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方识名家

写在前面的话

好久不见,甚是想念

最近广州的天忽冷忽热

跟小方识名家之前记得照顾好自己

期末了,注意身体

少熬夜,会上瘾

上次的小方识名家,带大家认识了何竹林先生。本次将继续介绍一位岭南名医——余子修。

医院第一任副院长,曾任中山县人民代表、政协常委、副主任等职务。熟读内难、伤寒金匮,擅用经方。常用大剂量重症起沉疴,有“余大剂”之称。余子修对治疗霍乱颇有见解。

余子修先生留下来的著作很少,现存余老的经验仅年第四期《广东中医》刊载的一篇《霍乱简谈》,现将刊载原图与识别的原文附于下:

霍乱简谈

医院余子修

霍乱症在中医经典文献中早有记载,首先見于黄帝内经,其治法详见于张仲景伤寒论。盖当时已有流行,故仲师于六经外另设专篇论述。以后隋巢氏病源论、千金外台等书均有记载,历代先贤亦有专篇论及本病的治疗方法。霍乱大致可分为热霍乱,寒霍乱二型。发病原因多由于湿所致。内经谓∶"湿性则濡泄",其挟于热则有湿热霍乱,执于寒则有寒湿霍乱,其诱因为暴饮暴食,或恣食生冷、卧寝受冷引起。治法则根据原因按症治疗,或表里两解,或用温经扶阳。一般以五苓散治热湿霍乱,其症身有徵热、微汗出、渴饮水、腹中雷鸣、呕而下利、小便不利、脉浮微数、手心热、阳气未衰。理中汤治寒湿霍乱,其症泄利不已、眼下陷、面青、目黑、吐泻汗出、脉沉微无力、四肢微冷或抽筋,全身疲乏、无神气。四阳救急则以四逆汤为主,所谓阳不足者温之以气,故以理中四逆等复其阳维其阴,方可挽救于垂危。至于四逆汤中之附子,俱是生用,其效较一般热附子为佳。我曾治疗一病例,当时已四肢厥冷、脉微欲绝、大肉消脱,病势相当危急,即予大剂四逆汤(炮附子用至四钱)服后吐利如故,后用四逆汤作散剂六钱(附子生用),服后约半小时,吐利均止,四肢回嗳,转危为安。以后药用四逆汤散剂(生附子一、炒甘草二、干姜三为末)治疗很多患者,均有显效。

病例简介;1.年长洲后山村黄申一家大小18人,因吃白蟹后起病,其中16人服五苓散一剂便愈,另二人服四逆汤一服三钱(一人是孕妇),结果全家病愈。2.郑三的姊姊患窑乱,吐利并作,四肢厥冷脉微欲绝,只服四逆汤一剂(炮附子),吐不止,后服四通汤(散)一服病愈。3.某马夫年六十,患霍乱,脉微细,四肢厥,服四逆汤(散)一服便愈。

4.陈世王之弟,霍乱后数天消渴微热,脉微细,四肢抽筋,服五苓散二剂便愈。

注释:

①霍乱,病名。又称触恶。泛指突然剧烈吐泻,心腹绞痛的疾病。《灵枢》中有“清气在阴,浊气在阳,营气顺脉,卫气逆行,清浊相干,乱于胸中,是谓大悗。……乱于肠胃,则为霍乱。”的记载。在《诸病源候论》中有“霍乱者,由人温凉不调,阴阳清浊二气有相干乱之时,其乱在于肠胃之间者,因遇饮食而变发。”的阐述。

②中医的霍乱是以猝然发作,上吐下泻,腹痛或不痛为特征的病证。因其病势急,变化快,挥霍之间便致撩乱而得名。

③五苓散由猪苓,泽泻,白术,茯苓,桂枝五味药组成,黄煌教授强调五苓散散剂中要用肉桂,现代也有五苓散汤剂,可以用桂枝,但用量要大。剂量方面,猪苓泽泻白术配比都是三,泽泻至多为五,而桂枝为二。

④理中丸的药物组成有,人参、干姜、甘草、白术各三两,上四味捣筛,蜜和为丸如鸡子黄许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

⑤四逆汤中有甘草、干姜与附子。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其女余婉娴写有一篇文章《忆我的父亲余子修》,从字里行间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余老的为人及学术思想。文章开头写道余老一生致力于研究《伤寒论》,对余婉娴《伤寒论》的学习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现将余老的建议和总结整理如下:

①学习《伤寒论》首先要明确“六经”的性质。一般外邪的传变,都是通过六经由表入里,由浅入深。太阳之气从背上,太阴之气从腹上。“六经”中互相衔接,由阴出阳,由阳入阴,由上而下,由下而上,血气流畅,川流不息,如环无端。

②六经中,三阳以太阳为大,三阴以太阴为大。三阳病多主表证,太阳病可见头项痛腰背强(或项背强几几),阳明病可见面赤和胸胁满痛,少阳病见胸胁苦满。三阴病多主里证,太阴病见腹满,少阴病见咽痛咽干,厥阴病见头痛、心中疼热。

③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是深入浅出的一种分类方法,通过临床可以切实体会阴阳所起的实际作用。

余老用药常将桂枝、附子、石膏、细辛等大剂量配证(或单味用药),所以余老当年还有“余大剂”的称号。余老在行医过程中还自制过“精神丸”、“妇科至宝丹”远销港澳及国内各地,并收到一定的疗效。

附录:余老医话十则

1、内经云:治病必求于本,本于阴阳。病变虽多,不离阴阳,求病因,求病所,得出治法。用药亦有阴阳,虚补实泻;病有阴阳,有气必有形,上行极而下,下行极而上,循环无端,所以平时宜研究人体内脏器官营卫气血互相之间的生理,临证时便胸有成竹,不致下手茫然。

2、中医重气化,治百病不离六经之范围,若离开六经,则用药无从下手。

3、疾病的发生,内因决定外因,邪乘虚而入,壮者不受邪,若两感于寒,则直中三阴,亦由内因所致。

4、百日咳早期可用麻杏石甘汤,如咳血内热盛先用大泻心汤。

5、温热病,汗之则死,阳盛阴竭。里热盛者,急下之,泄阳以救阴。阳明病、少阴病均有三急下症,故服大承气汤后,必啜热稀粥,以养胃阴,否则阴竭而死。

6、啜粥三法,服桂枝汤,啜热粥助药力;大承气汤大下后,啜粥养胃阴;而理中汤,大建中汤,亦需啜热粥助胃气。

7、桂枝汤,柴胡桂枝汤,可治外感病情复杂的误治症,以作拨乱反正之剂,服后观其变化如何,再作处理。

8、肝郁热,积郁胸脘之内,故见肝肿大,眼黄,全身黄,近世谓之肝炎,此实由于湿热熏蒸日久形成,所谓无湿不成黄,若不从本治,屡进补剂,犹如火上浇油。

9、胃反,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是痰结。气虚胃弱,急食甘以补之,辛以散之。蜂蜜为百花之精,用甘澜水,使药与蜜融成一片,涤除痰水,用大半夏汤,取其补中止呕。

10、经典之书,要多读深入,熟能生巧,更重要是独立思考。

本次的小方识名家就到这里啦

我们下次再见

喜欢小方别忘记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ulinga.com/zlzy/61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