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肿是指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引起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的一种病证。西医的心脏性,肾脏性,营养不良性以及功能性水肿与本证相似。多由外感风邪,水湿浸渍,疮毒内侵,或饮食失调,引起水液气化失常所致,其病理变化主要是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合,其中以肾为主要原因。《金匮要略》称本病为“水气”,按病因、病证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五类。又根据五脏证候分为心水、肺水、肝水、脾水、肾水。至元代《丹溪心法·水肿》才将水肿分为阴水和阳水两大类,指出:“若遍身肿,烦渴,小便赤涩,大便闭,此属阳水;“若遍身肿,不烦渴,大便溏,小便少,不涩赤,此属阴水”。

临床以辨证以阴阳为纲,凡感受风邪,水汽,疮毒,湿热诸邪,证见表,热,实证者,属于阳水;凡饮食,劳倦,内伤,损伤正气见里,虚,寒证者,属于阴水。但是阴水和阳水并非一成不变,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如阳水日久不退,致正气日衰,水邪日盛,可转为阴水。若阴水复感外邪,水肿增剧,标证占主要地位时。急则治标,则从阳水论治,但用药需注意正气内虚的一面。《伤寒杂病论》对于水肿的治疗方法内容及其丰富。

一,阳水

1,风水泛滥型:可见眼睑浮肿,随即四肢及全身浮肿,来势迅速,小便不利,伴有外感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数。《金匮要略》说:“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畜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恶风加附子”。风水之邪全在于表,而不在里,故恶风。起初无汗,身无大热,后续自汗出而不恶寒,说明表不虚,所以用越婢汤以发表。若恶风很重,加附子以补其在表之阳。越婢汤:麻黄,石膏,生姜,甘草,大枣。

《金匮要略》又说:“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己茯苓汤主之”。“皮水,越婢加术汤主之,甘草麻黄汤亦主之。”皮水表虚有汗者宜用防己茯苓汤;表实无汗有热者,则用越婢加术汤;无热者,则当用甘草麻黄汤发其汗,使水从皮肤散去。

2,水湿浸渍型:全身浮肿,胸腹痞闷,纳呆,身体困重,舌苔白腻。《金匮要略》说:“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宜利小便,发汗,五苓散主之”。水肿为患,初起多与外邪有关。外邪不解,循经入腑,气化失司,水道失调,水蓄膀胱,津不上承,临床可见发热,口渴,小便不利,脉浮,甚则出现渴欲饮水、水入则吐等症。治当用五苓散化气利水、健脾祛湿或兼以解表。五苓散是由猪苓,泽泻,白术,茯苓,桂枝组成。

3,湿热壅盛型:遍体浮肿,皮肤绷急光亮,胸脘痞闷,烦热口渴,或口苦口粘,小便短赤,或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沉数。治疗以育阴润燥、清热利水.方用猪苓汤。《金匮要略》说:“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若湿热久羁,化燥伤阴,症见口燥咽干、大便干结,可用猪苓汤以滋阴润燥利水。猪苓汤的组成:猪苓,茯苓,阿胶,滑石,泽泻。

二,阴水

1,脾阳虚衰型:身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脘闷腹胀,纳减便溏,面色萎黄,身倦肢冷,尿短少,舌质淡,舌苔白滑,脉沉缓。《金匮要略》说:“脾水者,其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气,小便难”。治宜温阳健脾、利水降逆,苓桂术甘汤为其代表方。《金匮要略》说:“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方由茯苓、桂枝、白术、甘草组成。

2,肾阳衰微型:面浮身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起,腰痛酸重,四肢厥冷,怯寒神疲,面色灰滞或眺白,舌质淡胖苔白,脉沉细。水气病常因肾阳衰微,阴寒内盛,水气不化,水湿泛滥而成。治当温肾阳、利水气,方用真武汤。此方组成为:茯苓、芍药、生姜、附子、白术。附子汤重用附子,白术,并配伍以人参,重在温补脾阳而祛寒湿;真武汤附子,白术减半,更佐生姜,重在温补肾阳而散水气。

总之,水肿的治疗原则是分阴阳而治,阳水主要治以发汗,利小便,宣肺健脾,水势壅盛则可酌情攻逐,总以祛邪为主;阴水则主要治以温阳益气、健脾、益肾、补心,兼利小便,酌情化瘀,以扶正为法。虚实并见者,则攻补兼施。

欢迎大家点评,有兴趣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ulinga.com/zyzl/100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