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汉以前,茯苓以整体入药,东汉时期的《中藏经》始载茯苓皮入药,东晋时期始有茯苓、茯神之分,白、赤茯苓的记载始于南北朝时期的《本草经集注》,其功效明确于唐、宋,其归经阐明于金、元,并在明清时期得到发展。茯神木始载于唐代《药性论》1。

答案

1.A2.A

解析:

A.茯苓:不规则厚片或块,大小不一。表面白色、淡红色或淡棕色。体重,质坚实。切面颗粒性。无臭,味淡,嚼之粘牙。

B.茯神:中间或一侧有类圆形松根木。质硬,断面较粗糙。气微,味淡。

C.猪苓:为不规则的厚片,大小不一。周边灰黑色至黑色,凹凸不平,具不规则皱缩纹。切面淡棕色或黄白色,略呈颗粒状。体轻,质韧。气微,味淡、微涩。

D.粉葛:表面黄白色或淡棕色,未去外皮的呈灰棕色。横切面可见由纤维形成的浅棕色同心性环纹,纵切面可见由纤维形成的数条纵纹。体重,质硬,白色,富粉性。气微,味微甜。

甘、淡,平。归心、肺、脾、肾经。

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

《神农本草经》:味甘,平。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止口焦舌干,利小便。久服安魂魄养神。

《名医别录》:无毒。止消渴,好唾,大腹淋沥,膈中痰水,水肿淋结,开胸府,调藏气,伐肾邪,长阴,益气力,保神守中,其有根者,名茯神。

《药性论》:臣,忌米醋。能开胃,止呕逆,差安心神,主肺痿痰壅,治小儿惊痫,疗心腹胀满,妇人热淋。赤者破结气。

《日华子本草》:补五劳七伤,走胎,暖腰膝,开心益智,止健忘,忌醋及酸物。

《开宝本草》:味甘,平,无毒。止消渴,好唾,大腹淋沥,膈中痰水,水肿淋结,开胸腑,调脏气,伐肾邪,长阴,益气力,保神守中。其有抱根者,名茯神。茯神,味甘、平。主辟不详,疗风眩、风虚,五劳、七伤,口干,止惊悸,多恚怒,善忘,开心益智,安魂魄,养精神。

《本草衍义》:此物行水之功多,益心脾不可阙也。

《药类法象》:气平,味甘。能止渴,利小便,除湿益燥,和中益气。利腰脐间血为主。治小便不通,溺黄或赤而不利。如小便利或数,服之则大损人目。如汗多人服之,损元气,夭人寿。医云“赤泻白补”,上古无此说。

《药性赋》:味甘淡,性平,无毒。降也,阳中阴也。其用有六:利窍而除湿,益气而和中,小便多而能止,大便结而能通,心惊悸而能保,津液少而能生。白者入壬癸,赤者入丙丁。

《汤液本草》:气平,味淡。味甘而淡,阳也,无毒。白者入手太阴经、足太阳经、少阳经。赤者入足太阴经、手太阳经、少阴经。《象》云:止渴利小便,除湿益燥,和中益气,利腰脐间血为主。治小便不通,溺黄或赤而不利。如小便利或数服之,则大损人目。如汗多人服之,损真气,夭人寿。医云赤泻白补,上古无此说。《心》云:淡能利窍,甘以助阳,除湿之圣药也。味甘平,补阳,益脾逐水。湿淫所胜,小便不利。淡味渗,泄阳也。治水缓脾,生精导气。《珍》云:甘,纯阳。渗泄止渴。《本草》云: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止消渴,好唾,大腹淋沥,消膈中痰水,水肿淋结,开胸腑,调脏气,伐肾邪,长阴益气力,保神守中。洁古云:止消渴,利小便,除湿益燥,和中益气,利腰脐间血为主,治小便不通,溺黄,或赤而不利。如小便利,或数服之,则大损人目。如汗多,人服之,损元气,夭人寿。医言赤泻白补,上古无此说。《主治秘诀》云:性温味淡,气味俱薄,浮而升,阳也。其用有五:止泻一,利小便二,开腠理三,除虚热四,生津液五也。又云:茯苓淡,为在天之阳也。阳当上行,何谓利水而泄下。经云气之薄者乃阳中之阴,所以茯苓利水而泄下,亦不离乎阳之体,故入手太阳。其赤者,泻心、小肠、膀胱湿热,利窍行水。

白茯苓、茯神

与赤茯苓

茯苓菌核的白色部分为茯苓,又称白茯苓,其抱有松根者名茯神,皮内侧处淡红色部分称赤茯苓。

传统认为,茯神与茯苓作用相似,但长于宁心安神,善治心神不安;赤茯苓功偏渗利湿热,以治小便短赤,或淋沥不畅。

《本草经疏》言:白者入气分,赤者入血分,补心益脾,白优于赤;通利小肠专除湿热,赤亦胜白。茯神,抱木心而生,以此别于茯苓。

《药性论》又云:茯神君,味甘无毒。主惊痫,安神安志,补劳乏,主心下急痛坚满,人虚而小肠不利,加而用之。

《药性解》亦有云:白茯苓,味淡,味甘,性平,无毒,入肺、脾、小肠三经。主补脾气,利小便,止烦渴,定惊悸。赤者专主利水。抱根而生者名茯神,主补心安神,除惊悸,治健忘。

朱砂拌茯苓、茯神

古方及传统习惯为了加强茯苓或茯神的宁心安神功效,常将两者喷水湿润后拌上朱砂粉,称为朱茯苓或朱茯神。但研究证实,此法入煎时,煎液中含朱砂粉极少,特别是在煎煮不当时还会产生毒性,朱砂入煎时,一旦分解或化合,即为有毒物质,故在入经辨证确有应用朱砂的必要,则时以煎液送服朱砂为好,每次用量在0.1~0.5g为佳,不可过量或持续服用。

药膳:茯苓包子2

材料:茯苓50克,精白面克,猪肉克,生姜15克,胡椒粉5克,麻油10克,绍酒10克,食盐15克,酱油克,大葱25克,骨头汤克。

做法:将茯苓去净灰渣,剥去残皮,用水润透,蒸软切片,然后加热煮汁,每次加水约克,加热提取3次,每次约煮1小时,3次药汁合并,滤净,再浓缩至克待用。用药汁合面,揉和成团,堆置发酵。将猪肉绞碎,与调料混合做馅。再用碱水揉面团,压成20个面皮,包入馅料,做成生坯,放入蒸笼内用旺火蒸15分钟即成。供早点食用。

功效:安心养神,益智健脾,除湿化痰,利水消肿。治脾虚湿盛所致泄泻、水肿、惊悸失眠等症;对神经衰弱,贫血,结核病,咳嗽痰多,食少无力,皮肤粗糙等病均有补助治疗作用。

[1]张建逵,窦德强,王冰,康廷国.茯苓类药材的本草考证[J].时珍国医国药,,25(05):-.

[2]陈士瑜.茯苓药膳方汇粹(连载)[J].中国食用菌,,(06):37-38.

(注:饮片辨识图片及分析选自校饮片辨识课教材)

编辑丨秀一、白琦瑶

技术丨赵世林

赞赏

长按







































白癜风专项援助
北京治白癜风做好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ulinga.com/zlyy/8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