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品(上品、中品、下品)——语出《素问·至真要大论》和《神农本草经》。是古代的一种药物分类法。当时认为没有毒性,可以多服久服不会损害人体的,列为上品;没有毒或有毒而只须斟酌施用,可以治病补虚的,列为中品;多毒而不能长期服用,能除寒热邪气,破积聚的列为下品。这在当时有一定的可取之处,但上品药中也有一些有剧毒的药物在内,所以这种分类法是此较原始的。散——分为内服和外用两种。内服散剂是把药物研成粗末或细末。粗末可加水煮服,细末用白汤、茶、米汤或酒调服。外用散剂须把药物研成极细末,或撤布(掺)于局部,或用酒、醋、蜜等调敷于患处,多用于外科或五官科。涩剂——涩可去脱,如牡蛎、龙骨之类。涩有收敛的意思,脱是滑脱不巩固,当用收敛药物治疗。例如病后自汗,是卫气不固,用“牡蛎散”(麻黄根、黄耆、牡蛎)。肾虚而遗精,或睡中精出而不自知,用“金锁固精丸”(沙苑蒺藜、芡实、莲须、龙骨、牡蛎)。烧存性——把植物药制成炭剂,要烧到外部枯黑,里面焦黄为度,使药物一部分炭化,另一部分仍能尝出原有的气味,这就是存性。作为止血药的炭剂,常用此法炮制(烧存性是直接用火烧;炒存性是用间接的火处理,目的是一样的。)升剂——升可去降,如升麻、柴胡之类。升是有升提作用的药物,降是气虚下陷的病证,当用升提药治疗。例如因气虚而患脱肛或子宫下垂,可用“补中益气汤”(黄耆、甘草、党参、当归、橘皮、白朮、升麻、柴胡)。升降浮沉——是指药物作用的趋向而言。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是发散上行,沉是泻利下行。升浮药上行而向外,有升阳、发表、散寒等作用;沉降药下行而向内,有潜阳、降逆、收敛、清热、渗湿、泻下等作用。凡气属于温热、味用于辛甘的阳性药物,大多有升浮作用,如麻黄、桂枝、黄耆之类;如果气属于寒凉,味属于苦酸的阴性药物,大多有沉降作用,如大黄、芒硝、黄柏之类。花叶及质轻的药物大多升浮,如辛夷、荷叶、升麻等(但旋覆花不升,也有例外的);子、实及质重的药物大多能沉降、如苏子、枳实、寒水石等(但蔓荆子不沉是其例外)。炮炙方面,如酒炒能升,盐炒能降,姜炒能散,醋炒能收敛。湿剂——湿可去枯。如麦门冬、地黄之类。湿是滋润,枯是津血枯燥。例如秋季气候炎热干燥,肺受燥热,咳嗽无痰而胁痛,口舌干燥,舌红无苔,可用“清燥救肺汤”(麦冬、甘草、桑叶、石膏、黑芝麻、党参、杏仁、阿胶、枇杷叶,血虚的加地黄)。十八反——中药配伍禁忌的一类。两种药物同用,发生剧烈的副作用,叫做相反。相传有十八种药物相反,即:甘草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芨;藜芦反人参、丹参、沙参、苦参、玄参、细辛、芍药(藜芦所反的参,原来只有人参、丹参、沙参、苦参四种,李时珍《本草纲目》又加入玄参,所以实际有十九种药物)。十八反是否完全符合客观实际,还须进一步研究确定。十二剂——有两种说法:即十剂加寒剂、热剂(系宋·寇宗奭《本草衍义》提出)。即十剂加升剂、降剂(系明·缪仲淳《本草经疏》提出)。十剂——从方剂的功用分类,有十剂的名称。即:宣剂、通剂、补剂、泄剂、轻剂、重剂、滑剂、涩剂、燥剂、湿剂(十剂之说,近人从《千金要方》考证,认为系唐.陈藏器《本草拾遗》提出)。十九畏——中药配伍禁忌的一类。加两种药物同用,一种药物受到另一种药物的抑制,减低其毒性或功效,甚至完全丧失功效,叫做相畏。相传有十九种药物相畏,即:硫黄畏朴硝;水银畏毗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牙硝畏三棱;川乌、草乌畏犀角;人参畏五灵脂;肉桂畏赤石脂。十九畏是否完全确实,还须进一步研究确定。时方——指张仲景以后的医家所制订的方剂。它在经方的基础上有很大的发展。据清.陈修园《时方歌括·小引》说:「唐宋以后始有通行之时方。」按唐·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及王焘的《外台秘要》所记载的方剂,主要包括晋以后的方剂。食远服——即离开正常进食时间较远时服药。治疗脾胃病的药可以食远服,泻下药也可以食远服。食治(食疗)——应用食物对于疾病进行治疗或调理,称为食治。食物有不同的性味,对于各个脏器的疾病有治疗作用。唐·孙思邈《千金要方》有食治门,搜集《内经》至唐以前的食物治疗学说,并叙述多种食物的性味和治疗作用,是着名的食治专着之一。水飞(飞)——有的药物用水飞,即先碾成末,再放在乳钵内加水同研极细,又加入多量的水抗拌,将含有药粉的水倾出,分出药粉,使之干燥,至成极细粉为度。如滑石、矿石、朱砂、炉甘石等,多经过水飞。四气(四性)——就是寒、热、温、凉四种药性。药性的寒凉和温热是与病证性质的热性病证、寒性病证相对而说的。能够治疗热性病症的药物,属于寒性或凉性。如黄连是寒药,治热病泻痢;茵陈蒿微寒,即是凉药,治黄疸身热。能治寒性病证的药物属于热性或温性。如附子是热药,能治因大汗而阳气衰竭、四肢寒冷等;草果是温药,即是微热,能治胸腹冷痛和发冷较重的疟疾。寒药和凉药,热药和温药,只是程度上的差别。此外还有平性药,性质此较平和,但实际上也有偏寒偏热的不同,如白茯苓甘平而偏温,猪苓甘平而偏凉。所以仍称为四气,而不称为五气。送服(送下)——服丸剂须用汤水送服。一般丸剂用温开水送服;宜温及监制寒药的用生姜汤;清热的丸剂或用薄荷汤;清头目的用清茶;滋补药或调剂峻药以及补肾的均用淡盐汤;袪瘀活血药用酒送服,以助药力,医书中在丸剂后说明服法的“下”字即是送服。酸苦涌泄为阴——语出《素问·至真要大论》。涌是吐;泄是泻。酸苦二味的药能催吐能导泻的,其性质属于阴。例如胆矾味酸,瓜蒂味苦,能催吐;大黄味苦能泻下。酸咸无升、甘辛无降——语出《本草纲目·序列》。酸、咸味的药性是向里向下,没有“升”的趋向;甘、辛味的药性是向外向表发散,没有“降”的趋向。但这不是绝对的,例如苏子辛温、沉香辛微温,从性味说都应升,不过由于质重,所以是降的。汤液——指清酒,语出《素问·汤液醪醴论》。汤液,现在称为“汤剂”。把药物加水煎成汤,去渣,取汁内服。汤的吸收较快,作用易于发挥,常用于新病急病。班固的《汉书·艺文志》有《汤液经法》三十二卷,系临床著作。通剂——通可去滞,如通草,防己之类。通是通利,滞是留滞之证。如产后气血壅盛,乳汁不下,宜通草、漏芦等药以通窍下乳。又加湿痹由于湿邪留滞,四肢缓弱,皮肤不仁,天阴雨时身体沉重酸痛,宜防已、威灵仙等药去留滞的湿邪。丸——是把药物研成细末,用蜜或水或糊或药汁等拌和,制成圆球形的大小不等的药丸。它服用便利,吸收较缓慢,药力较持久。凡药物不耐高热,虽溶于水、容易挥发,毒性较剧烈的,多适合做丸。丸剂常用于慢性病,尤其是攻磨症积。但也有可用于急证的丸剂,平时制成保存,随时用水化开服用或水送服。煨——用湿纸或面糊包裹药物,放热灰中煨,待湿纸或面糊焦黑为止,剥去纸或面糊,能吸去油质,如肉豆蔻即用此法,以免引起呕吐。或把生姜放火灰内煨,称为煨姜,减轻其发散性,而能温中。未发病前服——如疟疾,应在症状未发作前的适当时间服药。温服——即药汤不冷不热时服下。一般的补托、温养等药都可温服。现在多种性质的药汤都用温服法。

▼-还可以看-▼

:《中医基础理论》全套课程

:《中医诊断学》全套课程

:《中医儿科学》全套课程

:《本草传奇故事》全集!(图文并茂,收藏版)

纪录片推荐:基础解剖学(教学视频)

▼更多精彩推荐,请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怎么样
北京哪家医院看白癜风专业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ulinga.com/zlyy/18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