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

小暑

绿树浓荫,

时至小暑。

听众朋友们大家好,这里是北京师范大学广播台,欢迎收听今天的二十四节气系列特别节目之小暑。我是主播,思婷。

每年7月7日左右是小暑,它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一个节气,夏天的第五个节气,表示季夏时节的正式开始。

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是气候炎热而还没有到极点。小暑虽不是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但紧接着就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大暑,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

关于小暑时候的天气,左河水有云:

地煮天蒸望雨风,偶得雷暴半圆虹。

旱南涝北新天壤,总有荷塘色味同。

这时江淮流域梅雨即将结束,盛夏开始,气温升高,并进入伏旱期;而华北、东北地区进入多雨季节,热带气旋活动频繁。小暑后南方应注意抗旱,北方须注意防涝。

小暑时节,民间有许多有趣的习俗。

很多地方有小暑“食新”的习惯。小暑时节,农民会把新收获的稻谷碾成米,然后将新米煮成香喷喷的米饭,以供奉五谷大神和祖先,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新米尝新酒。据说“吃新”乃“吃辛”,是小暑节后第一个辛日。生活在城市的人们,会在小暑这一天买少量新米以及新上市的蔬菜、水果等,回到家把新米与老米同煮。俗话也有“小暑吃黍,大暑吃谷”之说。

我国地大物博,而夏季又正是万物生长的时候,因此应时可口的食品于此时最多。如《东京梦华录》中关于宋代开封风俗的记载:“是月时物,巷陌路口,桥门市并,皆卖大小水饭、炙肉、干脯、葛筐笋、芥辣瓜儿、义塘甜瓜、卫州白桃、南京金桃、水鹅梨、金杏、小瑶李子、红菱、沙角儿、药木瓜、水木瓜、冰雪、凉水荔枝膏……”应时美味繁富,不妨选择益处多、容易得的时令之物来祛暑消渴。

鲁南和苏北地区在小暑时节有“吃暑羊”的传统习俗。入暑之后,正值三夏刚过、秋收未到的夏闲时候,忙活半年的庄稼人便三五户一群、七八家一伙吃起暑羊来。而此时喝着山泉水长大的小山羊,吃了数月的青草,已是肉质肥嫩、香气扑鼻。这种习俗可追溯到尧舜时期,在当地民间有“彭城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之说法。徐州人对吃暑羊的爱好莫过于当地民谣:“六月六接姑娘,新麦饼羊肉汤。”

小暑时候,民间还有吃伏面的习俗。到了伏天人们精神委顿,食欲不佳,饺子却是传统食品中开胃解馋的佳品,所以人们用新磨的面粉包饺子,或者吃顿新白面做的面条,就有了“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的说法。在山东,有的地方吃生黄瓜和煮鸡蛋来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鸡蛋,不吃别的食物。

据考证,伏日吃面习俗出现在三国时期。《魏氏春秋》记载:“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这里的汤饼就是热汤面。《荆楚岁时记》中说:“六月伏日食汤饼,名为辟恶。”五月是恶月,六月与五月相近,故也应“辟恶”。伏天还可吃过水面、炒面。过水面,就是将面条煮熟用凉水过出,拌上蒜泥,浇上卤汁儿,不仅味道鲜美,而且可以“败心火”。炒面,就是用锅将面粉妙干炒熟,然后用开水冲后加糖拌着吃,具有“解烦渴,止泻,实大肠的作用”。

小暑还有市冰、弈棋、垂钓、簪茉莉、养蝈蝈儿、扑流萤、游胜景等习俗,每一种习俗都体现了当地的文化和风土人情,因而,代代相传的小暑节气习俗也一直延续至今。

小暑是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候,人易感心烦不安、疲倦乏力。夏季为心所主而顾护心阳。《灵枢·百病始生》云:“喜怒不节则伤脏。”其意为人体的情志活动与内脏紧密相连,有一定规律。因而夏季要保持平心静气,确保心脏机能的旺盛。“春夏养阳”。所以人们在工作劳动之时,要注意劳逸结合,保护人体的阳气。炎热的气候,由于出汗多,消耗大,再加之劳累,人们更不能忽略对身体的养护。

天气热的时候要喝粥,用荷叶、土茯苓、扁豆、薏米、猪苓、泽泻、木棉花等材料煲成的消暑汤或粥,或甜或咸,非常适合此节气食用,多吃水果也有益于防暑,但是不要食用过量,以免增加肠胃负担。

饮食以外,还应注意起居衣着要合理,夏季的特点是昼长夜短,为此人们的起居和作息时间应作出调整,可以适当地减缓生活节奏,平静地、有计划地进行工作,以利于减少焦虑的情绪。穿合适的衣服,可以起到隔热且防止紫外线照射伤及皮肤的作用,有益于身心健康。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

竹喧先觉雨,山暗已闻雷。户牖深青霭,阶庭长绿苔。

鹰鹯新习学,蟋蟀莫相催。

《小暑六月节》元稹

背景音乐:

韩乘光-宁夏(口哨/宁林)

広橋真紀子-风の歌

文字来源:

百度百科、中国天气网、二十四节气网

图片:网络

文字:播音部陈思婷

音频:播音部陈思婷

排版:新媒体运营部陈思婷

赞赏

长按







































宝宝白癜风能治好吗
小孩白癜风能治好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ulinga.com/zlyy/8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