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陕县梅子镇生凤村茶园

陕西广播电视台广播新闻部记者惠鑫报道、通讯员刘正根:

位于秦岭深处的宁陕县梅子镇生凤村,受自然环境所限,村民生活很贫困。近年来,在国家扶贫政策的支持下,勤劳的村民靠着发展起来的农业产业,不仅摘掉了贫困的帽子,还走上了致富奔小康的路子。

宁陕县梅子镇生凤村村民在茶园里忙碌着

一条蜿蜒的盘山通村水泥公路,将记者带到了梅子镇生凤村。茶园里,勤劳的村民们在茶园除草、修剪……50岁的村民王兴军在老宅门口的土蜂箱前忙碌着,这三十来箱土蜂,每年能给他带来一万元的收益。

安康市宁陕县梅子镇生凤村村民王兴军:“我年之前,有个3、4桶,年、年、年到今年就有30来箱,这个一年一年增加,我这个一年取一次糖,所以,我蜂糖的质量和别人的不一样,但是我的市场价比别人的高。”

安康市宁陕县梅子镇生凤村村民王兴军

土蜂蜜只是王兴军近几年发展起的产业之一,在多种脱贫产业的支撑下,他家年收入能达到十多万元,日子过得有滋有味。而这一变化,还得从五年前说起。

宁陕县梅子镇生凤村,山大沟深,地广人稀,道路不通,遇到极端天气,老人生病,只能用竹板抬下山去看病……。

王兴军:“年以前,我们首先是路不通,有点那个小土路,三轮车能过,摩托车过的时候,骑摩托车技术要好,然后过去还要过河,一个甩甩桥,过一个小河沟,(有时)水把河沟堵住死了,不得出去。然后是没水吃,这是最恼火的。”

安康市宁陕县梅子镇生凤村村民王兴军接受陕西台记者采访

受自然条件所限,村里人均可耕地不到1亩,大部分为30度以上的坡地。全村人,贫困人口达到人。为了维持生计,村里大多数壮劳力,都选择外出务工。

王兴军:“两个娃上学,一个上高中,一个上小学,我们屋里4个人,我们两个务一些零工,供两个小孩上学,在门上,比较就近一点的工地上,挣个块钱、块钱一天。”

村民梅可友:“村上当时比较穷,我在信用社欠了七八千块钱的贷款,欠账,家里一直在欠账,出去打了几年工,才把帐还了。”

安康市宁陕县梅子镇生凤村村民梅可友(右)接受陕西台记者采访

年到年,村里的路通了,山货进城方便了,王兴军回家搞起了种养殖业。

王兴军:“搞了天蔴、猪苓、土蜂养殖,把你的劳力除过,籽种除过,整个纯收入,一年它能卖到3万到4万。”

安康市宁陕县梅子镇生凤村村民王兴军养的土蜂

安康市宁陕县梅子镇生凤村村民王兴军家的老宅

产业发展起来,收入翻了番,年王兴军脱了贫。就在他寻思着如何扩大产业,让收入再上一个台阶时,年4月,省引汉济渭公司扶贫工作队的三名队员来到了生凤村。

省引汉济渭公司驻生凤村扶贫工作队队员李新杰:“刚来的时候,我们首先通过前期调研,前期调研完以后,生凤村基础设施比较薄弱,村民农产品的销路是个问题,天蔴这些农产品成熟以后,首先通过公司包干收购,以略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之后公司专门成立了一个子午商贸,只要是生凤村所有的农副产品,绿色有机,质量要有保障,都是通过这个子午商贸公司再次包装(销售)。”

省引汉济渭公司驻生凤村扶贫工作队队员李新杰接受陕西台记者采访

除了包干销售,为了让生凤村的农户们因地制宜、科学的发展农业产业,扶贫工作队每年还组织1到2次培训,带领农户们去相关农业产业发展好的地方学习。

王兴军:“直接是操作和理论两结合,回来,我就试着来搞,试着弄苗子来搞,学了天麻来搞天麻了,学了猪苓我搞猪苓了,我原来最开始在没学技术之前,我用土办法养蜂,但是我只养了4箱,最后学了以后,用先进技术去土蜂养殖。”

王兴军给记者算了笔帐,家里种了3亩多天麻,年收入8万多元;养殖土蜂30多箱,年收入1万多元;还有1亩多猪苓,三年后就能见效益。农闲时,王兴军还去村上新建的茶园里打零工,一年下来,又是上万元的收入。

王兴军:“变化大,我现在房子在县城,宁陕县城关镇搬迁的,享受国家政策的,自己掏了,连装修,几万块钱,条件好,平米的。”

年,生凤村村民通过集资和土地流转的方式建起了亩茶园,省引汉济渭公司扶贫工作队积极和西乡的茶厂对接,组织农户去现场学习,并为茶园免费提供茶苗,解决了茶园筹建初期的资金和技术困难,提供就业岗位30多个。

安康市宁陕县梅子镇生凤村村民梅可友:“组织劳力,经常在茶园巡查有没有虫害,领工资每月按元,产业建成了以后,作为我们宁陕全县来说,原来都没有茶厂、茶园,作为全县第一个建茶园的,我也感觉到很自豪,对以后茶园以后的未来,我还是很期待。”

今年60岁的梅可友,早些年在外务工,现在由于身体患病,在家务农勉强维持生计。村上建起茶园后,他成了产业工人,拿到了固定工资。

村民韩明清自家种天麻、猪苓、魔芋、粮食的收入超过10万元,但他还是闲不住,利用农闲时间,去茶园务工。

村民们在茶园里务工

安康市宁陕县梅子镇生凤村村民韩明清:“现在一年能收入10来万块钱,抽空时间,把我们手动自己活都忙完,在茶园一年也就挣个1万大一点,安排拔草就拔草,安排挖地就挖地,安排修林就修林,体力活。”

勤劳的生凤村老百姓,在守护国家南水北调水源和引汉济渭水源保护区青山绿水的同时,向山林要经济,发展绿色产业。板栗、香菇、木耳、天麻、猪苓等绿色产业正在形成规模,村民的腰包也慢慢鼓了起来。

省引汉济渭公司驻生凤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张航库:“通过这几年我们所有驻村工作队员的努力,全村已经脱贫了,已经没有贫困户了,“等靠要”的思想已经要不成了,积极的参与产业,务工,等工作队撤了以后,我想,今后,他们也会成长期的产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ulinga.com/zlyy/92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