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中医昆仑之陈慎吾纪事
洞察阴阳方能治病,明辨真假可以为医。 ——陈慎吾 明辨真假 陈慎吾从自己临床得失及同道成败经验中,感悟到明辨阴阳虚实证因是很难的,而主要在于难辨真假。他在《伤寒论讲义》中将辨证真假之法大致总结为以下四种。 (一)以喜恶辨真假。 陈慎吾说:“凡诊病遇脉证相反,虚实真假莫辨之际,依病人喜恶而定则无遁情。”例如: 表热里寒—真寒假热—当温之—少阳病虚性兴奋。 表寒里热—真热假寒—当清其里—阳明病阳极似阴。 他说:“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表热),寒在骨髓(里寒),判定为‘真寒假热’,治当温之。若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表寒),热在骨髓(里热),当清其里。”表热里寒的病人喜加衣,表寒里热的病人反恶加衣,由病人喜恶可明辨寒热真假。若当温者以清之,当清者以温之,因为误治而成坏病。 (二)以主客辨真假。 陈慎吾认为,凡病证都有主证和客证之别,明辨主证、客证即能辨别真假。例如“渴”是一种证候。治渴方剂可用白虎汤、五苓散、猪苓汤、小青龙汤、小柴胡汤、大陷胸汤等。他说:渴是口津不足,其原因有热盛、水蓄不行、津伤。风温为大渴、烦渴、热盛之渴,此渴为主证,白虎汤为主证主治。而五苓散、猪苓散之渴于小便不利者,因水蓄不行之故;小青龙汤之渴,是表不解、心下有水停留;小柴胡汤之渴,上焦不通,津液不布;大陷胸汤之渴,水与热结;茵陈蒿汤之渴,湿热内聚;柴胡姜桂汤之渴,津伤而水不行等。因此,风温以白虎汤为主证主方,其他各汤之渴皆属客证之方。 又如,太阳中风病证为“发热、汗出、恶风、脉缓”,伤寒病证为“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 中风主证为“脉浮缓,有汗”,伤寒主证为“脉浮紧,无汗”。中风为“有汗表虚”,宜以解肌为正治;伤寒为“无汗表实”,宜以发汗为正治。 因此,明辨真假就是明辨主证、客证。 (三)以病机辨真假。 病机是指人体生理病理的变化规律。明代张景岳云:“机者,要也,变也,病变之所由也。”医者对疾病常以四诊得其病位和病因,还须进一步探求其病机,根据疾病的变化而对应处置,即所谓辨证施治。 陈慎吾说,痞和结胸同是心下之病(腹证),辨证时一时难以分辨,若不察其细微,则真假相掺,难分主客,极易误治。 他说:若从痞与结胸的病证、病因、病机辨证,两病是有区别的。其一,从症状分辨:痞证与结胸同以心下胸胁为其病位,此其相同;心下痞塞,按之濡软、不痛为腹症特点,结胸以心下硬满有痛为腹症特点,痞证为气结,结胸为水结,此其不同。其二,从病因分辨:痞证者为正气不充足,一旦误用下法,肠胃即寒,气机不畅,壅遏不通;结胸者为膈上本有水饮,又因误用下法于太阳病表未解之先,热陷于里,与痰水相结而成。其三,从病机分辨:痞证病发于阴,无热、恶寒,谓表病之有热者,因此,心下痞为阴、为虚,以热郁气滞为其变化特点,故当忌下法,宜用大黄黄连泻心汤方,去邪热,气郁自舒,气寒得除;结胸(小结胸)为阳、为实,宜用小陷胸汤方,解胸痹,除痰结,有润燥、消肿、镇静之功效。 (四)以因果辨真假。 陈慎吾说:“人体万殊,病变各异,有病因相同而病果不同者,有病因不同而病果相同者。随证施治者,治其病果。病因虽然亦重要,多备参考,不能以此为治。” 他以“太阳病大汗出”为“病因”,其“病果”如下: 其一,遂漏不止……桂枝加附子汤(表里证),阳虚兼阴虚。 其二,脉洪大者……桂枝汤(仍在表),阳虚。 其三,形如疟,日再发……桂枝二麻黄一汤(仍在表),时见阳虚。 其四,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转里证,表解里阳虚)。 上例病因同为“太阳病大汗出”,六经部位性质有阴阳表里虚实寒热之不同,随证施治用的方药治其果:“一”至“三”仍为太阳病,故用桂枝汤加减;“四”已转里证,乃由太阳传阳明,改用白虎汤加减。 陈慎吾说:“大义重在病愈之理,不在治愈之法,谓阴阳自和者必自愈,为不易之理。”“阴阳自和有用去邪之法者,有用补虚之法者,有两法合用者,有先后分用者,但无论如何,总以使体热津液无偏多偏少之虞为自和。” “洞察阴阳,明辨真假”是陈慎吾为医为学的总原则。孙思邈云:“医者,意也。善于用意,即为良医。”“意”即领悟,会意;“意”,是审问明辨,唯理是从。因此恽铁樵说:“医家深处,实与儒家道家之言多相通。”此话讲明医托于儒,良医的学问已近于“道”。 目录(已发布内容)中华中医昆仑之《陈慎吾纪事》① 中华中医昆仑之《陈慎吾纪事》② 中华中医昆仑之《陈慎吾纪事》③ 中华中医昆仑之《陈慎吾纪事》④ 中华中医昆仑之《陈慎吾纪事》⑤ 中华中医昆仑之《陈慎吾纪事》⑥ 中华中医昆仑之《陈慎吾纪事》⑦ ———————————————— 孔医堂 京城四大名医之一孔伯华先生百年品牌传承,北京知名中医健康机构,旗下医馆汇聚近两百名老中医及传人、京城知名中医坐诊。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ulinga.com/zlzp/1474.html
- 上一篇文章: 呕吐下利病脉证并治第十七
- 下一篇文章: 郑钦安脾胃病症诊治经验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