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有「一白遮三丑」,黑有「黑里小娇俏」而一想到黄……emmm似乎穷尽脑际也想不到什么溢美之词?总容易和暗沉、泛黄绑定的「黄皮星人」难道是我的护肤美白方向错了?duck不必以下两种原因造成的黄气需要同时配合内调才能起效一种是皮肤暗黄脾虚、血虚,气血不能外荣所至这种黄气是暗淡无光的另一种是皮肤蜡黄体内代谢物未及时外排造成“湿重粘腻”这种黄气是稍带亮度的但更扎心的是很多人是两种黄气兼备庆幸的是健康践行者楚惠为你带来去黄的神助攻——茯苓通过饮食的内调赶走令人讨厌的黄气01茯苓自古被誉为养生上品

立秋后,是野生或栽培茯苓的采收季节,茯苓不但自古就被《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且药食同源,可用于日常配食。在中成药和中医方剂中,只要有利水渗湿,宁心安神所需,均少不了茯苓的身影。

我们常见的茯苓都是方块状的,但其实茯苓的原型是这样的:

这个大块头,称为“茯苓个”,“茯苓个”从外到内,被称为:茯苓皮、赤茯苓、白茯苓、茯神、茯神木。

02“茯苓个”入药/食用部位

茯苓生长半年以上即可采收,能生长到2-3年的药效更好。每年7~9月为茯苓的采挖期,挖出后除去泥沙,堆置“发汗”,摊开晾至表面干燥,再“发汗”,反复数次至出现皱纹、内部水分大部分散失后,阴干,此时的“茯苓个”呈类球形、椭圆形、扁圆形或不规则团块,大小不一。

将“茯苓个”按不同部位切制,阴干,形成以下不同的入药或食用部位。

●茯苓皮:茯苓个的外皮,皮薄、粗糙,棕褐色至黑褐色、有明显的皱缩纹理。

●茯苓块:去皮后待切制的茯苓,从外到内为淡棕色、淡红色、白色、抱松根而生的茯苓块,环抱松根部分被称为茯神,被环抱的松根被称为茯神木。

●赤茯苓:茯苓淡棕色或淡红色的部分

●白茯苓:茯苓白色部分

03“茯苓个”的功效

茯神宁心安神的作用比茯苓更强,是因为茯神抱松根而生。松根的作用祛风湿,通血脉,治风疹瘙痒,在身体代谢的粘腻垃圾有效去除后,血脉通畅,清灵干净,心神安定清晰,在工作学习中分清轻重缓急,按时作息,迅速入眠,身体机能有效循环再生,脸色自然就白里透红……

04茯苓使用禁忌

不少养生推荐中,有建议将茯苓块或打成粉后的茯苓煮粥食用,并无其他配伍推荐,但因茯苓的利水渗湿力强,作用力向下,如属津液亏虚,气虚下陷的人士,不能单味和超量的食用茯苓,否则会让津液虚和气虚下陷的情况进一步加剧。要注意用量,因需配食。

05根据体质配伍茯苓

根据《中国药典》的指引

偏于寒湿者,可用茯苓与桂枝、白朮等配伍

偏于湿热者,可用茯苓与猪苓、泽泻等配伍

属脾气虚者,可用茯苓与党参、黄芪、白朮等配伍

属虚寒者,可用茯苓与制附子、白朮等配伍

脾虚运化失常所致泄泻、带下,用茯苓与党参、白朮、山药等配伍,并可作为补肺脾,治气虚之辅佐药。

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停聚化生痰饮之症,可用茯苓与半夏、陈皮同用,也可配桂枝、白朮同用。

对于痰湿入络、肩酸背痛的情况,可用茯苓配半夏、枳壳同用。对于心神不安、心悸、失眠等症,可用茯苓与人参、远志、酸枣仁等配伍。

06茯苓的配食

三款茯苓小吃点心

茯苓糕饼:将茯苓粉、山药粉、芡实粉、粘米粉、糯米粉、豆浆、牛奶、糖或盐等调味混合后,蒸制成饼或糕,并可用党参、红枣泥作为馅,一起食用。

茯苓馅饼:用小麦粉或米粉作饼体,将茯苓粉与蜂蜜、桂花红枣泥等做成香甜的内馅,一起食用。

茯苓煎虾饼:将茯苓粉与绞碎的虾肉、调味料、姜、葱、蛋清等混合,煎成咸味小饼,作为菜肴食用。

两款茯苓食方

*四君子祛湿健脾补气食方*

(三人份量)

重祛湿、补气血,排出体内垃圾,减轻蜡黄

四君子汤是流传多年的经方,本身是清补结合

●茯苓:祛湿之余可健脾宁心安神

●白术:祛湿之余补气

●炙甘草:甘甜,补脾和胃,补益虚损之血气

●太子参:健脾之余,更补肺气。脾运化的营养精华,同时需要肺气协助输布全身,若肺气虚弱的话,全身水液输布循环,以及大肠的排泄功能都会受到影响,因而就会产生水液积聚,便秘等症状。

前四味主要是四君子汤的组方,主要作用是益气健脾。对于湿气重,脾胃气虚,吸收不力有很好的调理作用。

此食方,在四君子的基础上再加入祛湿排脓力强大的薏苡仁,可以更好的帮助有痰湿垃圾积聚之人,通过排脓,解毒来去除湿气;薏苡仁性凉,此方再加上行气祛湿力强的陈皮和砂仁,两者合归脾胃肺肾经,芳香通利各脏腑经络,化湿,暖胃,让脾胃恢复动力,排出垃圾,吸纳营养,润泽肌肤,改善肤色偏黄的状态。

这个食方,既可成汤,也可成为素食菜肴。

将以上除砂仁外的食材,加水浸泡20分钟后,大火煲开,转小火熬煮成汤,湿重之人,将此汤的水份尽量浓缩后再饮用,在收火前3分钟放入砂仁,后收火焖至温热后就可饮用。以上汤方,再进一步浓缩,加入盐和蚝油后,将其汁液拌饭菜食用,太子参,薏仁也可适当食用。

口感方面,太子参味浓甘香,砂仁辛香爽口,陈皮过齿留香,老少咸宜、每月定期烹煮,让全家一起健脾祛湿,防止体内垃圾积聚,保持血气畅通。

*松柏茯神宁心安神粥方*

(三人份量)

重安神、养气血

●燕麦:在本食方中作为主粮,其甘淡,不带湿气,平补脾胃,纤维素多,有助身体排走湿浊。

●松子仁与柏子仁:润肺滑肠,协助大肠排浊。柏子仁也可养血安神,与茯神同起宁心安神的作用,睡眠好了,身体清灵干净,身体机能回复良性循环,面色也会白里透红。

●茯苓:利水渗湿,进一步引排身体的代谢垃圾。

此粥食方适合在早餐或晚餐时食用,放水的多少,可以根据体质来定,如是脾运湿滞的情况下,水可少放,将上述食材煲成介于饭和粥之间的状态,加适量盐调味。

07如何选用茯苓

慈禧太后时期,御膳房所制的茯苓饼用的是野生茯苓,弥足珍贵,茯苓口感味淡,咀嚼有粘牙的感觉,在野生茯苓紧缺,人工栽培茯苓未成功之前,曾有人用淀粉、木薯等混充制成茯苓伪品,但现在人工接种的段木窖生茯苓已取得成功与量产,茯苓已成为大宗药食同源的药材,流通市面了。

历史上茯苓以云南丽江地区的野生为主,云苓也是云南茯苓的简称。

茯苓的人工栽培,是利用老松木裁成木段,初夏时,接种上菌种,放入挖好的地窖里进行栽培与管理,现在茯苓最大的人工栽培地区,是湖北黄冈市罗田县九资河镇,茯苓的生长地在大别山主峰天堂寨的南麓,境内群山起伏,松林似海,枝叶茂密,阳光充足,雨水充沛,空气纯净,非常适合茯苓生长,产量、质量均居全县之首。

除此外湖北、安徽、河南三省接壤的大别山地区,因山区地段属安徽,也是栽培茯苓的地区,有“安苓”之称。

当然了,若您有幸亲自在老松根部挖出一块生长期达2-3年以上野生茯苓,则请好好享用吧。

素材来源

楚惠文字编辑

晓璇图片来源

部分来源网络,侵删

往期·推荐

每天8杯水就能赶走秋燥?滋阴补水真相原来是...

白露,没什么比一碗汤,让你更爱秋天

寻味24节气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ulinga.com/zlzp/55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