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药之泽泻

泽泻的文献名有水泻、芒芋、泽芝、及泻、如意菜等。《神农本草经》中,就已经将泽泻列为上品药。《名医别录》载:“水泄也如续断,寸寸有节。其叶如车前大,其叶也亦相似,徐州广陵人食之”。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中:“形大而长,尾间必有两歧为好。丛生浅水中,叶狭而长”,似现在的窄叶泽泻。《本草图经》载有:“春生苗,多在浅水中。叶似牛舌,独茎而长。秋时开白花,作丛,似谷精草。”并附有3幅泽泻图(邢州泽泻、齐州泽泻、泽泻),《本草纲目》、《植物名实图考》均有泽泻的原植物图,与现在所用的泽泻基本相同[1]。

[1]陈曦.泽泻的研究现状与进展[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9):50-51+53.

答案:1.B2.A3.C

饮片辨识解析:

A.猪苓饮片:为不规则的厚片,大小不一。周边灰黑色至黑色,凹凸不平,具不规则皱缩纹。切面淡棕色或黄白色,略呈颗粒状。

B.山药饮片:切片呈类圆形的厚片。表面类白色或淡黄白色,质脆,易折断,断面类白色,富粉性。

C.泽泻饮片:本品呈圆形或椭圆形厚片。外表皮黄白色或淡黄棕色,可见细小突起的须根痕。切面黄白色,粉性,有多数细孔。

D.茯神饮片:中间或一侧有类圆形松根木。质硬,断面较粗糙。

甘、淡,寒。归肾、膀胱经。

利水渗湿,泄热,化浊降脂。用于小便不利,水肿胀满,泄泻尿少,痰饮眩晕,热淋涩痛,高脂血症。

《神农本草经》:味甘,寒。主治风寒湿痹,乳难,消水,养五脏,益气力,肥健。

《名医别录》:味咸,无毒。主补虚损、五劳,除五脏痞满,起阴气,止泄精、消渴、淋沥,逐膀胱三焦停水。

《药性论》:君,味苦。能主肾虚精自出,治五淋,利膀胱热,宣通水道。

《日华子本草》:治五劳七伤,主头旋,耳虚鸣,筋骨挛缩,通小肠,止遗沥,尿血,催生难产,补女人血海,令人有子,叶壮水藏。下乳,通血脉。

《药性赋》:味甘、咸,性寒,无毒。降也,阳中阴也。其用有四:去胞垢而生新水,退阴汗而止虚烦,主小便淋沥仙药,疗水病湿肿灵丹。

《本草分经》:甘、咸,微寒。泻膀胱及肾经火邪,利小便,功专利湿行水。治一切湿热之病,湿热除则清气上行,故又止头旋。能损目。

《本草思辨录》:猪苓、茯苓、泽泻,三者皆淡渗之物,其用全在利水。仲圣五苓散猪苓汤,三物并用而不嫌于复,此其故愚盖得之《本经》与《内经》矣,《本经》猪苓利水道,茯苓利小便,泽泻消水。《内经》三焦为水道,膀胱为水府,肾为三焦膀胱之主。合二者观之,得非猪苓利三焦水,茯苓利膀胱水,泽泻利肾水乎?猪苓者,枫之余气所结,枫至秋杪,叶赤如火,其无风自动,天雨则止,遇暴雨则暗长二三尺,作用与少阳相火正复无异。膀胱藏津液,非气化不出,茯苓色白入肺,能行肺气以化之。凡水草石草皆属肾,泽泻生浅水而味咸,入肾何疑?三物利水,有一气输泻之妙。水与热结之证,如五苓散猪苓汤,若非三物并投,水未必去,水不去则热不除,热不除则渴不止,小便不通,其能一举而收全效哉。

《本草思辨录》:《本经》无泽泻起阴气之文,而《别录》固有之。泽泻起阴,虽不及葛根挹胃汁以注心肺,而得气化于水,独茎直上,即能以生气朝于极上,仲圣又不啻明告我矣......冒眩者,支饮格于心下,下之阴不得济其上之阳,于是阳淫于上如复冒而眩以生。泽泻不特逐饮,且能起阴气以召上冒之阳复返于本。白术崇土,第以资臂助耳。

配料:泽泻粉10克,粳米50克。

做法:

1.先将粳米加水毫升,煮粥。

2.待米开花后,调入泽泻粉,

3.改用文火稍煮数沸即可。

用法:每日2次,温热服食,3天为一疗程。不宜久食,可间断食用。

功效:健脾渗湿,利水消肿。适用于水湿停滞所致淋证、水肿等病。

END

(注:本文饮片辨识解析及图片来源于校饮片辨识课件及网页)

编辑丨秀一白琦瑶

技术丨韩艺凡贺昕航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ulinga.com/zlzp/53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