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我中医中药之葫芦519
爱我中医中药之:葫芦(-5-19) ——作者:元平 葫芦,属葫芦科葫芦属一年生攀援爬藤草本植物,葫芦的藤可达15米长,夏秋开白色花,雌雄同株,果子可以从10厘米至一米不等,最重的可达一千克,花期4-6月,果期7-8月。 葫芦又名:嘎贝哲布(藏名),葫芦壳、抽葫芦、壶芦、蒲芦、苦豆、香草等;葫芦各栽培类型藤蔓的长短、叶片、花朵的大小不一,其果实的大小形状各不相同,果有棒状、瓢状、海豚状、壶状等;类型的名称亦视果形而定。 葫芦喜欢温暖、避风的环境,幼苗怕冻,新鲜的葫芦皮嫩绿,果肉白色,果实被称为葫芦,可以在未成熟的时候收割作为蔬菜食用;古时候人们把葫芦晒干,掏空其内,做盛放东西的物件。 葫芦富含多种营养物质和多种微量元素,如:热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维生素A、胡萝卜素、核黄素、尼克酸、维生素、钙、磷、钾、钠、镁、铁、锌、硒、铜、锰等,是尚好的蔬菜。 葫芦的吃法很多——元代王祯《农书》说:“匏之为用甚广,大者可煮作素羹,可和肉煮作荤羹,可蜜煎作果,可削条作干……”又说:“瓠之为物也,累然而生,食之无穷,烹饪咸宜,最为佳蔬。”可见古人是把葫芦作为瓜果菜蔬食用的,而且吃法多种多样,既可烧汤,又可做菜,既能腌制,也能干晒。烧汤清香四飘,其味鲜美。与其他瓜果不同的是,不论葫芦还是她的叶子,都要在嫩时食用,否则成熟后便失去了食用价值。 葫芦原生于我国,在我国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主产地为安徽、四川、河南,现我国各地均有栽培;世界上亦广泛栽培于世界热带到温带地区。 葫芦在我国她是一位中药:《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等多有记载;其性味:酸、涩,温、甘、平;入肺、胃、肾经;功能主治:止泻、引吐;用于热痢、肺病、皮疹;利水消肿:用于重症水肿及腹水;利尿,消肿,散结;用于水肿,腹水,颈淋巴结结核。 可用于辅助治疗水肿腹胀、烦热、口渴、黄疸、疮毒以及肾炎、肝硬化腹水等症;有润肌肤的优点;能抗病毒并防癌;用法用量:0.5-1两煎汤、绞汁、或煮食等;用于面目浮肿、大腹水肿等症,常与猪苓、茯苓、泽泻等药同用;还可以治疗晚期血吸虫病形成腹水的病症。 注意:据有的报道指出,葫芦有毒,含葫芦素B,某些变种的果肉有致泻作用;禁忌人群:脾胃虚寒者,忌服食。 收集:立冬前后摘下果实,取出种子,除去杂质,洗净,晒干,切碎用,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葫芦——自古以来被医家相中作为盛放中药的器皿,于是有了“悬壶济世”的典故;典故记载虽语涉传奇,但若揭其神诞外衣,药葫芦只不过是一只盛药的"药壶",或曰一种行医、卖药的"招幌"而已。 医家挂药葫芦还有深意:一是向世人表明其"悬壶济世"之宏愿;二是看重葫芦的实用价值:用葫芦保存药物确实比其他的容器如铁盒、陶罐、木箱等更好,因其有很强的密封性能,潮气不易进入,容易保持药物的干燥。 从历代史籍中得知,古时候的行医者无论走到哪里身上都背着葫芦,如唐代药王孙思邈采药时就必挂一个药葫芦;葫芦除了能盛药,本身也可为药,医治很多疾病;因此,后来人皆称卖药的、行医的为"悬壶",美称医生职业为"悬壶济世",历代医家行医开业则以"悬壶之喜"等为贺。当代仍有不少行医者悬葫芦在诊室当作行医的标志,这种做法更被众多药店、制药厂等沿用。 (未完待续) 元平,生于50年代初,是在新中国的怀抱里成长起来的第一代人,为此我深感荣幸与自豪。胜利得来不易,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如今老了,不回避老,活到老学到老,做能做的,做该做的,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岁月沉淀了心香一片,山河展示出最美的模样,不为写作,只因最真的情怀;不为迎合,执笔那一处本我。 点击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ulinga.com/zlzy/7835.html
- 上一篇文章: 经方张仲景六经临床方剂经方时方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