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多数医家从脾肾论治痛风,虽取得较好疗效,但在快速缓解急性期痛风肿胀疼痛等症状及减少痛风反复发作方面仍存在不足。清代陈歧在其《医学传灯》中提出:痛风者,遍身疼痛,昼减夜甚,痛彻筋骨……皆由肝经血少火盛,热极生风,非是外来风邪。

由此可见,除了脾肾之外,肝的脏腑功能失常也与痛风发病关系密切。痛风急性发作期,临床常表现为口苦、口干、心烦或发热,舌红苔黄腻,脉弦或弦数等肝胆湿热证之象。有研究显示,肝胆湿热证患者机体炎症反应,缺血较重,氧自由基释放增加。当组织在缺血缺氧状态下时,黄嘌呤氧化酶的活性将增加,会使体内尿酸水平增高,引发痛风。

痛风易感因素和肝的关系

饮酒是痛风急性发作的的重要诱因。中医认为酒归肝、肺经,为大热有毒之品,《诸病源候论》中提出:酒者,水谷之精气也,其气剽傅而有大毒,入胃则酒胀气逆,内熏于肝胆,故气肝浮胆横。由此可见,长期饮酒必致酒毒、湿热之邪蕴结肝胆,郁积之甚则痹阻肝经,发为痛风。

劳累是痛风急性发作的另一重要诱因。肝与劳累有密切关系,劳累会导致肝功能失常。明代吴昆认为:动作劳甚,谓之罢极,肝主筋,筋主运动,故为罢极之本。劳累一方面耗伤气血,导致肝血亏虚,化生和涵养肝气不足,使之疏泄功能失常,滋生痰湿浊瘀。另一方面劳累导致脾气虚弱,脾主生血,脾气亏虚,生血不足,加重肝血的亏虚。劳累导致气血亏虚,进而影响肝的疏泄功能,易使痰湿浊瘀痹阻经脉,发为痛风。

痛风临床特点与肝的关系

临床数据显示,接近80%的痛风患者以第一跖趾关节为首发部位,其次为踝关节。第一跖趾关节恰为肝经循行起始之处,肝经为多血少气之经,经气相对不足,血行较为迟缓,无力推动血行,加之痰湿浊毒其性重浊粘滞,极易在此痹阻经脉,发为痛风。

另外,痛风大多在半夜发作,而足厥阴肝经流注时辰为凌晨1时至3时,足少阳胆经为11时至1时,夜半血行迟涩,加之经气推动无力,血中的痰湿热毒易在此时痹阻经脉。也就是说,痛风的发作部位和发作时间都印证了痛风与肝关系密切。

痛风用药规律与肝的关系

通过对中医经方的汇总,治疗痛风的高频药物排名靠前的为牛膝、土茯苓、甘草、萆薢、黄柏、苍术、车前子、薏苡仁、黄柏等。其中归肝经的有牛膝、土茯苓、萆薢、苍术、车前子。土茯苓为清热解毒药,苍术、萆薢、车前子为利湿药,牛膝为活血化瘀补肝肾之药,高频药物的功效以清热和利水渗湿为主,这说明痛风的主要证型以湿热为主。从药物的性味归经研究可以看出常用药物紧扣其病位在肝,以肝脾肾功能失调为本,湿热蕴结乃其病机关键。

接下来,我们为大家介绍一则中医从肝论治痛风的医案。组方:秦皮15g、虎杖30g、郁金20g、土茯苓30g、薏苡仁30g、猪苓30g、山慈菇15g、大黄6g,等等。水煎服,每日1剂,共6剂。

按:上方秦皮、土茯苓清肝经热毒,祛湿除毒消肿,通利关节,相得益彰;大黄、猪苓、虎杖辅助秦皮、土茯苓使浊毒随二便泄下,清泄骨节中浊毒,同时又祛除络中浊瘀而止痛;薏苡仁、山慈菇、郁金加强清除肝郁浊毒,同时健脾益肾,行气活血止痹痛,祛邪并坚固正气;郁金入足厥阴肝经,引诸药直达病所,诸浊毒循其安所之处而归原;诸药合用,清肝健脾补肾、泄浊祛毒。薏苡仁补脾益肾固本,即可扶正补虚,又能祛风除湿止痹痛。诸药合用,攻补兼施,有补有泻,祛邪而不伤正,标本兼治,共奏清泄肝经浊毒、补益脾肾、通利关节、止痹痛之效。

更多痛风防治知识科普和中医痛风问题咨询,可







































白癜风的治疗医院
北京市中医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ulinga.com/zlyy/3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