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症的区分和中医治法
湿症的区分和中医治法 来源:《儒医心镜》 中湿 湿者,有内湿,有外湿。人之体虚,或感山岚瘴气,或雨湿蒸气,远行涉水,或久卧湿地,或汗湿衣鞋,而成湿症。 头目眩重,骨节烦疼,脚手酸软、麻痹,足膝肿痛,筋脉拘挛,小肠疝气偏坠,浮肿吊痛,此皆外湿也。 内湿者,皆因生冷水食停滞,脾虚不能运化,停于三焦,注于肌肉,渗于皮肤,而成内湿也。 湿伤脾胃者,胸腹胀满,四肢浮肿,难以屈伸,或呕吐泄泻,小便短涩,面目身黄; 湿伤肺者,咳嗽喘急,身热恶寒;湿伤肾者,腰脚肿痛,骨节酸疼;湿伤肝者.大筋软短,小筋弛长,目昏胁痛。湿症之病,脉沉缓而濡。俱用渗湿汤加减。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1、渗湿汤加减 治一切湿症。 苍术白术茯苓陈皮猪苓泽泻香附川芎砂仁厚朴甘草姜一片,灯心一分,水煎服。 湿症,脾虚发肿满,气急喘嗽,本方去白术、甘草,加大腹皮、积壳、木香、苏子、桑白皮、萝卜子。 面目浮肿,去川芎、泽泻,加炒山药、芍药,倍加苍术、白术。燥能胜湿,湿得燥则豁然而收。 泻甚不止,加肉果、诃子、乌梅、干姜。呕哕,去厚朴、香附、川芎,加炒山药、乌梅、炒米,如不止,加偎干姜。 湿症,身体重痛,手足麻痹、酸软、肿痛,或枯细痪弱,筋脉拘挛,本方去香 附、川芎、厚朴、猪荃、泽泻,加当归、生地、芍药、木香、乳香、薄桂、牛膝、酒芬、羌活、防风。盖风能胜湿。 中湿,脉虚濡,忌急疾。 夫治湿,须分南北、高下、内外之分。如西北之地最高,则人多食生冷湿面,或酒后湿气佛郁,不得发越,甚则鼓胀腹满,自内而出也,自上而下也。东南之地最卑(地势低下。)则民多因阴雨湿地,或脚肿腿重,湿气客于下焦,不能发散,甚则痿厥之病有之,皆自外而入也,自下而上也。受病不同,治法则异。 田氏考之日:内外受湿,皆是元气不足,邪乘而中。气血和平,岂有此病?《内经》日:六气之中,湿热为病十居八九。湿久不愈,郁而为热,热伤血,不能养筋,筋不能束骨,而痿弱之病生焉。凡治湿,在上以微汗散之,在中下渗利小便为主。《活人书》云:“湿症不可汗伤。”此一句全谓在中下分之,但不可只此为例。 2、九味羌活汤 治上部湿,微汗而解。 羌活酒洗防风苍术各一钱五分甘草白芷川芎生地各一钱黄芩酒炒一钱细辛四分姜三片,枣二枚,水煎服。 3、养荣除湿汤 治上中下,除湿养荣,用之有效。 陈皮半夏茯苓各等分甘草三分防风四分当归五分苍术五分黄柏栀子黄芩炒,各等分羌活五分薄桂少许秦艽七分姜三片,水煎服。 4、茯苓渗湿汤加减 治中下湿,渗利即解。 陈皮茯苓各七分甘草三分猪苓泽泻苍术黄柏各八分滑石栀子防己当归尾各六分木通白术各六分水煎服。 温馨提示:只要进入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ulinga.com/zlyy/9616.html
- 上一篇文章: 海马的功效与作用,海马的食用方法有哪些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