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俗话说:一两茯苓一两金,由此可见,茯苓的营养价值是非常高的,坚持喝一些茯苓泡水的话,能够起到养生保健的功效。

作为原产于我国的常见的药食同源药材,茯苓在历史上的存在可以说是极为悠远,有着“四时神药”的美誉,而陆游也曾著“松根茯苓味绝珍”来夸奖茯苓的美味与珍贵。

到了近几年更是融入了国际市场,这也意味着茯苓的作用功效并非是杜撰,而是经过了经验和时间的检验,并在现代药代动力学中得到了广泛的肯定。

茯苓是积水消肿药的重点药,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茯苓寄生在腐烂的松树根上,有的松树根从茯苓的中心穿过,有的松树根就在茯苓的旁边。

因为古人对真菌类的中药不太了解,以为是松有灵气,死亡以后松的灵气伏结于根部,所以称为“伏灵”,后来慢慢就演变成茯苓。

茯苓的处方用名有茯苓皮,赤茯苓,白茯苓,茯神,还有茯神木。

本体的特点是甘淡平,作用和缓、渗湿健脾、标本兼顾,故可治疗寒热虚实各种水肿,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之功,可治疗水湿内停、水肿、小便不利,常配伍猪苓、泽泻等。

茯苓糕

脾肾阳虚导致的水肿可配伍附子、生姜等;

水热互结、阴虚小便不利之水肿,可配伍滑石。

茯苓健脾之功一般常作为治疗脾虚病证的辅助药使用,对于一般的脾胃虚弱、食少纳呆、倦怠乏力等脾气虚证,常配伍人参、白术使用,代表方剂是四君子汤。

对于脾虚不能运化水液、水湿内停聚而生痰之目眩心悸,常配伍桂枝、白术使用。

对饮停于胃而呕吐,常配伍半夏、生姜;

对脾虚湿盛之泄泻,常配伍山药、白术、薏仁等。

茯苓还可宁心,治疗心脾两虚、气血不足导致的心悸失眠,常常配伍黄芪;

治疗心气虚导致的心悸失眠,常常配伍人参。

总之,茯苓甘、淡、平,甘能补,淡能渗,既能够补脾益心,又能够利水渗湿,凡脾虚湿困引起的痰饮、泄泻水湿内停饮引起的水肿胀满、小便不利诸症,皆为必用之品。

本品能入心脾,补脾气,助运化,以宁心安神,用来治疗心脾两虚,心神失养之惊悸失眠。

茯苓的特点是性质平和,补而不峻,利而不猛,既能够扶正,又能祛邪、正虚,也就是脾虚、邪盛,也就是湿盛,必不可缺。

茯苓有赤茯苓、白茯苓、茯神之分。

赤茯苓为皮层下的赤色部分,偏重于利湿;

白茯苓为菌核内的白色部分,偏重于健脾;

茯苓皮就是茯苓菌核的外皮,性味甘淡平,功能利水消肿,适用于治疗皮肤水肿。

之前给大家介绍的以皮治皮,治疗皮水的五皮散里面就有茯苓皮。

茯神就是茯苓菌核中间抱有松根的部分,性味甘平,功能宁心安神,适用于心悸怔忡、失眠健忘等证,故治疗心神不安,茯神较茯苓的效果更好。

禁忌:糖尿病人要少吃。虽然常喝茯苓泡水,对身体健康有好处,但是也是有一个禁忌的,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劝你还是最好少碰。

因为茯苓中的淀粉含量相对较高,大量饮用的话,就会导致血糖水平不受控制,从而诱发并发症的危险,对身体健康不利。

现代研究发现,茯苓的利尿作用跟机体的状态有关,正常情况下利水作用很弱,但是机体处于水肿状态时,利水作用明显增强。大家可以查阅文献资料,进一步加深对茯苓利水功效的认识。

END

长按识别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ulinga.com/zlzy/52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