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物药自古有之,历史悠久
菌物药自古有之,历史悠久 人类对菌物的认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瑞典生物学家林奈(-)于年,提出两界分类系统,即把生物分为植物界和动物界两类,其中菌物属于植物界藻菌植物门。该分类系统一直沿用至20世纪50年代,期间曾有三界系统的提出,均把菌物放在原生生物界内。 年魏泰克(R·H·Whittaker)提出了另立1个真菌界的四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和动物界)分类系统。而后,随着电子显微镜的应用和细胞生物学的发展,年,Whittaker(-)根据真菌与植物在营养方式和结构上的差异,提出生物五界分类系统,即把生物界分成了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菌物界、植物界和动物界五界,正式将菌物独立成界。《菌物词典》第6版()采用Whittaker的五界系统,并将菌物界分为真菌门和黏菌门,其中真菌门分为5个亚门,即鞭毛菌亚门、接合菌亚门、子囊菌亚门、担子菌亚门和半知菌亚门。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该系统为世界各国菌物学家广泛接受并采用,也是我国至今使用最广的生物分类系统。Whittaker的生物五界系统,贯穿了生物进化的观点。这一分类系统为菌物独立成界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 菌物药有文字记载以来常归入“本草”一类,后逐渐演变为“芝草”,广泛传承相当长的历史阶段。而今可以肯定古时被称为“芝”的食药用物品中,部分就属于大型真菌。成书于公元前年时的《尔雅》中出现了“菌芝”、“中馗”等菌类名称。东汉末的《神农本草经》中有了“青芝、赤芝、黄芝、白芝、黑芝、紫芝”等“六芝”记载。出现茯苓、猪苓、雷丸、桑耳、五木耳等菌类中药名称。南北朝的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以及《名医别录》中记载了“马勃、蝉花”等菌类中药。葛洪的《抱朴子》著录了“五芝”,即“石芝、木芝、草芝、肉芝、菌芝”,其中将“菌芝”单独列出,同时还记载了数百种菌芝名称。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年)中记述了约种的菌类中药,如香蕈、马勃、茯苓、雷丸、鸡枞、木耳、槐耳、松蕈、杉菌、天花蕈、菰蕈、土菌、雪蚕、羊肚菜及“六芝”等32种,并从形、色、味、性能等方面明确了“六芝”属于灵芝等大型真菌药物。 古籍中如唐代《菌性论》、梁代《名医别录》及元代《饮膳正要》等还记载了用小型真菌或丝状真菌加工的酱、曲、酒等记载。地方性药物专著《滇南本草》(年)中记载了云南所产羊脂菌、帚菌、皂荚菌、七星菌、乌灵参等近30种其他“本草”未记载的云南出产菌类中药。 常见于古籍记载及应用菌类中药如像灵芝(赤芝)、紫芝(紫灵芝)、皂荚菌(树舌灵芝)、马勃(大秃马勃、紫色马勃、头状马勃)、虫草(蝉化、蛹虫草)、雪蚕、雷丸、木耳、银耳、槐耳(槐栓菌)、茯苓、猪苓、鸡枞菌、香蕈(香菇)、乌灵参(黑柄炭角菌)、羊肚菜(羊肚菌)、桑黄(缝裂木层孔菌、火木层孔菌、哈尔蒂木层孔菌、橡胶木层孔菌等)、天花蕈等,其中有的名称及药用沿续至今。 来源:探秘千菌方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ulinga.com/zlyy/2202.html
- 上一篇文章: 猪苓生产成本大幅下降,行情会降到60元
- 下一篇文章: 孙桂芝对肿瘤病因的认识附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