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瘀血的腹部证候

1脐旁压痛点

虚证

(2)芎归胶艾汤本方腹力略软,特别是下腹部的腹力更低下一个层次,脐下2-3㎝处的附近可触及横向的椭圆形的轻度抵抗,具有向上或向下的放射性压痛。但笔者认为对于本方来说,较之这些腹候,应当将出血、贫血、下腹痛、脉弱等作为临床应用的主要指征。古人在此叙述的腹候颇为纷繁。

《腹证奇览》“芎归胶艾汤和猪苓汤证”中有图A提示曰:“如图所示,小腹有物,按之痛者,即此证也。然而按之疼痛者易与桃军丸证混淆,但桃军丸证按之腹底应之,有力而坚痛,符合急结二字之义。芎归胶艾汤证按之虽疼痛,但未呈急结,故无坚硬,仅轻微拘挛,可思方中有芍药,且较桃军丸药味多,且甘草分量少,以此分别之。凡此证,大体当时有腹痛,或下血漏下。余经历诸多困惑艰难探求而得其腹证,甚为难解。如欲详知其与桃军丸之别,按之疼痛,其痛向下牵引者,为该方证,其痛向上牵引者,为桃军丸证。又猪苓汤之腹证,如图所示,小腹有物,按之疼痛,颇与胶艾汤腹证相似,故当以其外证别之。然而其外证易与五苓散证混淆,当察其血证之有无,猪苓汤有血证,冒悸而渴,小便不利,腹中满,按之濡似胶艾汤之证。”

但如图A所示,本方的抵抗和压痛部位在脐上方。但文中却有“如图所示,小腹如有物……”等文字,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是因为稻叶文礼对小腹有独自的解释。

芎归胶艾汤及猪苓汤证

作为“桃军丸证二图”之图B,文礼在该图说明中道:“古今医书,大概将脐以下名为小腹,吾门仅将脐旁以上之左右为小腹。盖虽与古今医书不合,但医原以事实为本,若以一定病位为主,即以毒之所在而定其名。大凡此方之证,世间可谓甚多,余治疗数百人后,若论其效,未有不确者。且吾师鹤先生,虽为慕东洞翁者,但未入其门,以己天资之力,究极腹诊,至其精妙之所,为世俗之论所不及”。由此看来,其对小腹的看法,似为其师鹤泰荣所遗,该观点是否真的正确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吧。

桃军丸证二图

汤本求真在前面提到的著作中,关于本方腹证一项,论述如下:“师曰,妇人有漏下者,有半产后因续下血都不绝者,有妊娠下血者,假令妊娠腹中痛为胞阻。漏下为子宫出血甚者。胞阻的胞为子宫。金鉴曰,胞阻者胞中气血不和而阻其化育也。

因本方中也有地黄,下腹状态如前所述,常为左侧腹直肌挛急,按之疼痛。呈该腹形状者,下腹痛,或有出血,或不孕,或流产,皆为本方主治之证。”

另外,关于引文中提到的地黄的腹部形状,汤本求真在八味丸腹证一项有所论及:“……仲师方中含有地黄者,为本方、三物黄芩汤、芎归胶艾汤、炙甘草汤、黄土汤等五方,其腹形状均或为为下腹部软满无抵抗,按之如棉,或为触之有牵拉收紧样感觉(恩师和田先生所发现)……”

但如何评价其所论之下腹部软满无抵抗按之如棉呢,如果说配伍地黄的古方腹候均如此,笔者是不太相信的。

(3)温经汤温经汤证为虚证,故其腹力为中等度略软,但也并非软弱无力的程度。

本方的瘀血压痛点与前述当归芍药散基本相同,有时还可触及脐下二横指处附近横向椭圆形的轻度抵抗和压痛。但如果从本方应用而言,这些压痛点可看做次要指征,主要指征应当是手掌烦热、下腹部冷胀不适、口唇干燥、月经异常、不规则出血、不孕,腰膝发凉等症状。

(待续)

附:

“厦门王宁元腹诊培训班”第三期开课通知

年1月4日(周五)-6日(周日)

厦门市内

3天10讲,伤寒派腹诊完整课程

1对1练习,手把手操作一学就会

报名厦门一针一药文化传播公司

林凰(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ulinga.com/zlzp/77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