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宁陕县紧盯产业脱贫,在各项惠民政策的支持下整合财政涉农资金加大投入力度,以特色产业扶贫多元化发展为基础,壮大村集体经济,发展脱贫内生动力,建立收益联结机制,不断把脱贫攻坚工作推向深入,引领全县困难群众走出了一条具有县域特色的产业脱贫之路。

一、破立并举,创新“保障机制”有特色

自年开展财政涉农资金整合试点工作以来,宁陕县结合县域经济基础十分薄弱的实际,坚持重点突破和统筹谋划相结合,创新实施“抓住产业破解增收瓶颈、抓住整合破解投入瓶颈、抓住监管破解效益瓶颈”的工作思路,围绕“两不愁、三保障”探索建立了“财政出资、扶持到村、配股到户、金融委托、主体联动”四方融合推进的“1+4”财政资金扶贫新机制,进一步推动脱贫攻坚提速换档,形成“多个渠道引水、一个龙头放水”的扶贫投入新格局。宁陕县摸清了山区脱贫途径、产业资金需求和资金整合渠道,突出发展特色产业,精准从脱贫攻坚项目库选择项目,并科学编制方案。将纳入整合范围的中央、省、市、县财政涉农资金捆绑起来统筹使用,达到应整尽整,用于精准扶贫工作的推动落实,实现了资金规模由零变整,资金效益由低变高,投入方式由分散变集约,有效破解了财政涉农资金支出结构固有化、项目安排分散化、资金使用碎片化等问题,增强了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硬实力。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撬动金融资本和社会帮扶资金投入精准扶贫,不断提高资金使用精准度和效益,全县脱贫攻坚工作成效较为显著。截至今年10月底,累计整合各类财政涉农资金5.88亿元,其中用于扶贫产业发展3.75亿元,为确保全县年如期实现脱贫摘帽、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实的财力保障。

二、产业扶贫,铺设“困难群众”致富路

(一)产业发展的“撬动”与“带动”。自年以来,宁陕县立足自身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提升造血功能,因地制宜紧扣“三个三”产业布局,巩固提升核桃、食用菌、板栗三大传统产业;大力发展天麻、猪苓、魔芋三大特色种植产业,不断壮大林麝、梅花鹿、中蜂三大特色养殖产业,适度发展区域特色小众产业,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提升农产品加工能力,扩大销售渠道,强化产业技术培训,推动全县产业规模扩张、链条延伸、发展升级,使产业扶贫工作取得新成效。产业扶贫累计扶持有能力发展产业户,个各类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建立了利益联结机制,采取流转资源、入股分红、订单回收、劳务合作等方式带动贫困户户人。

(二)扶贫机制的“利益”和“收益”。强化产业扶贫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明确了各类经营主体帮带贫困户标准,将贫困户和新型市场主体紧密结合起来,把贫困户嵌在产业发展的利益链条上。以“三变”改革为抓手,盘活资源,入股经营主体,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开展林地、土地“三权分置”改革,流转林地85万亩、耕地1.68万亩,通过租赁收益、保底分红和二次分红等形式,促进了农民增收。全县户贫困户配股资金余万元,通过经营主体享受到固定分红收益,今年完成首次分红万余元,人均增收元,形成了宁陕特有的“四大模式”:即黄波食用菌合作社、青龙垭的食用菌合作社“五统一”保底模式;绿宝、梨子园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基地+贫困户+订单”模式;新场镇同心村“贫困户+互助资金+阳晨联盟”利益链接模式;支部+X(农业园区、龙头企业、旅游景区、合作组织、党员干部)+贫困户”党建扶贫模式,被安康市在全市大力推广。同时,对带动贫困户成效显著的优先安排项目和资金或推荐申报奖补,没有带动贫困户的列入黑名单。目前,全县有70个主体,带动贫困户户。宁陕县从年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村40个,年半年动态调整后,全县建档立卡总规模人,剩余贫困人口人,贫困发生率8.99%,完成2个贫困村退出、人脱贫。

(三)扶贫项目的“整合”与“融合”。观念决定方向,思路决定出路。宁陕县以“十百千”工程为抓手,积极探索贫困山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产业扶贫成效明显。围绕现代农业园区、宜居乡村和贫困村退出,统筹农业项目补“短板”,精准选择产业项目实施。出台了全县《农业产业振兴“十百千”工程实施方案》,快速启动“十百千”基础设施配套工程。目前,整合涉农资金.5万元,全县60个园区项目都已建设完成并取得实际进展,累计完成投资.3万元,带动贫困户户人,为全县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心剂”,为全县的产业振兴打下了一定基础,资金使用成效更加精准。

(四)扶贫资金的“输血”与“造血”。近年来,宁陕县投入产业发展资金9.65亿元,用于产业奖补资金2.7亿元,脱贫产业取得大发展。截至目前,全县现有核桃总面积15万亩,经营范围涵盖核桃种植加工的合作社21个;全县板栗产业基地规模达到21万亩,千亩以上的板栗基地村21个;食用菌产业在宁陕县经过“由自然生长向椴木栽培的转型升级、由椴木栽培向袋料栽培的转型升级、由农户分散经营向园区发展转型升级”,三次转型三次升级后年发展食用菌万袋。通过领路子、搭梯子,换思想、深加工,灵通销售信息和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充分利用电子商务进农村搭建供求平台,实现了困难群众增收,使低附加值的农副土特产品逐渐转型升级为高附加值产品,全力打造“宁陕山珍”品牌。自90年代起,宁陕县就把发展林下中药材作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主导产业来抓,随着近年“脱贫攻坚”战役打响以来,县委、政府将发展中药材产业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印发—年产业精准扶贫实施方案的通知》都将中药材种植纳入了规划和奖补之列,极大地调动了广大种植户的积极性。宁陕将建成标准化宁陕天麻生产基地1.1万亩,年产量约在吨。按照“打造秦岭药谷,建设猪苓之乡”的发展目标,将建成标准化宁陕猪苓生产基地1.4万亩,年产量约吨。现宁陕天麻、猪苓均获得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证书。同时,全县魔芋种植面积达到了2.38万亩,创建3个市级种芋示范园,建成县级魔芋种芋繁殖示范园6个,新组建魔芋专业合作社6个,发展势头强劲,创下历史新高。在传统家禽养养殖的基础上,宁陕县新引进了林麝、梅花鹿、中蜂三大特色养殖产业发展迅猛,取得了新的突破。目前,全县发展林麝养殖企业3家,建成分场2处,养殖林麝余只;发展梅花鹿养殖企业1家,养殖分厂6处,养殖梅花鹿只;中蜂养殖2.4万箱,箱以上中蜂养殖经营主体18户,共有中锋养殖专业合作社50余个,达到了中蜂养殖68个行政村全覆盖。新引进的特色养殖产业在创业就业、带贫益贫上加快了宁陕县扶贫工作“整县摘帽”的步伐。

三、精准发力,构建“资金监管”新格局

(一)资金使用“重监督”。最大限度整合扶贫资金,攥指成拳,聚焦发力,以县级监管体系为依托,围绕中央、省、市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扶贫专项资金、苏陕协作等资金,按照《宁陕县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暂行管理办法》和“三专管理”(即:专人管理、专户储存、专账核算)原则,确保整合资金专款专用、安全高效、封闭运行,形成“管理一个班子、规划一个盘子、支出一个口子”的崭新格局。积极推行“三级两账”项目资金管理,在县、镇、村三级建立项目建设台账和资金使用台账,将所有扶贫资金和项目纳入网络系统监管。实行部门管项目,财政管资金,资金跟着项目走,监督跟着资金走的资金监管体系,建立支出进度周上报、月统计、季检查制度,实行排名通报和项目完成情况销号管理,确保项目台账“情况清、底子明”,有效防止了扶贫资金“趴窝”在账上和拨付不及时的问题。充分利用“互联网+监督”优势,运用财政扶贫资金动态监控系统,实现对扶贫领域资金的全口径监管,确保资金使用更加阳光透明。

(二)资金使用“重绩效”。注重实效强化扶贫资金绩效管理,将扶贫绩效目标与项目预算同步申报。实行扶贫项目全过程绩效管理机制,加强扶贫资金常态化监管,强化各镇、主管部门监管责任,做到了“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积极推进财政扶贫资金动态监控系统建设,对财政扶贫资金按照预算级次、使用单位、支出功能分类科目等进行监控,实现对财政扶贫资金的分配、下达、使用和绩效等方面全程管理,对资金流、信息流、工作流的全程监控。按照时间节点做好绩效目标执行监控和绩效目标自评工作,落实资金使用单位的绩效主体责任,强化评价结果运用,将绩效理念融入扶贫资金管理全过程,实现扶贫资金与绩效评价同频共振,有效杜绝了“一批了之、一拨了之”的现象,确保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使扶贫资金效益最大化。

来源:财政部网站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ulinga.com/zyzl/101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