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黄芪五物汤(李乐愚方)

黄芪30g桂枝15g芍药15g生姜10g大枣15g

水煎服,加水,煮取ML,温服,日2次。

补益气血,温通经脉。

血痹及气血亏虚、体质虚寒的各类病证,症见平时缺乏运动,肌肉松弛,体倦乏力,面色萎黄,怕风寒,易出汗,肢体麻木或困重,舌淡有齿印,脉细弱,部分尺沉。

方中常加当归、炙甘草,以增强养血通经的功效。如关节、肢体疼痛明显者,加桑枝、羌活、葛根、全蝎;血虚明显者,加阿胶、鸡血藤;血瘀明显者,加蒲黄、桃仁、红花等;兼脾虚虚弱者,加党参、白术;中焦虚寒者,加干姜、小茴香等;虚寒甚者,加制附片等温阳之剂;阴寒凝盛者,加细辛、麻黄等温通之品;肾虚者,加菟丝子、桑寄生、杜仲等。

14.眩晕停(李淑荣方)

清半夏15克,炒白术15克,天麻10克,陈皮15克,茯苓20克,泽泻20克,生龙骨30克(先煎),生牡蛎30克(先煎),党参15克,丹参15克,生甘草15克。

上药除生龙骨、生牡蛎外加水浸泡1小时,生龙骨、生牡蛎加水先煎30分钟后,加入浸泡药物共煎20分钟,取汁,再加水煎20分钟后取汁,两煎混后分2次早晚口服。

燥湿化痰,益气健脾。

颈椎病、脑供血不足、脑梗塞,以及其他脑血管疾病引起的眩晕,临床表现为头重如蒙,视物昏花,胸闷脘痞,食少,形肥,嗜睡,舌质胖,苔白腻,脉滑或弦滑。

耳鸣加磁石,纳差加炒麦芽,颈部僵硬加葛根,失眠加夜交藤。

15.加减大黄牡丹皮汤(李盛甫方)

 牡丹皮、桃仁各9g,冬瓜仁30g,大黄、芒硝(冲入)各6g。

 水煎服,日1剂。

 活血化淤,通腑散结。

溃疡性结肠炎

16.止血化浊明目汤(李丰常方)

黄柏12克,知母12克,生地15克,丹皮15克,车前子20克,瓜蒌仁20克,竹茹20克,枳实12克,茯苓15克,早旱草20克,夏枯草20克,紫珠20克。

冷水浸药、文火水煎30分钟,过滤取汁。药渣再加冷水煎30分钟取汁,两次药汁混合共约毫升,分2-3次饭前温服,每日1剂。

止血开郁、健脾化浊、通窍明目、育阴养阳。

内眼出血病。

本方主治内眼血管性、炎性、变性出血,但要临证变通。湿热重加茵陈、龙胆草;肝阳亢加僵蚕、钩藤、石决明;气阴虚加太子参、芦根;肺胃热盛加竹叶、石膏;便秘加大黄。视网膜静脉周围发炎加银花、黄连;视网膜静脉栓塞加三七粉、怀牛膝;糖尿病加鸡血藤、花粉;视网膜动脉硬化加龟板、鳖甲;黄斑出血加黄芪、阿胶;视网膜水肿加白术、猪苓;视网膜有渗出物加鸡内金、山楂;玻璃体内出血时间长可加水蛭。只要依据主方,变通灵活,用药精当,是可以获得满意疗效的。

17.黄芪汤(李汉俊方)

生黄芪15克、鱼腥草30克、赤芍9克、丹皮6克、桔梗6克、瓜蒌9克、生大黄(后下)9克

水煎服。

益气托脓,泻火解毒。

肺脓疡。

风热袭肺型(多见初期)加桑叶、菊花;痈脓型加苇茎、冬瓜子、桃仁;正虚邪恋型(多见后期),加太子参、沙参、知母;热陷厥阴型,加犀角、生地、钩藤、羚羊角;正虚阳脱型配合人参、附子、龙骨、牡蛎。

18.益肾谷精汤(李万山方)

熟地24克,山萸肉、山药、茯苓各12克,丹皮、泽泻、谷精草各9克。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益肾明目。

视网膜色素变性。

李万山《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肾阳虚,加熟附子9克,肉桂3克,夜明砂、葛根各9克;早泄,加芡实、金樱子各9克;性功能减退,加淫羊藿、巴戟天各9克;水肿,加车前子9克;肾阴虚,加枸杞子9克;肝血不足,合四物汤。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互联网和出版刊物,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仅做信息分享,不作为医疗建议、推荐或指引。如有需要请在医生的指导下辩证使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外国人都开始学中医了,你还在等什么?

赞赏

分享此文一切功德

无论您有多忙,请花1秒钟时间把它放到你的圈子里!可能您的朋友也需要!谢谢!

你若喜欢,点个在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ulinga.com/zlzy/71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