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窝纪事——一位第一书记的扶贫经历刘平安

离开沙窝村已经整整一年了,可我的记忆并没有因时间的延伸而淡漠。沙窝村父老乡亲熟悉的面孔常常会情不自禁地跳动在我的眼前,是那样的清晰。那些大大小小的事情也时不时会翻腾在我的脑海,是那样的明澈。

无疑,这段时光早已融入我的生命历程,融入我的情感世界。

村委会是一栋三层小楼,建筑面积近千米,设计得非常漂亮。一楼是便民服务大厅、会议室、卫生室。二楼是村支书、村委会主任的办公室,旁边有民事纠纷调解室、图书阅览室和可容纳八十多人的文化大讲堂。三楼的几间房屋临时闲置着,村上正在考虑如何将这些房子利用起来,以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我与村支书“合署办公”。

刚到村委会,村支书段昌斌已打扫完办公楼楼道的卫生。他家住在距离村委会办公楼不到两公里的大湾一带。他是第一个来村委会上班的。见我过来,他放下扫帚,即向我介绍村子的基本情况。沙窝村原为上沙窝下沙窝两个村,撤乡并镇时合并为一个村,俗称沙窝子。占地面积73平方公里,耕地亩,辖8个村民小组户人,党员40人,设党小组4个,党员示范基地2个,党员示范户8户。

经过多年努力,沙窝村已发展山茱萸亩、板栗亩、猪苓3万平方米、天麻1万平方米、中蜂箱、冷水鱼25万尾。有山茱萸示范园区2处、猪苓示范基地2个、冷水鱼养殖场3个。发展农家乐、农家旅馆10户。组建了以山茱萸、中蜂、猪苓等产业为龙头的农村专业合作社6个、家庭农场4户。年以来建档立卡贫困户53户人,已累计脱贫47户人。现在册贫困户6户7人,其中年新增1户1人,分散五保贫困户4户4人,兜底保障低保贫困户1户2人。贫困发生率为1.07%。年底通过省市核查验收,沙窝村脱贫退出指标全部达标。

正谝着,几辆小车开进广场,车上走下男男女女的年轻人,原以为是上级部门检查的同志,可有一位却有点面熟,对,是村委会主任侯乐勇,昨天才见过面。其他的均为陌生面孔。大家用诧异的目光看着我。见我们有点尴尬,段书记随即做了介绍。我才知道,这些同志均为沙窝村的扶贫干部。

沙窝村主要由省文联、佛坪县人大办公室、县文旅局联系包扶,镇上还派有驻村工作组,我们与村干部共同组成“四支队伍”。县人大办公室派驻干部黎明,担任工作队队长,是扶贫战线的一名老兵。县文旅局驻村干部刘玮,即住在我隔壁的那位,因参加县上熊猫旅游节而未能谋面。镇上还有两男两女四名同志,组长陈宽照,是镇上的一名老同志。

包扶领导是镇党委副书记李昌学。他也是沙窝村“四支队伍”的临时党支部书记。李书记是一名年轻的老同志。说年轻,因为他是七零后,年龄不大。说老同志,因为他在乡镇工作时间长,具有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在陈智勇、吕品驻村期间,我们每次来沙窝村,都是他接待陪同,我与他是熟悉的。昨天,我们还聊起前几次见面的情景。上午,镇党委开会,他未能来村上。

除段书记、侯主任外,村上还有一名年轻干部,他叫杨仕坤,是村监委会主任。还有一位女干部,叫陈海琴,是村文书。他的丈夫是名大夫,他们住在村委会办公楼一层的卫生室。

大家见面,分外客气。看来,这是一个朝气蓬勃的集体。多年来,正是在这个集体的拼搏下,沙窝村摘掉了贫困的帽子,连续荣获省级卫生村、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市级生态示范村等诸多荣誉,成为佛坪县首批启动的旅游扶贫村、市级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我对这个集体由衷的敬佩!

从今天开始,我正式加入到了这个集体!

刘平安,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现在陕西省文联工作。出版诗集《缄默的黄土地》《山那边人家》,散文集《烟云长路》《途中》,合编诗集《山乡情》、评论集《唐僧译经记专家学者纵横谈》《带着春天的花香——黄卫平纪念文集》等。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ulinga.com/zlzp/70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