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奎文史齐齐哈尔满族饮食习俗
现今生活在齐齐哈尔的满族,大多是清康熙年间陆续迁入的,由于满族先世长期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以狩猎为主,兽肉为这个民族的主要食物。迁入齐齐哈尔后,由于生产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其饮食习惯也逐渐改变。 主食 从清代至今,满族民间饮食以面为主食,喜食粘、甜、凉食品。主要粮食是小麦、玉米、高梁、糜子、荞麦、谷子等。具有满族风味特点的是稷子米饭、黄米粘饭、粘豆包、水团子、荞面食品。满族人称面制品为饽饽,有萨其玛、奶油光头、奶油炉条、奶油七星饼、蝴蝶酥、倒口酥、竹节酥、杏仁酥、桃酥、芙蓉糕、自来白月饼、自来红月饼、重阳粗细花糕、缸炉、玫瑰饼、枣泥饼、豆沙饼、山楂饼、芸豆糕、蜂糕、绿豆糕、豆面卷子(俗称“驴打滚”)、苏叶饼、牛舌饼、九罗饼、打糕、炸糕等,品种繁多,制作精美,风味独特,有“满点汉菜”之誉。 满族人家日常喜吃小米饭、黄米饭、粘高梁米饭、高梁米水饭、小豆甜粥、豌豆粥、杏仁粥等。夏天喜欢吃酸汤子(又名酸姜子、酸渣子),是将玉米浸泡发酵,然后磨成水面,去渣,使液汁沉淀。然后用手挤在锅中,成条状。煮熟后放凉水中浸泡,微酸爽口,是受欢迎的消暑食品。 满族地方特点的主食是稷子米饭。有两种吃法:熟稷子米饭,是将带皮的稷子放在锅里烀熟、炕干、磨米,做干饭、稀粥,也可以炒熟,成为炒米;生稷子米,将稷子直接磨成米,加上红豆做成饭,称为稷子米红豆饭,再泡上鲫鱼汤,其味清香可口,故有“稷子米饭鲫瓜子汤”的美说。 黄米拉拉拌猪油、粘豆包、粘火勺是满族人在农忙季节或从事重体力劳动时最佳的食品。荞面食品更受满族人喜欢,爱吃哈拉巴铪铬、荞面饺子、荞面饼、荞面条及刀切面。 满族民间菜肴以肉食为主,主要是猪、羊肉。火锅是满席中的主菜,其原料有羊肉、猪肉,一些山禽肉、野兽肉也可以入火锅,配以酸菜、粉丝、虾仁,可涮,可炖,鲜嫩可口,味道醇厚。 副食 白肉血肠是满族喜食的一种菜肴。所谓“白肉”即猪身上的五花三层的白片肉,“血肠”即用猪的鲜血灌入洗净的大肠内,实质上是肉和血的混合菜肴。制作方法是将已煮熟的五花肉切成薄片,与已切成段的血肠下到酸菜汤中(指煮肉老汤)。食用时醮酱油、蒜末吃。 炒麻豆腐,煮白肉片、鸡蛋黄花木耳全卤、干炸肉末酱、一窝丝面条、豆汁、炒肉丝木樨(俗称木樨肉)、蒸甜窝头、拌穷三样(芝麻酱、腌韭菜花、辣蓁椒糊)、“得胜包”(用大白菜叶,内抹有蒜酱、将炒鸡蛋加菠菜韭菜粉条及炒麻豆腐,外加熟食肠肚肉亦可,拌白米饭后,放在大白菜叶上,双手一托,往嘴里吃,叫吃“得胜包”)。(注:这个吃法原是行军时得胜后,在菜地里省去用碗,以大白菜帮包而食之,所以叫“得胜包”,传至民间,旗人中多喜食之)。俗语说:吃“得胜包”,“包”不离嘴,嘴不离“包”,这样才算会吃“包”。 过去城乡每日两餐,只有农忙时节吃三餐。一般人家除年节外都是一饭一菜。饭是蒸的,菜是清汤寡水的菜汤。人口多的几代同堂的人家,老爷子、老奶奶和当家的,饭吃大锅嘴的,菜吃锅的。讲究些的每顿通常饭桌上摆四个咸菜碟,而贫困人家常常是大葱蘸大酱,啃饽饽。通常每月的初一、十五才改善一次膳食,可以进点油荤,吃顿细粮。一般过年才杀年猪,正如歌谣所唱:“小孩,小孩你别哭,过了腊八就杀猪”。 一年有许多节日,每一个节日有不同的饮食常规(按阴历计月日): 正月初一到初五吃饺子:十五,吃元宵;二十五,煮黍饭;二月二,啃猪头、吃春饼;端午节,食糯米糕、喝雄黄酒;七夕,采山岗果;中秋节,吃瓜果、月饼;九月九,菊花糕;十二月八日,吃腊八粥;二十三日前后,杀年猪、包冻饺;蒸饽饽等;除夕,团圆饭,富裕人家除肉外还有鱼,故意吃一半,留一半,表示“年年有鱼”。 过年简单的也要四碟、四碗,大户人家是六碟六碗(六顶六),或八碟八碗(八顶八),十二碟十二碗(十二顶十二),以山珍为主,汤味为辅。山珍包括鹿、狍、野鸡、野猪等肉类,以及榛蘑、黄花菜、发菜、哈什蚂油等;海味有海参、大海米、银鱼、蟹肉、砺黄、冰蟹、海带等,当然猪、牛、羊、鸡、鱼、酸菜、汤粉等是不会少的,管吃管添。 此外,满族喜欢饮酒,来宾朋好友,逢年过节都要拿出陈年美酒畅饮,以示友情和庆贺。饮用酒有烧酒、黄酒、清酒、醴酒、松苓酒等。 在满族农村,不分男女老少都喜吸烟,“十七八的姑娘叼烟袋”是对昔日满族村民吸烟风的写照。 (来源:《齐齐哈尔民俗》/编著:孙文政石冬明崔杰) 责任编辑:刘新伟梁艳编辑:郑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ulinga.com/zlyy/7400.html
- 上一篇文章: JT叔叔薯蓣丸是补药之王
- 下一篇文章: ldquo食rdquo话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