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茯苓的功效配伍使用禁忌
茯苓的功效、配伍、使用禁忌 茯苓的主要功效: 药食同源,健脾渗湿用茯苓 唐代医书《外台秘要》曾记载黄帝与医师高阳负的一段对话: 黄帝问高阳负:七伤指的是哪些疾病?应当如何治疗? 高阳负回答:有一味神药四季都可以服用,叫做茯苓。根据四时季节和病情的不同可加减药物配合使用,若是寒证就加热药,若是热证就用寒药,若是风病就加祛风之属,并参合病人色脉调整处方。 比如春三月用更生丸,夏三月用补肾茯苓丸,秋三月用另一配方的补肾茯苓丸,冬三月用垂命丸(这里的“垂”是延绵之意)。高阳负接着又补充说道:不论寒暑,一年四季皆可服用茯苓散、茯苓苏方,以及茯苓膏等。 ? 抱松而生的茯苓 茯苓是寄生在松树根上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一年四季都可生长,也是春夏秋冬四时可用的良药。它与各种药物配伍,不管寒、温、风、湿诸疾,都能发挥其独特功效。 茯苓又名茯灵、松腴、松薯等,西汉刘安《淮南子·说山训》载述:“千年之松,下有茯苓。” 茯苓有块状、球形、扁形、长圆形或长椭圆形等形状,大小不一,表皮淡灰棕色或黑褐色,内部白色稍带粉红。味甘、淡,性平。有渗湿利水、健脾和胃、宁心安神的功效。临床上可以用来治疗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逆、呕吐、脾虚食少、泄泻、心悸不安、失眠健忘等病症。质量好的茯苓体重坚实、外皮纹细、无裂隙、断面白色细腻、粘牙力强。产于云南的白茯苓品质最优,是地道药材,又被称为“云茯苓“(简称云苓)。 根据使用部位的不同,又可分为茯苓皮、赤茯苓、白茯苓、茯神木等。茯苓皮是茯苓菌核的外皮,有利水消肿之效;赤茯苓是削去外皮后的淡红色部分,有渗利湿热之效;白茯苓是切去赤茯苓后的白色部分,亦称茯苓块,炮制常切成小方块,有渗湿健脾之效;茯神木又简称茯神,是白茯苓中心抱有细松根的部分,炮制常切成方形薄片,有宁心安神之效。 ? 祛湿健脾治发秃 金元时期名医张元素总括茯苓功效说:“其用有五:利小便也,开腠理也,生津液也,除虚热也,止泻也。”《本草纲目》认为:茯苓气味淡而渗,其性上行,生津液,开腠理,滋水源而下降,利小便,故张洁古谓其属阳,浮而升,言其性也;东垣谓其为阳中之阴,降而下,言其功也。 单用茯苓一味可治疗发秃,具体是用茯苓克~克,碾为细末,每次服用6克,用白开水冲服,一日2次,坚持一个比较长时期,以发根生出为度。 ? 入馔敷面均有效 除了药用之外,历来人们日常生活中,茯苓还常被作为补益性的食物入馔使用。比如把茯苓研末制成糕点,或与米合煮成茯苓粥,或与粮食酿制成茯苓酒等。 古代文人就常喜将茯苓与芝麻同食,如宋代大文豪苏轼曾写到:“以九蒸胡麻,用去皮茯苓少入白蜜为饼食之,令气力不衰,百病自去,此乃长生要诀。”(注:胡麻即芝麻)我们日常生活在家也可以自制茯苓芝麻粉,具体做法:取茯苓、芝麻(以黑芝麻为佳)各克。先将茯苓研成细末。芝麻炒熟,冷却后研成细粉。将二者混匀,贮于瓷罐内。每天早晚各取20克~30克,用白开水(或蜂蜜水)冲服。茯苓芝麻粉有健脾益智、防老抗衰的功效,常服对人体有补益作用。 茯苓没什么药味,加在食物里不影响口感,可以在药店买上好的茯苓,让其帮忙打成粉,平日里入馔食用。 比如北方人喜面食,每次做馒头时可加入30克茯苓粉在面中,加温水和成比蒸馒头的面更软的程度,再加入泡打粉,醒20分钟,就可以上锅蒸成茯苓馒头。 南方人爱吃各式糕点,可以制作莲子茯苓糕。将莲子和茯苓按1:1的比例磨成粉;把莲子茯苓粉和糯米粉按2:1的比例倒入盆中,按个人喜好加入适量白砂糖,慢慢倒入温水和面,揉成面团,放入饼模中,压成漂亮的饼状;冷水上锅中火蒸20分钟后,热腾腾的糕点就可出锅食用了。莲子茯苓糕有宁心健脾之功,适宜于心阴不足、脾气虚弱引起的干渴、心悸、食少、神疲者食用。 据《本草品汇精要》记载,茯苓还可以去除妇女产后脸上的黑斑,故也可以拿蜜和茯苓末做成面膜调敷使用。 ? 茯苓中的主要成分为茯苓聚糖,含量很高。对多种细菌有抑制作用;能降胃酸,对消化道溃疡有预防效果;对肝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有抗肿瘤的作用;能多方面对免疫功能进行调节;能使化疗所致白细胞减少加速回升;并有镇静的作用。 古人称茯苓为“四时神药”,因为它功效非常广泛,不分四季,将它与各种药物配伍,不管寒、温、风、湿诸疾,都能发挥其独特功效 利尿 茯苓用于小便不利,水肿等症。茯苓功能利水渗湿,而药性平和,利水而不伤正气,为利水渗湿要药。凡小便不利、水湿停滞的症候,不论偏于寒湿,或偏于湿热,或属于脾虚湿聚,均可配合应用。 降低血糖 茯苓能降低血糖,对于高血糖人士来说,茯苓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养心安神 中医认为,茯苓可用于心悸,失眠等症。茯苓能养心安神,故可用于心神不安、心悸、失眠等症,常与人参、远志、酸枣仁等配伍。 抗肿瘤作用 茯苓多糖体在动物试验中呈现了强烈的抗肿瘤作用。茯苓具有抗胸腺萎缩及抗脾脏增大和抑制肿瘤生长的功能。 补气健脾 中医认为,茯苓可用于脾虚泄泻。茯苓既能健脾,又能渗湿,对于脾虚运化失常所致泄泻、带下,应用茯苓有标本兼顾之效,常与党参、白术、山药等配伍。又可用为补肺脾,治气虚之辅佐药。 治痰 茯苓用于痰饮咳嗽,痰湿入络,肩背酸痛。茯苓对于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停聚化生痰饮之症,具有治疗作用。可用半夏、陈皮同用,也可配桂枝、白术同用。治痰湿入络、肩酸背痛,可配半夏、枳壳同用。 ? 茯苓用药配伍: 偏于寒湿者,可与桂枝、白术等配伍; 偏于湿热者,可与猪苓、泽泻等配伍; 属于脾气虚者,可与党参、黄耆、白术等配伍; 属虚寒者,还可配附子、白术等同用; 对于脾虚运化失常所致泄泻、带下,应用茯苓有标本兼顾之效,常与党参、白术、山药等配伍; 对于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停聚化生痰饮之症,可用半夏、陈皮同用,也可配桂枝、白术同用; 治痰湿入络、肩酸背痛,可配半夏、枳壳同用; 用于心神不安、心悸、失眠等症,常与人参、远志、酸枣仁等配伍。 茯苓虽然很温和,但也不是和什么食物都能和谐相处、什么人都能吃。 食用茯苓时需注意: 1.阴虚而无湿热、虚寒滑精、气虚下陷者慎服。 2.《本草经集注》:“马蔺为之使。恶白敛。畏牡蒙、地榆、雄黄、秦艽、龟甲。” 3.《药性论》:“忌米醋。” 4.《医学启源》:“如小便利,或数服之,则损人目;如汗多人服之,损元气,夭人寿。” 5.《本草经疏》:“病人肾虚,小水自利或不禁或虚寒精清滑,皆不得服。” 6.《得配本草》:“气虚下陷、水涸口干俱禁用。” ………………………………………… 声明:本文转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文中内容为转载,原创作者不详,仅为参考学习和交流分享,不能作为诊断和治疗依据,请勿盲目试用,若需治疗请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我们注重原创,乐于分享,文章和图片不做商业用途。 更多精彩,请北京那个医院治疗白癜风白癜风医院郑州哪家好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ulinga.com/zlzy/2496.html
- 上一篇文章: 每天学一中药利水渗湿篇猪苓
- 下一篇文章: 脾约脾的运化功能受约,本为l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