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谈谈怎样学《伤寒论》

学习方法是因人而宜的。但是不管用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大体是这么八个过程。

1:训词、释句、弄通本意

《伤寒论》毕竟是年前的人所写,所以在语言含义上,有许多就发生了变化。如果我们不明白它的本义,在读它的时候就容易发生一些误会或者是笑话。比方说,第29条提到了"脚挛急",某天我听一个年轻老师的课:

年轻老师

"脚挛急"就是脚丫子抽筋。用芍药甘草汤可以治疗脚丫子抽筋。就是脚丫子抽筋。用芍药甘草汤可以治疗脚丫子抽筋。

课下,我就问他

郝老师

你凭什么说,脚挛急就是脚丫子抽筋啊?

年轻老师

脚就是脚嘛,我就用芍药甘草汤治好过脚丫子抽筋,所以脚挛急就是脚丫子抽筋。

郝老师

我还用芍药甘草汤治疗过腹直肌痉挛,肚子痛呢,我能说脚挛急这个脚就是肚子吗?

因为他是个年轻老师,所以我就可以批评他了。

郝老师

《说文解字》说"脚,胫也",这个,小腿那个胫,它指的小腿,所以脚挛急,就是指的小腿部的腓肠肌的痉挛。这是《伤寒论》的原来的意思。

我再举个例子,比方说这个"煎",

今天,煎和煮基本不分。你说煮药,煮这个药,可以说熬药,也可以说煎药。

但是在《伤寒论》里,煎不是这个意思。《方言》它说"有汁而干谓之煎",就是把液汁状的物质加热浓缩的过程它叫煎。加上一点点药,你比方说加个芒硝,它就用煮了。这个用得非常严格。

在《伤寒论》中,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旋复黛赭汤,这四个方子是调和中焦半上半下之枢机的,它在煮药的过程中,要求煮后把药渣子去掉,再加热浓缩。

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它是和解半表半里之枢机的,它的药的煮服方法也要求煮后去滓再煎,再把药汁加热浓缩。

这样做的目的,因为这些方剂都属于和解剂,它们在用药的特征上,都是寒热并用,攻补兼施的。

煮后去掉药渣子把药汁再加热浓缩,它就有利于药物的寒热协调,攻补并行,更好的起到和解的作用。

而且现代药理研究也证实了这样做,可以提高整个方子的疗效。

这我们以后再具体讲的时候会讲到。所以如果你弄不清楚它的本意,你把煎和煮混淆起来,那你就可能发生一些误会。这样的例子有很多的。

我们弄明白了,打开书本的时候知道它的意思,合上书本全忘记了,那你临床怎么用啊?所以,第二点要求是……

2.熟读默记,娴熟于心

《伤寒论》的六经病证篇,就是从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到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证并治第十四。这十篇也仅仅条。在中医药大学要求大家背的是条。

背这些原文一方面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你读的时间长了,你就理解得会逐渐逐渐深刻。另一方面,是要求用的时候,经常有句话说,书到用时方恨少。比方说写病历的时候,讲课的时候,信手拈来,是便于用。很多人一到用的时候呢,什么都想不起来了。

所以,要求背原文,一个是为了加深理解,一个是为了便于用。

至于进一步怎么做,做到这两点,意思也明白了,原文也记住了,可是你问他几个病机,问他为什么这个方子可以治疗这个证候,如果他不懂,也还是不行的。所以第三点我们就要求:分析病机,加深理解。

3.分析病机,加深理解

有一句话是说,"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常常不能很好的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够更好地感觉它"。

像我上次课所举的病例之中,抓病机,活用经方的这种思路,那就是必须在你理解这些症状病机的基础上,才能够活用经方,所以我们在学习《伤寒论》的过程中,对于每一条,每一个证候,每一个症状的基本病机都应当分析,我们都应当弄懂,弄明白。

在分析病机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去参考《内经》《难经》,去参考《金匮要略》和《神农本草经》。

4.参考《内经》《难经》

旁参《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

因为《伤寒论》的学术渊源,和《内经》和《难经》是非常相关的,所以有些病机的解释,当然应用的就是《内经》的理论,我们在讲原文的时候,会具体的谈到用了《内经》和《难经》的哪些理论来分析病机。

《金匮要略》和《伤寒论》是姐妹篇,它们都是《伤寒杂病论》这一本书在流传过程中不得已被分为了两部著作,所以有些内容在《伤寒论》里比较详细(而)在《金匮要略》里比较简略,有些内容在《伤寒论》里比较简略(而)在《金匮要略》里比较详细。

比如说大青龙汤的适应证,它是治疗外有寒邪闭表,内有阳郁化热,郁热扰心而出现不汗出而烦躁的证候的,大青龙汤是《伤寒论》中发汗力量最强的一张方子,用了这张方子以后,有时候汗出太多,不容易控制,在《伤寒论》中,提供了用温粉爽身止汗的方法,而在《金匮要略》里虽然也有大青龙汤,但是对于大青龙汤吃了以后,出现的那些不良反应,它就没有进一步救治的措施。

小青龙汤治疗外有表寒,内有水饮,水寒射肺的咳喘,因为小青龙汤中的麻黄、桂枝、细辛、干姜这些药物都在用,辛温燥烈有余,尽管它也有芍药、五味子,这些养阴、敛营、护正的药物,但毕竟辛温燥烈偏盛,所以不能长期地用,长期地用之后就会有伤阴、耗血的弊病,但是这一点在《伤寒论》里并没有提到,而在《金匮要略》里就说得比较详细,所以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要经常相互参照。

《伤寒论》中的用药,有些解释它的药理的时候,我们会用到《神农本草经》的一些观点,比如说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里保留了芍药,芍药在这里干什么用,《神农本草经》说芍药有"利小便"的功效,因为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它是治疗脾虚水停,水邪阻遏太阳经气,水邪阻遏太阳腑气,这时候把桂枝去掉,而保留芍药,就是用芍药来利小便,祛水邪,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需要借助《神农本草经》来解释《伤寒论》中用药的道理。

5:归纳总结、鉴别对比

由于《伤寒论》是一条一条写的,有的是详于前面略于后,有的是详于后而略于前,有一个方证可能分布在各篇。

比如说吴茱萸汤证,

阳明病篇有"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

少阴病篇有"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厥阴病篇还有"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你要想把握吴茱萸汤的全部适应证的话,你必须要把三篇中涉及到吴茱萸汤的(全部)内容都联系起来看,所以要归纳、总结。

又比如说猪苓汤的适应证,在阳明病篇有它的内容,在少阴病篇也有它的内容,学习的时候就必须把这两条方证结合起来。

再比如真武汤的适应证,在太阳病篇有记载,在少阴病篇也有记载,学习的时候,要把两条概括起来,才能够知道在《伤寒论》中用真武汤的全貌。

另外还要鉴别对比,有许多方证的临床表现相类似,或者基本病机相类似,或者用方的药物组成相类似,你在临床上怎么进行区别使用,这也是需要进行鉴别对比的问题。

以上这几个步骤,原文弄明白了,病机弄懂了,理论问题解决了,好像都明白了,但是充其量只不过是纸上谈兵,因为你没有在临床上用过,这些知识可能还是书本知识,你的印象并不深刻,这就象郑板桥据说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所以你想要把《伤寒论》中的知识,真正变成自己的知识,你必须"学以致用,验于临证"。

6:"学以致用,验于临证"

有一年,我和刘渡舟老师,带着我们的工农兵学员,在北京京西门头沟矿区开门办学。开门办学就是那个时候,我们上课就是到乡下去上,到基层去上,是这么一种形式。我们经常送医送药到矿工的家里,有一家矿工的年青的媳妇坐月子,生完小孩二十天,发烧十天,身上疼痛十天,我们到家里给她看病,当然我们就想到是气血两虚,肌肤失养,所以开始我给她用八珍汤,吃了三付,没效果,还是疼,后来又用人参养荣汤,还是没效果。我和刘渡舟老师住一个房间

郝老师

刘老,我遇到一个产后身痛的病人,我用补气养血的方法,怎么没有效啊?她又没有感冒的症状。

刘老师

你用的什么方子

郝老师

八珍汤我用过了,人参养荣汤我也用过了。

刘老师

你应当用《伤寒论》中的方子: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这张方子是在桂枝汤里加重芍药的用量,来养血柔筋止痛,加重生姜的用量来引药达表,另外加人参来益气。

我在开这个方子的时候,产妇在产后出汗很多,一动就冒汗,我心想生姜不能多用,更何况生姜很辣,因为我吃饭的时候特别讨厌生姜,我就想到别人也讨厌,所以生姜我用了三小片,其它的药还是正常的,吃了三付,还没效果。

郝老师

老师,您告诉我的那个新加汤,我给病人用了,我给人家看了九天了,人家身疼已经十天,现在又是九天,都二十天了,身痛不能缓解,吃了您的那个方还没效。

刘老师

你把方子拿来我看看。

我就把方子给他看。

刘老师

生姜三片,多大三片?

郝老师

三小片。

刘老师

为什么这么少?

郝老师

她产后出汗这么多,我不敢给她用辛散的,更何况生姜太辣……

刘老师

你知道新加汤中用生姜的意义吗?

郝老师

它还是引药达表吗?

刘老师

你用这么点药怎么能够引药达表?

郝老师

她还出汗呢……

刘老师

你现在不是在用补气养血的药吗?生姜引药达表,但用量小了,她就不会发汗,它是补益肌表的气血来营养肌肤,治疗身痛的。

郝老师

那生姜用多少合适?

刘老师

用15克,你直接写清楚15克,称完了让她切片。

郝老师

老师,会不会太辣?

刘老师

你是给她做饭呢,还是给她配药?

所以刘老师经常批评郝老师,因为郝老师每次开药的时候都会考虑到这药的口味如何,药的口感如何,并且一直到今天还是这个观念,因为他总觉得给病人吃得这个药不能太难吃,本来得病就是一种痛苦,尽管说"良药苦口利于病",但是还是要注意它的品味和口感。所以有一个药郝老师从来不用,那就是五灵脂。你说它的疗效有多少,郝老师说"难以肯定",你给他煮出来的药汤又臊又臭,让病人喝一种动物的粪便,郝老师在心里面接受不了。

好,话题回到这件事情,用完15克生姜以后,病人吃完了,汗并没有多,吃了二付身痛减轻,吃了三付身痛好了。

郝老师

刘老,那个病人好了。

刘老师

是啊,你看这个方子,你就是把生姜按照原来的剂量比例用它就有疗效。

郝老师

老师,我用人参养荣汤,八珍汤并没有错啊……

刘老师

你养内脏的气血是没有错的,但她现在是气血不足,肌肤失养,它不能引药达表,所以治不了身痛。所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从那之后我再用新加汤治疗,营血不足,肌肤失养的身疼痛的时候,就知道这个生姜的量是不能够少的。你没有这次临床的体会,你怎么能够把它变成自己的知识?怎么能够深刻体会仲景为什么原方中生姜还要加量。

学习到这个地步,可以说我们就可以做个很好的临床医生了。

但是你如果想进一步地深入地研究《伤寒论》,或者是个专门研究《伤寒论》的学者,你还要继续地阅读诸家的著作,诸家对《伤寒论》的注解,然后深入去研究它。

7.阅读诸注,深入研习

第一部为《伤寒论》全面作注的是谁?是金代的成无已。

成无已,他写的书是什么?是《注解伤寒论》。

他的书的出版年代?在金皇统四年,也就是公元年。

《注解伤寒论》的诞生

宋代

国家校正医书局林亿、孙奇、高保衡,他们在宋治平二年,也就是公元年,校勘、刻印了《伤寒论》。

过了九十年以后

成无已在宋版《伤寒论》的基础上,给《伤寒论》全文全面作注,写成了《注解伤寒论》。

《注解伤寒论》问世以后

明朝,清朝

医家们感到,成无已的《注解伤寒论》既有《伤寒论》的原文,又有《伤寒论》的注文,读起来比较方便,所以后世就对成注本《伤寒论》进行反复多次的翻刻,一直到了明朝、清朝,特别是到了明朝,连知道宋版《伤寒论》原貌的人是什么,都很少有人知道了,所以这叫"成本"。

文革结束以后

在《伤寒论》版本流传上,成注本《伤寒论》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许多人将成本《伤寒论》作为《伤寒论》的底本,直到我们文化革命结束以后,中医药大学招的第一批研究生,我们教学用的那个底本,还是成无已的《注解伤寒论》。

所以成无已《注解伤寒论》,它虽然是以经解经,是我们今天深入研究《伤寒论》应当读的一部参考书。

从成无已的《注解伤寒论》问世以后,给《伤寒论》作注,或者从不同角度研究《伤寒论》的大的医家,大的著作,有人统计不下千家,这些著作或者从理论的角度,或者从临床的角度,或者从其它多学科的角度,对《伤寒论》进行了多方位的,多角度的,多层次的研究,这些著作的这些知识,丰富了伤寒学术,发展了伤寒学术,使《伤寒论》这样一本书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伤寒论学"。

所以我们要研究"伤寒论学"的话,这些著作都应当多看一看。

在这么多著作中,我在这里推荐几本书:

1.宋代——成无已——《注解伤寒论》2.明代——方有执——《伤寒论条辨》3.清代——柯韵伯——《伤寒来苏集》4.清代——尤在泾——《伤寒贯珠集》

过去北京中医药大学在研究生招生入学考试的时候(现在没有这个项目了),就是给研究生指定参考书的时候,除了《伤寒论》之外,这四本书都是指定的,都是研究生入学考试前的参考书籍,当然,医学院配合全国统编教材,五版教材有一个辅导材料,是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的那个绿皮的,那个也可以作为我们的参考,郝老师讲这个课的时候,手里拿的"中医药高等丛书《伤寒论》",是配合六版教材的辅导材料出的,这些我们都可以作为参考书来学习。

8."汲取众长,不断进取"

郝老师在视频课的开头曾经说过:

郝老师

电影导演认为,电影是一种遗憾的艺术。我觉得我写的著作,每一本书都是一种遗憾的创作,而每一次课都是一种遗憾的讲演。

为什么这样说呢,或多或少,或者课堂上我们有口误,或者某些知识的认识我们有偏颇,因为每个人的认识毕竟是有限的。

你现在认为你的认识是正确的,过上几年,随着你的知识的扩大,你才说,唉呀,当初我为什么说这个话呀,当初的话是错的,真是"学无止境"。

因此我们在学习《伤寒论》的过程中,不能够断然说,我的这种说法是正确的,更不能断然说我这个目前我是达到了什么最高水平,今后(别人)就不可能再发展,这个认识也是不可以的,"学无止境","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郝老师

因此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你们要汲取临床家们的长处,汲取理论研究者的长处,不断进步,千万不要固步自封,不要夜郎自大。

郝老师

我在中医药大学,有时候做一些检查性的听课,几乎每一堂课,都能够给老师挑出毛病,所以我想我自己听我的录音也罢,看我的教学录相也罢,也几乎每堂课也能够挑出毛病,所以大家今后听、看我的教学录音和录相,不要觉得这都是对的,我知道这里头肯定还有错误,甚至有许多许多的口误,遇到这种情况,希望大家能够理解,能够谅解。

好,关于《伤寒论》的概论,结合之前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ulinga.com/zlzy/91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