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为中医临床常用中药之一。其药性平和,与诸多中药配合,组成许多中医经典名方。今天,小编与大家分享何老对茯苓的解读。看过之后,你会感叹,原来茯苓的作用这么大!

茯苓味甘淡,性平,功能利水渗湿、健脾和中、宁心安神。

《伤寒论》用茯苓方法

《伤寒论》用茯苓共15方,24次。用于健脾利水、消饮定悸、宁心神等几个方面。

(1)健脾利水:《伤寒论》有8个方子用茯苓健脾利水,主要配伍白术及猪苓、阿胶。方子是:五苓散、附子汤、真武汤、猪苓汤、麻黄升麻汤、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四逆散的加减法及小青龙的加减法。

(2)消饮定悸:《伤寒论》用茯苓消饮定悸有5个方子,主要配伍亦是白术。方子是:茯苓甘草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理中丸加减法及小柴胡汤的加减法。另外,在真武汤中,茯苓不仅是健脾利水,也还有消饮定悸的作用。

(3)宁心安神:《伤寒论》用茯苓安神的有两个方子,主要配伍也是白术。方子是:茯苓四逆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另外,猪苓汤中茯苓除健脾利水外,也有宁心安神的作用。

《金匮要略》用茯苓的方法

《金匮要略》之用茯苓与《伤寒论》一样,也是用在健脾化饮,其运用变化从原则到具体,各臻化裁。

(1)治疗痰饮的原则:治痰饮病,《金匮要略》指出:“当以温药和之。”又说:“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按胸胁支满,目眩,是痰饮病的主症,饮为阴邪,得阳则化。苓桂术甘汤通阳利水,即“温药和之”之意。而此方中茯苓用4两,桂枝3两,白术3两,甘草2两。以茯苓淡渗以利水饮,桂枝宣导以行阳气,白术祛湿健脾,甘草和中益气。同为补土制水之剂。

(3)治胸痹证:《金匮要略》说:“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这种胸痹是由饮气阻塞所致。除用杏仁宣肺利水外,方中用茯苓淡渗利水,导水下行(本方茯苓用3两,为主药)。

(4)治“咽中有炙脔”:《金匮要略》说:“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炙脔”是烤肉。咽中像有物梗阻,吞之不下,吐之不出。此证多得于七情郁结、凝痰结气所致。用半夏厚朴汤调气散郁。半夏厚朴汤虽以半夏、厚朴名方,而茯苓用量为4两,仅次于生姜。

(5)治“寒气厥逆”证:《金匮要略》说“寒气厥逆,赤丸主之”。证为寒气夹水饮闭阻阳气所致。故重用茯苓配合乌头、半夏、细辛等以散沉寒痼冷。

(6)治“心下痞坚”证:《金匮要略》治“心下痞坚,支饮喘满之证,用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本方用茯苓4两渗水下行,以治痰饮凝滞成实之证。

(7)治“反胃”证:《金匮要略》治“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茯苓泽泻汤主之”。此为脾虚不运,胸中停饮,胃失和降所致之吐而渴证。方茯苓半斤为主治之。

(8)治“悸”证:《金匮要略》治心下悸,脐下悸之方中用茯苓者,茯苓甘草汤外,尚有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五苓散、真武汤及用方后说:“悸者加茯苓2两。”之所以用茯苓者,均取茯苓利水定悸之功。

(9)治皮水证:《金匮要略》用茯苓治四肢肿,四肢聂聂动的皮水证之方为防己茯苓汤。此方茯苓用6两,防己、黄芪、桂枝各用3两,甘草2两。用茯苓之利水渗湿以配合他药之发汗、行阳、养正、实表。

(11)治虚劳不得眠:《金匮要略》治“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方中用茯苓安魂养神,以助酸枣仁养血镇静安神之功,并有导热下行,清热除烦之效。

(12)治肾着证:《金匮要略》所说“肾着”证,是指病人身体重,腰冷如坐水中,腰重如带五千钱,用甘姜苓术汤(即肾着汤)。方中茯苓、干姜各用4两,以除蠲。全方用治脾湿寒阻于腰所致之肾着证。

(13)治虚劳风气及妊娠病症:《金匮要略》有薯蓣丸治“虚劳”,而“风气百痰”丸中亦用茯苓,再是治妊娠症病用桂枝茯苓丸。

除以上仲景方有茯苓外,历代医家用茯苓的更是不胜枚举。总不外乎以茯苓健脾渗湿、消水宁神之作用。

余用茯苓

茯苓健脾和中、渗湿利水固是主要功能,关键还在于配合他药之适宜。

如用其补脾则常与白术同用;中阳虚者常与干姜配互;用于固摄治下利,则常与苍术、薏苡仁同用,用于宁心安神,则常以朱砂拌后与酸枣仁、灯心、柏子仁合用,这些也是人所皆知的常用法。

而治肿瘤,亦常用茯苓合猪苓,每剂用量都在15~20克。这大概是因为茯苓和猪苓的水溶性葡聚糖都有提高免疫功能,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

文章来源网络,由张同泰整理编辑

如涉著作权事宜请联系小编更正

赞赏

长按







































苯酚的性质
南宁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ulinga.com/zlzy/20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