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患者可治吗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7260203038414659&wfr=spider&for=pc

本文仅供学习之用,用药请咨询专业医生。

乌梅三百枚 

黄连十六两48g

黄柏六两18g

细辛六两 18g

干姜十两   30g

蜀椒四两(出汗)12g

桂枝六两(去皮)18g

附子六两(炮,去皮)18g

人参六两18g

当归四两    12g

右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10升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六两柏参桂附辛,

黄连十六厥阴遵,

归椒四两梅三百,

十两干姜记要真。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常自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蛔上入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当吐蛔也。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脏厥:内脏阳虚阴盛导致四肢厥逆的证候。

蛔厥:蛔虫内扰,阴阳错杂引起四肢厥逆的证候。

脏寒:泛指脏腑虚寒,这里具体是说胃肠虚寒。

须臾:一会儿。

蛔闻食臭出:进饮食则引诱蛔虫上窜而出。

本条首段是说脏厥与蛔厥的区别,第二段是说蛔厥的特点。第三段是叙述蛔厥的证候和病机。以下是说乌梅丸的治疗范围。

伤寒脉微,四肢厥逆,阳已虚极,至七八日,阳气不回,不仅手足厥逆,而且出现通身皮肤冰冷,烦躁无暂时的安定,这是阳虚阴盛,虚阳上扰的格阳证,称为脏厥,其证甚为重险,一般应以四逆、白通汤类治疗,如厥回者生,不回者死。

脏厥和蛔厥不同。蛔厥的特征是患者必吐蛔虫。而且蛔厥患者比较安静,即使有时烦躁,也不象脏厥那样无休止的烦躁。产生此种情况的机理,仲景自注云:“此为脏寒”,是说由于胃肠虚寒,蛔虫避寒就温,上窜入膈,就引起发烦,一会儿,其窜动停止则烦躁亦止。如进食而又呕又烦,则是因为进食引诱蛔虫窜动上出之故,其人必常吐蛔虫。蛔虫厥属阴阳错杂,寒热混淆之证,并无死候,当以寒热并用,攻补兼施的乌梅丸治疗。同时,乌梅丸还主治慢性久利。

主症:呕吐蛔虫,心中疼热,或痛引肩胛,饥不欲食,得食更甚,时痛时止,痛剧则四肢厥冷,脉微,心烦不安,痛止则安静如常。或久利。舌苔或黄或白滑。

副症:口渴,气上撞心,或绕脐腹痛。

蛔厥证与脏厥证皆有脉微而厥和烦躁,但前者是阵发性的,只有当心中疼热,剧痛之时才出现,且必吐蛔虫,后者是持续性的,无暂时安;前者是阴阳错杂所致,故宜乌梅丸寒热并用,后者是纯阴无阳,故宜四逆辈回阳救逆。

乌梅丸证与理中汤证皆有吐利痛,但前者吐蛔,久利,多痛在心下,甚至痛引肩胛,后者吐食,暴利,或便溏,多痛在大腹,绵绵作痛而喜按;前者为寒热混淆,后者为脾胃虚寒。

寒热错杂,阴阳胜复。

本证是由于肠中有寒,膈间有热,寄居肠中之蛔虫避寒就温,上窜膈间窍道,使胃气上逆,而引起呕吐,气上撞心。蛔虫随上逆之胃气而吐出,故出现吐蛔虫。蛔动则痛,蛔静则止,故时痛时止。

膈间有热,阴小于阳,阳的升温性、动性引起心中疼热,痛引肩胛,心烦,口渴而知饥,苔黄。肠中有寒,阴大于阳,弱势的阳不足以温化水谷,故不欲食,得食更甚,或久利。已居弱势的阳因痛剧而更加减弱,不足以温煦四肢,鼓动血脉,故四肢厥逆,脉微,苔白滑。

本证实际上是两个局部病理反应层次,共同构成的性质不同的阴阳升降失调证候。

本方以乌梅之酸收敛肠,增强阴的沉凝性、静性,使蛔闻酸而静,并止下利;

用连、柏之苦寒,清泄膈热,以降低其阳的升温性、动性,使上焦膈间阴阳平衡,蛔虫也不致喜温而上窜,即所谓得苦则安,而其疼热、心烦、口渴、知饥、苔黄等症自解;

用姜、辛、归、附、椒、桂之辛热祛寒,温肠胃之寒,以升高其阳的温动性,使中焦阴阳平衡,蛔虫也不致避寒而妄动,即所谓得辛热则止,而阳能温煦、发散,其不欲食,得食更甚,久利,肢厥,脉微等症亦除;

蛔动伤气而中虚,故以人参扶正固本。

是则,上中二焦阴阳平衡,无寒热偏颇,虚实兼杂,蛔安其位而不妄动上窜,则呕吐蛔虫,气上撞心,心中疼热牵引肩胛,以及绕脐腹痛等症,自然消除。

故本方为寒温并用,攻补兼施,扶正安蛔之首选方,而治寒热错杂,阴阳混淆之下利,亦具奇功。

本文出自郭子光冯显逊编著的《伤寒论汤证新编》

伤寒论——桂枝汤

伤寒论——桂枝加葛根汤

伤寒论——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伤寒论——桂枝加附子汤

伤寒论——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伤寒论——麻黄汤

伤寒论——太阳病三个表郁轻症方

伤寒论——白虎加人参汤

伤寒论——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伤寒论——甘草干姜汤、芍药甘草汤、调胃承气汤、四逆汤

伤寒论——葛根汤

伤寒论——葛根加半夏汤

伤寒论——葛根黄芩黄连汤

伤寒论——小柴胡汤

伤寒论——大青龙汤

伤寒论——小青龙汤

伤寒论——干姜附子汤

伤寒论——桂枝新加汤

伤寒论——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伤寒论——桂枝甘草汤

伤寒论——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伤寒论——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伤寒论——苓桂术甘汤

伤寒论——芍药甘草附子汤

伤寒论——茯苓四逆汤

伤寒论——五苓散

伤寒论——茯苓甘草汤

伤寒论——栀子豉汤类

伤寒论——栀子厚朴汤

伤寒论——栀子干姜汤

伤寒论——小建中汤

伤寒论——大柴胡汤

伤寒论——柴胡加芒硝汤

伤寒论——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伤寒论——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伤寒论——桂枝加桂汤

伤寒论——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伤寒论——抵挡汤

伤寒论——抵挡丸

伤寒论——大陷胸丸

伤寒论——大陷胸汤

伤寒论——小陷胸汤

伤寒论——文蛤散、五苓散、白散

伤寒论——柴胡桂枝汤

伤寒论——半夏泻心汤

伤寒论——十枣汤

伤寒论——大黄黄连泻心汤

伤寒论——附子泻心汤

伤寒论——生姜泻心汤

伤寒论——甘草泻心汤

伤寒论——赤石脂禹余粮汤

伤寒论——旋覆代赭汤

伤寒论——桂枝人参汤

伤寒论——黄芩汤、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伤寒论——黄连汤

伤寒论——桂枝附子汤、去桂加白术汤

伤寒论——甘草附子汤

伤寒论——炙甘草汤

伤寒论——小承气汤

伤寒论——大承气汤

伤寒论——白虎汤

伤寒论——猪苓汤

伤寒论——蜜煎导、猪胆汁

伤寒论——茵陈蒿汤

伤寒论——吴茱萸汤

伤寒论——麻子仁丸

伤寒论——栀子檗皮汤

伤寒论——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伤寒论——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

伤寒论——麻黄附子细辛汤

伤寒论——麻黄附子甘草汤

伤寒论——黄连阿胶汤

伤寒论——附子汤

伤寒论——桃花汤

伤寒论——猪肤汤

伤寒论——甘草汤、桔梗汤

伤寒论——苦酒汤

伤寒论——半夏散及汤

伤寒论——白通汤

伤寒论——白通加猪胆汁汤

伤寒论——通脉四逆汤

伤寒论——四逆散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ulinga.com/zlyy/94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