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希恕伤寒论12
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亟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栗起,意欲饮水(不止),(反不渴者),服文蛤散(汤);若不差着,与五苓散。 文蛤散 文蛤五两麻黄石膏 上一味为散,以沸汤和一方寸匕服,汤用五合。 五苓散 猪苓十八铢去黑皮白术十八铢泽泻一两六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去皮 上五味为散,更于臼中治之,以白饮和方寸匕服之,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 #汗不出则烦,热水相激,起鸡皮疙瘩,汗不得粗,热不得外越,汗都聚集在体表出不去,所以是热又不在肠胃,想喝点水,但又不渴。 #文蛤汤是大青龙汤去桂枝加文蛤,麻黄减成三两。因为表证没有那么厉害。 是个发汗药,证是想喝水,又不渴。 文蛤主要是咸寒解渴。“”得水而贪饮“才”是文蛤散证。#如果用过还是渴欲饮水,可能是内有停饮,如果小便不利可以用五苓散。 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白散。 桔梗三分巴豆一分去皮心熬黑研如脂贝母三分 上三味为散,内巴豆,更于臼中杵和服,强人半钱匕,羸者减之。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进热粥一杯,利过不止,进冷粥一杯。 (身热皮栗不解,欲引衣自覆,若以水激之、洗之,益令热却不得出,当汗而不汗则烦,假令汗出已,腹中痛,与芍药三两如上法。)衍文 #寒实就是寒痰凝结,白散治寒不知热。小陷胸汤治热不治寒,所以这里是错的 #桔梗、贝母排痰,巴豆涌吐催下,是温热药。不利喝热粥,利不止喝冷的。 #白散是温下寒饮的方剂,在《肺痈。肺萎》章也有。 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者,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脉弦,五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 #柴胡证不明显可以用针刺,刺大椎和俞穴泻胸中和五脏热气。 #少阳病绝对不可以发汗,发汗入里。 #在少阳阳明并病,少阳证不明显的时候,可以刺期门。小柴胡汤也可。 夫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取之。 #经期,表邪内陷入血室,出现柴胡证,里实谵语,热反应在脑。有点像桃核承气汤证。 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临床如果大便鞭,配合大柴胡汤桂枝茯苓丸桃核承气汤。如果大便溏,用小柴胡汤配合桂枝茯苓丸,随证治之。 #经水适断,中断 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者,此为热入血室,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 #热随行经而解。犯二焦指发汗。 #临床常见高烧,如狂的桃核承气汤证。 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节,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桂枝去皮芍药一两半黄芩一两半人参一两半甘草一两炙半夏二合半大枣六枚擘生姜一两半切柴胡四两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人参汤,作如桂枝法,加半夏。柴胡、黄庆、复如柴胡法,今用人参作半剂。 #定法:少阳病不可泻下,少阳阳明并病可以,用大柴胡汤。不可发汗,太阳少阳合并,这里可以两药并用,表、半表半里同时用药,但不能只用发汗药,一用准坏。 #心下支结,两侧谓之支,是胸胁苦满的另外一种说法。是互词。 #这里是柴胡桂枝各半合方。 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柴胡半斤24桂枝三两去皮18干姜二两6瓜蒌根四两12黄芩三两12牡蛎二两6熬甘草二两6炙 #五六天是传少阳的时机,邪热内陷说明汗下之法没有辨对证。 #小柴胡汤证+里不虚,不呕,不渴,有时气上冲,微微发烧。 #微结,渴而不呕,胃无停水(不呕),是柴胡桂枝汤用的契机。不是阳明病或者结胸证结的那么凶。病机是内热,胃干 #小便不利1是津液丧失的多了,2是气上冲(但头汗出),导致水往上 #小柴胡合桂枝甘草汤。桂枝甘草治气上冲,里不虚不用人参,不呕不用半夏。有渴,加瓜蒌根牡蛎。瓜蒌根有润下的作用,煅牡蛎咸寒生津,可以调大便。 瓜蒌根苦寒治消渴,解热润下。(宽胸去痰用瓜蒌实) #临床上试验常用于无名低烧,有一点柴胡证。用于慢性病,取瓜蒌根的滋阴作用,久病虚衰无力。久病心下多少有点满,用桂枝甘草去之。桂枝没有那么热。 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表半里在外也。脉虽沉紧(细),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区别阳微结和阴寒内结:这里有头汗出,头汗出是热上冲的表现,阴寒内结不会出现热象。手足冷是微厥,是由于胃虚,津液虚,不达四末,不是陈寒。柴胡证上有热里热上亢,也常有厥的发生。见条。 #有表,指的是微恶寒。里,指的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沉细,头汗出。少阳并忌汗吐下,虽然柴胡证不是很充分,这里用和法一试。所以用”可与XXX”字,如果肯定的话,仲景通常用XX主之。 #小柴胡,也能通大便,推沉致心,当上焦热与津液郁结时,用后(”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乃和,所以对微结证起作用。柴胡起到疏泻作用,在瘀血证中常用柴胡。 #如果用后未解,需细致辩证,想办法解,如用小柴胡加大黄或者稍稍与调味承气汤等。结得厉害了还是要用大柴胡汤解决。 #总结:徐灵胎:此书需“应机制变”,条后有太阳病全篇总结。 #与太阳病直接有关系的方子方子有: 1桂枝汤 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附子汤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汤桂枝甘草汤苓桂术甘汤苓桂枣甘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2麻黄汤 葛根汤大青龙汤麻杏甘石汤小青龙汤文蛤汤 太阳篇绝对不是循经发病,它是一个证型,是疾病发展的规律,熟悉掌握中医辩证的规律,才能应机制变。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若心下满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 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半夏半升洗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需大陷汤者,方用前第二法。 #呕证的比较:只有呕,是小半夏汤证,内有停饮;呕而头痛,吴茱萸汤证;呕而发热,是小柴胡汤证。 #本不应下,下后虽然没有变证,但泻后虚,正气被伤,凡是久病或者正虚的,药如果中病都会出现瞑眩反应,虚人”必蒸蒸而振,”是能痊愈的好现象。 #大陷胸汤证、半夏泻心汤证和柴胡证的鉴别 1热结于里,硬并痛是大陷胸汤证,大陷胸汤主之。 2心下只满不痛,是痞。胃虚邪凑、邪热内陷的病,本来是人参证,去心下痞的主要靠人参补虚,用半夏泻心汤:半夏黄芩人参干姜甘草黄连大枣。其中的人参补虚是胃虚。胃实绝不可以用。补气是生津液,来自于胃,如果胃不好,则津液不行而气虚。黄芩黄连祛热邪,半夏干姜治呕,人参姜枣健胃安中。 全证是“呕而心下痞硬,腹鸣火下利”,是常用方剂,临床常用于胃肠功能紊乱,肠鸣腹泻,心满不欲食。 3柴胡证,是胁下两侧满,不是中间。故此处不用柴胡。 太阳少阳并病,而反下之,成结胸,心下硬,下利不止,水浆不下,其人心烦。 #太阳少阳均不可下,下之胃虚,表邪外邪下陷,邪热结于上成结胸而心下硬,邪热陷于下而下利不止。表邪是指太阳之邪,在体表,外邪是指少阳之邪,在胃外。 #结胸痛,按之痛,甚至不按也痛。 #重证难治,结胸需攻,下利不能攻,攻补两难。 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邪)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 #痞来自天地否卦,天不降,地不升,痞塞不通。 #气痞不是有气,是指没有实,现在的说法指有炎症,用泻心汤。 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 其人蛰蛰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 芫花熬甘遂大戟 上三味等分,分别捣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内药末,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温服之,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 #太阳中风,下利而呕,是太阳阳明并病,葛根汤加半夏。这里太阳中风是以方药立证,给证归一个例子。表证去掉后,才可以用十枣汤攻 #十枣汤治悬饮内痛的症候,“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有水则“干呕短气” #鉴别:大青龙汤也叫太阳中风,当他没有中风症候,“脉紧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两者都恶寒的厉害,发烧,区别是葛根汤项背强,大青龙汤是烦躁的厉害,有热比较突出,所以有大剂石膏。 #大枣的特别之处:甜能补脾安胃,大枣尤其能利小便,去水,既能顾正而制毒药,同时也能祛水。要多用 #胡老的用法:可以治悬饮和胸腔水,腹水。 一斤枣炖烂去皮核,三药用2-3钱。去滓,每次少量吃,稍稍下利则停。用粥加强保护养胃,胸水腹水都可以,很好用。 太阳病,医发汗,遂发热恶寒,因复下之,心下痞,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无阳则阴独,复加烧针,因胸烦,面色青黄,肤瞤者,难治;今色微黄,手足温者,易愈。 #遂是个褒贬词,指的治不当法。太阳中风,误用麻黄汤,结果加重发热恶寒。又用了下法,结果表邪下陷,发汗虚其表,泻下虚其里,表里俱虚。脉内阴血虚,脉外胃气虚,所以阴阳气并竭。 #无阳则阴独,阳指正气,阴指邪气。 #烧针逼迫大汗,又伤其证,产生胸烦,阴阳气并衰,不足以养心。心烦不安。俩瑟瑟青黄,指的木不克土,肉瞤说明组织失去营养,虚的相当厉害。不治。 #如果脸色微黄,胃气还能到达四末,手足还热,津液还能运输,还能治。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大黄二两黄连一两 上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 #关上浮,胃有热。结的不重所以浮。按之濡说明胃不虚,没有痞硬。 #用二黄泻心,就是去火,下火。 #稍微泡一会儿,去渣,一次一升。大黄溶解的量很少,去热不大泻下。 #对比三黄泻心汤(大黄黄芩黄连),更好用,治心下痞,吐血,衄血,尤其是衄血,百发百中。 #常用经验:大黄芒硝配伍甘遂下水,配伍黄连黄芩去热,配伍橘皮消食。配伍厚朴枳实消胀满。 心下痞,而复(后)恶寒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大黄二两黄连一两黄芩一两附子一枚炮去皮别煮取汁 上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内附子汁,分温再服。 #这里的汗出,是恶寒极虚汗出,不是表证。所以加附子扶正,治恶寒汗出。 #附子有亢进机能的作用,例如小便失禁,心衰都可以用。这里是挽回皮肤收摄汗液的功能,而不是常说的回阳。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 痞不解,其人渴而口躁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心下痞也有由于水饮造成的,如果泻心汤用后心下痞不解,又有小便不利,造成渴而躁烦,也就是停水使水代谢机能发生了障碍,用五苓散去陈水。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生姜四两切甘草三两炙人参三两干姜一两黄芩三两半夏半升洗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擘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附子泻心汤,本云加附子。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同体本名耳。生姜泻心汤,本云理中人参黄芩汤,去桂枝,术,加黄连并泻肝法。 #生姜泻心汤为了健胃逐水,把半夏泻心汤的干姜减了,增加了生姜,健胃的作用。针对腹中雷鸣、心下痞硬、呕逆下利或者不下利。特别是干嗳食臭。是食物在胃内消化不良,打嗝。 #临床注意,容易发生瞑眩反应,吐泻厉害,瞑眩是因为此药去水力量大。有半夏干姜温中去水。大便溏,有吞酸,嘈杂的情形的,用此方的很多。临床要提醒病人。这个药治疗下利呕吐,反下利呕吐是中病的反应。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甘草四两炙黄芩三两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黄连一两干姜三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伤寒误下,热邪内陷成为协热利,一天几十次,,谷不化是下利的速度所致 #有半夏泻心汤证的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还有干呕心烦不得安。 #又下之,痞硬厉害,胃中虚,胃里的水也逆上(客气虚),所以心下硬。 #甘草增加至四两,主要缓急迫的作用,针对心烦不安。 #临床常用于口腔溃疡有烦热,甘草泻心汤,口干加生石膏,烦热厉害加生地。甘草用生的。因为生甘草更祛热。(狐惑病中”蚀于上者为惑,甘草泻心汤主之“); #久而不愈的胃肠炎,用这一类方剂,辩证选用。下利兼胃虚冷口气重的用生姜泻心汤;没有干嗳食臭,只有下利用甘草泻心汤。没有下利,心下痞为主证有肠鸣呕,用半夏泻心汤。 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 赤石脂一斤碎太一禹余粮一斤碎 上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巴豆泻下,造成大肠滑脱,此时用理中汤治胃虚寒,没有用。此用收敛固定肠的方药。如果还是不止,就是水谷不别了,应利小便。水谷不别就是小便不利造成的,一般下焦之利,利下不止就是两种问题。 #禁忌:有热下利不能用,会是热邪内卷,更坏。 伤寒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 #承接67条“伤寒若吐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说的是素来有饮之人,没用苓桂术甘汤,而继续发汗的情况。 #素来有饮之人,气上冲是水挟气上冲,是表不解的关系,心下有水气表不解,此时如果发汗,就会经脉动惕,动经,身为振振摇。 #脉甚微说明虚,亡阳,亡津液。虚烦,胃虚,心下痞硬,客气上冲,水气上冲则胁下感觉冲逆的痛,冲到咽喉,非常厉害,晕眩,脑袋沉,筋脉跳动,时久下萎。 #治疗如为阳证,用苓桂术甘汤,阴证(脉极虚,振振欲辟地)用真武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ulinga.com/zlzp/6844.html
- 上一篇文章: 谷雨养生去年看星座,今年看五行
- 下一篇文章: 泌尿系统结石中医辩证论治第四千八百三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