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祛湿剂二
1.甘露消毒丹与八正散的组成中均含有的是 A.木通、小蓟 B.生地黄、滑石 C.栀子、大黄 D.竹叶、生地黄 E.木通、滑石 2.五苓散与猪苓汤的组成中均含有的是 A.桂枝 B.阿胶 C.滑石 D.泽泻 E.白术 3.苓桂术甘汤中的君药是 A.茯苓 B.桂枝 C.茯苓、桂枝 D.甘草 E.白术 4.连朴饮的功用是 A.利湿化浊,清热解毒 B.清热化湿,理气和中 C.利湿清热,疏风止痛 D.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E.益气祛风,健脾利水 5.治疗表虚不固之风水或风湿证宜选用的是 A.防己黄芪汤 B.二妙散 C.甘露消毒丹 D.连朴饮 E.苓桂术甘汤 答案解析 1.E 甘露消毒丹的组成:滑石、黄芩、茵陈、石菖蒲、川贝母、木通、藿香、连翘、白蔻仁、薄荷、射干。八正散的组成:车前子、瞿麦、萹蓄、滑石、山栀子仁、炙甘草、木通、大黄、灯心。 2.D 五苓散的组成:猪苓、泽泻、白术、茯苓、桂枝。猪苓汤的组成:猪苓、茯苓、泽泻、阿胶、滑石。 3.A 苓桂术甘汤重用甘淡之茯苓为君药,健脾利水,渗湿化饮,既能消除已聚之痰饮,又善平饮邪之上逆。 4.B 连朴饮的功用是清热化湿,理气和中。主治湿热霍乱。临床表现有上吐下泻,胸脘痞闷,心烦躁扰,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等。 5.A 防己黄芪汤的功用是益气祛风,健脾利水。主治表虚不固之风水或风湿证。临床表现有汗出恶风,身重微肿,或肢节疼痛,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浮等。 细目三清热祛湿(续) 甘露消毒丹(《医效秘传》) 组成:滑石十五两黄芩十两茵陈十一两石菖蒲六两川贝母、木通各五两藿香、连翘、白蔻仁、薄荷、射干各四两。 功用:利湿化浊,清热解毒。 主治:湿温时疫,邪在气分,湿热并重证。发热倦怠,胸闷腹胀,肢酸咽痛,身目发黄,颐肿口渴,小便短赤,泄泻淋浊;舌苔白或厚腻或干黄,脉濡数或滑数。 配伍意义:本方主治湿温、时疫,邪留气分,湿热并重之证。治宜利湿化浊,清热解毒。方中重用滑石、茵陈、黄芩,其中滑石利水渗湿,清热解暑,两擅其功;茵陈善清利湿热而退黄;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三药相合,正合湿热并重之病机,共为君药。湿热留滞,易阻气机,故臣以石菖蒲、藿香、白豆蔻行气化湿,悦脾和中,令气畅湿行;木通清热利湿通淋,导湿热从小便而去,以益其清热利湿之力。热毒上攻,颐肿咽痛,故佐以连翘、射干、贝母、薄荷,合以清热解毒,散结消肿而利咽止痛。纵观全方,利湿清热,两相兼顾,且以芳香行气悦脾,寓气行则湿化之义;佐以解毒利咽,令湿热疫毒俱去,诸症自除。 连朴饮(《霍乱论》) 组成:制厚朴二钱川连(姜汁炒)石菖蒲、制半夏各一钱香豉、焦栀各三钱芦根二两。 功用:清热化湿,理气和中。 主治:湿热霍乱。上吐下泻,胸脘痞闷,心烦躁扰,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 当归拈痛汤(拈痛汤)(《医学启源》) 组成:羌活半两防风三钱升麻一钱葛根二钱白术一钱苍术三钱当归身三钱人参二钱甘草五钱苦参二钱黄芩一钱知母三钱茵陈五钱猪苓三钱泽泻三钱 功用:利湿清热,疏风止痛。 主治:湿热相搏,外受风邪证。遍身肢节烦痛,或肩背沉重,或脚气肿痛,脚膝生疮,舌苔白膩微黄,脉弦数。 二妙散(《丹溪心法》) 组成:黄柏苍术姜汁 功用:清热燥湿。 主治:湿热下注证。筋骨疼痛,或两足痿软,或足膝红肿疼痛,或湿热带下,或下部湿疮、湿疹,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者。 细目四利水渗湿 五苓散(《伤寒论》) 组成:猪苓十八铢泽泻两六铢白术十八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 功用: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主治:膀胱气化不利之蓄水证。小便不利,头痛微热,烦渴欲饮,甚则水入则吐;或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目眩晕;或短气而咳;或水肿、泄泻。舌苔白,脉浮或浮数。 配伍意义:本方所治之证乃水湿内盛,膀胱气化不利所致。治当利水渗湿,温阳化气,兼以解表。 方中重用泽泻为君,直达下焦,利水渗湿。臣以淡渗之茯苓、猪苓,利水渗湿,与君药相须为用。脾能化湿,以白术健脾燥湿制水,用为佐药。阳能化水,又佐以桂枝温阳化气以助利水,病兼表证则解表散邪。诸药配伍,共奏利水渗湿、温阳化气、兼以解表之效。 猪苓汤(《伤寒论》) 组成:猪苓茯苓泽泻阿胶滑石各一两。 功用:利水,养阴,清热。 主治:水热互结证。小便不利,发热,口渴欲饮,或心烦不寐,或兼有咳嗽、呕恶、下利,舌红苔白或微黄,脉细数。又治血淋,小便涩痛,点滴难出,小腹满痛者。 配伍意义:本方证因伤寒之邪传入于里,化而为热,与水相搏,水热互结,热伤阴津所致。治宜利水清热养阴。 方中以猪苓为君,取其归肾、膀胱经,专以淡渗利水。臣以泽泻、茯苓之甘淡,以增猪苓利水渗湿之力,且泽泻性寒兼可泄热,茯苓尚可健脾以助运湿。佐入滑石之甘寒,利水、清热两彰其功;阿胶滋阴润燥,既益已伤之阴,又防诸药渗利重伤阴血。五药合方,利水渗湿为主,清热养阴为辅,体现了利水而不伤阴、滋阴而不碍湿的配伍特点。水湿去,邪热清,阴津复,诸症自除。血淋而小便不利者,亦可用本方利水通淋、清热止血。 防己黄芪汤(《金匮要略》) 组成:防己一两甘草半两白术七钱半黄芪一两一分生姜四片大枣一枚。 功用:益气祛风,健脾利水。 主治:表虚不固之风水或风湿证。汗出恶风,身重微肿,或肢节疼痛,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浮。 配伍意义:本方所治风水或风湿,乃因表虚卫气不固,风湿之邪伤于肌表,水湿郁于肌腠所致。风湿在表,当从汗解,表气不足,又不可单行解表除湿,只宜益气固表与祛风行水并施。 方中以防己、黄芪共为君药,防已祛风行水,黄芪益气固表,兼可利水,两者相合,祛风除湿而不伤正,益气固表而不恋邪,使风湿俱去,表虚得固。臣以白术补气健脾祛湿,既助防己祛湿行水之功,又增黄芪益气固表之力。佐入姜、枣调和营卫。甘草和中,兼可调和诸药,是为佐使之用。诸药相伍,祛风与除湿健脾并用,扶正与祛邪兼顾,使风湿俱去,诸症自除。 细目五温化寒湿 苓桂术甘汤(《伤寒论》) 组成:茯苓四两桂枝三两、白术二两炙甘草二两。 功用:温阳化饮,健脾利湿。 主治:中阳不足之痰饮。胸胁支满,目眩心悸,短气而咳,舌苔白滑,脉弦滑或沉紧。 配伍意义:本方所治痰饮乃中阳素虚,脾失健运,气化不利,水湿内停所致。仲景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金匮要略》)故治当温阳化饮,健脾利水。本方重用甘淡之茯苓为君,健脾利水,渗湿化饮,既能消除已聚之痰饮,又善平饮邪之上逆。桂枝为臣,功能温阳化气,平冲降逆。苓、桂相合为温阳化气,利水平冲之常用组合。白术为佐,功能健脾燥湿,苓、术相须,为健脾祛湿的常用组合,在此体现了治生痰之源以治本之意;桂、术同用,也是温阳健脾的常用组合。炙甘草用于本方,其意有三:一可合桂枝以辛甘化阳,以襄助温补中阳之力;二可合白术益气健脾,崇土以利制水;三可调和诸药,功兼佐使之用。四药合用,温阳健脾以助化饮,淡渗利湿以平冲逆。全方温而不燥,利而不峻,标本兼顾,配伍严谨,为治疗痰饮病之和剂。 此方服后,当小便增多,是饮从小便而去之征,故原方用法之后有“小便当利”之说。此亦之”之意。即《金匠要略》“夫短气有微饮者,当从小便去”。 编辑:神曲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ulinga.com/zlzy/4879.html
- 上一篇文章: 药食同源中药的功效与作用6
- 下一篇文章: 中西医助理医师今日一练6月19号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