前上山挖药时不慎从山上摔落,头部受重伤,落下残疾,现在干不了重活。他家房屋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建的祖屋,年他家被鉴定为D级危房户,这下老谭犯愁了,国家政策好,建美居有补助,但自己要拿的部分他也拿不出来,生病时东凑西借钱还没还完,哪来的钱再盖房,老谭抱着凑合过的心理,放弃了。对口帮扶干部了解情况后,主动打电话给老谭的儿子,倾心沟通,儿子答应回村看看,儿子从重庆回村后帮扶干部专程进山和村支书、村长同老谭一起做工作,消除父子间误解,儿子也愿筹措资金拆旧建新;另外帮扶干部和山外女婿联系,女婿也专程进山和帮扶干部见面,经过交谈女婿也答应帮助老丈人脱困。老谭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8月8日老谭的儿子从重庆回村,8月11日拆掉旧屋筹建美居。帮扶干部还帮他家协调扶贫基金和农发行扶贫贷款事宜。17户D级危房户中有3户美居已封顶,7户已拆除旧屋,户集中安置,剩余3户正计划筹备建设。 扶产业稳人心上岱峪村由四个深沟自然地分为四个村组,自然禀赋差的是1组和4组,地薄肥弱,人均面积不足1亩,且大多为山坡地,35户贫困户都集中在这两个村组。解决了D级危房户住的问题,贫困户看到帮扶组的真帮扶,他们看到了希望,心里也更加踏实。帮扶组又开始考虑贫困户产业发展问题,帮扶组发现周边山坡大量生长一种野生小毛竹,平时村民多用它来编织扫把打扫院落,经过调研城区保洁工作也需要这样的扫把。“能不能发动贫困户利用空闲时间编织扫把增加收入?”帮扶组从城里拿来了样本扫把,和用户商定收购价格,指导贫困户按要求编织。刚开始村民也很犹豫,贫困户舒东峰家有六口人,他本人原在外打工,因父母有病,两个孩子需要照料只能辞工回家,除种几亩猪苓,就是和媳妇到二十多里外的白鹿原做点小买卖贴补家用,人均年收入不足元。帮扶干部鼓励他在家编扫把,并亲自为他买来铁丝和手钳等工具,告知其编织注意事项。有了帮扶干部的支持,舒东峰全家六口人齐上阵,40天就编织了把扫把,带着收获的喜悦,舒东峰把扫把交到用户手中,也成了上岱峪村向山外输出的第一款“产品”。舒东峰靠编织扫把挣了钱,让全家看到希望,他激动地说;多亏了邓哥,我家才有今天的变化,编扫把比出去打工强,即能照顾家庭,还能挣钱,俺媳妇和俺妈的关系也缓和了。现在院子都堆得扫把,远远传来满院子的笑声。 贫困户倪利娃和哥嫂比邻而居,多年不来往,哥嫂刚盖的新房想开农家乐没有帮手。帮扶组小郑和他爱人得知情况后,找到倪利娃和哥嫂,积极做化解矛盾工作,促成他们合作开办农家乐。得知哥嫂开农家乐缺资金时,他主动拿出一万元让倪利娃入股哥嫂所开的农家乐。终于“老沟口”农家乐开了起来,老张的嫂子曾在山外农家乐打工,知道农家乐的渠道,“老沟口”刚开业就爆满,经营的红红火火。原本不打算拆掉D级危房的倪利娃,也准备筹资建新房,和哥嫂房连成一起扩大农家乐规模。倪利娃逢人便说他家变化大,靠天靠地,靠帮扶组,靠帮扶组把好政策好思路带到深山,让贫困户脱贫看到希望。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舒东峰、倪利娃、张田仓等等贫困村民,在帮扶组的支持下,走上了脱贫之路的事迹成了全村的话题,贫困户渴望脱贫渴望致富的内生动力被激发出来,他们经常跑到驻村工作队了解脱贫之路,并让驻村工作队到家中帮助解决问题,驻村工作队驻地每天围着一群村民,帮扶干部成了他们发展产业的主心骨。8月10日,经过培训的贫困户吴全成领到了52只2个月大小的越南东涛鸡鸡苗,这些鸡苗经帮扶干部联系搭桥由企业委托老吴代养,8个月后企业再高价回收,这些鸡苗将为老吴实现脱贫做出“贡献”。目前,35户贫困户都找到适合自己的产业,有的养蜂,有的种药材,有的发展种养殖业,贫困户产业发展初见成效,有声有色。 (来源:《民声报》年第34期) (文:李刘刚,:网络) (本版图文编辑:辰庸) (责任编辑辰庸)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ulinga.com/zyzl/1164.html
- 上一篇文章: 高山之巅的脱贫故事文县桥头镇建华村的完
- 下一篇文章: 奇了三明一村民杀猪,猪肚里掏出怪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