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微信群讲课太阳病中篇6374
书院的各位老师,各位同道,大家晚上好! 本来今天我讲课,应该找其他人来主持一下,后来想一想还是自己给自己主持算了,别说主持了,人家徐大椿自己还给自己写墓碑呢,我们自己给自己主持一下就不算啥。徐大椿的墓碑大家应该知道吧,他自己写的,原文的对联怎么说的呢,我想一下,叫做:满山芳草仙人药,一径清风处士坟。自己给自己写墓碑这个比较少的,自己为自己主持还是很正常的。 现在时间差不多到了,我们开始正文吧,讲太阳病中篇的63--74这几条。 63条:“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这里的发汗啊,应该指的是辛温发汗,像麻黄汤、大青龙汤之类的,不包括桂枝汤、小柴胡汤之类的发汗。发汗以后,这里有个问题,说“不可更行桂枝汤”。发汗以后,“无大热”,他虽然说无大热,但我觉得热还是有的,只是应该不太高,仍然是在持续地发热,只是兼有喘而汗出的症状。 关于“无大热”,各位注家有争议,有的人认为是指内热而表没有热,我是这么理解的,是内热逼迫津液外出,或者讲肺热,因为喘嘛,这是肺里有痰热。 清代的柯韵伯是经方大家,但这个人比较自负,经常乱改经文,或者直接否定条文,比如麻黄升麻汤就直接否定不是张仲景的,桂枝二越婢一汤他直接否定不能用,主张用柴胡桂枝汤合方。关于这一条,柯韵伯的观点是把“无大热”的“无”字删掉了,他认为是“汗出而喘,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他把“无”字删除了,其实这个做法是不当的,我们首先说这个“无大热”并不是单单出现在这一处,《金匮要略》的越婢汤条文也是有“无大热”这个说法的,所以直接删掉还是太莽撞了,可以有不同的解释。我个人理解“无大热”为体温不高,但是他有内热,或者说肺热。 我的朋友方志山老师对《伤寒论》很有研究,他对“无大热”的解释结合了西医的观点,认为石膏在这里有两个作用,它可以退高热,也可以保津养阴。方老师的解释结合了西医的观点,认为高浓度的石膏喝进去以后会使人体处于一个高渗的状态,所谓高渗状态,就是往里面吸水,所以可以有保津的作用,认为这里面的无大热其实不是热,是一种津亏的状态。讲津亏的话,是和整个《伤寒论》的中篇是相符的,大家知道太阳病中篇都是汗吐下以后伤津、亡阴的一个状态,所以他这么解释也是有道理的。 再结合石膏在《本经》的主治论述也支持这个观点。《本经》上对石膏是这么说的:味辛,微寒,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舌焦,不能息,腹中坚痛,除邪鬼,产乳,金创。这里我想引用两点:首先是“中风寒热”,这个“寒热”的主证在热,不在寒,我们通常用白虎汤退高热,是这种用法,这是中风寒热;“口干,舌焦”显然就是津液不足了,所以他也主治口干舌焦,津液不足,所以说是两个作用,既可以退热,又可以生津,这样理解的话,方老师的观点从《伤寒论》、《本经》来讲都是比较精到的。 这个麻杏石甘汤我们不但要知道它的药物组成,也要知道它的用量。我们知道麻黄汤里的麻黄是三两,大青龙和越婢汤里面的麻黄用的六两,在麻杏石甘汤里面麻黄是四两,他是这种比例。我们先不管一两是多少,他在每个方子中用多少量这个要清楚,这个基本功应该是要有的。杏仁的量也是一样,麻杏石甘汤的杏仁是五十枚,麻黄汤的杏仁七十枚,大青龙汤的杏仁四十枚。麻杏石甘汤跟麻黄汤相比,杏仁的量比麻黄汤里的少,而麻黄反而多,所以从这个角度讲,麻黄汤发散的作用并不是特别强。大家仔细推敲一下每个方子不同的用量,就能明白它的作用。 在麻杏石甘汤里石膏是半斤,大家知道石膏在伤寒里有不同的用法,有的时候是用半斤一斤,像这里是用半斤,白虎汤中用的就是一斤;有时候是说如鸡子大,最大的一个方像木防己汤中石膏是如鸡子大十二枚。麻杏石甘汤这里的石膏半斤就是八两,跟小柴胡汤中柴胡的量是一样的。石膏比较重,作为原方来用的石膏半斤用量应该是50—g,这个量不能太小。 提到麻杏石甘汤、麻黄汤,还有一个在《金匮要略》上治疗湿温日?潮热有湿的麻杏苡甘汤,它这几个方子就是石膏、桂枝、薏苡仁的区别,其三味都是相同的,它们分别主治不同的病,这个大家都要细心鉴别。所以我们搞伤寒啊,有个最普遍的方法就是类方和类证,把类似的方子放在一起,把相同的症状放在一起研究,麻杏石甘汤的大热不大热,这不是关键,主证是汗出而喘。是不是发汗后也不关键,没有发汗,原发性形成的汗出而喘,形成了热喘也照样可以用,我们临床上的一些支气管哮喘、麻疹预后并发肺炎用得还是比较多的。 64条: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汗,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发汗过多”是个前提,是个诱因,症状呢是“叉手自冒心”,就是两个手抱着按到心下窝的位置。“叉手自冒心”的“心”并不是我们解剖的心的位置,应该没有那么往上,是在心下窝的位置,后面也说到“心下悸,欲得按”,说明张仲景用词还是有解剖概念,还是很清晰的。关于这个“悸”呢,“心中悸”有小建中汤、炙甘草汤,还有“脐下悸”下面我会讲到,用茯苓桂枝甘草汤等等,所以他的部位还是有解剖概念的。 他的这个方剂比较精简,就两味药。其实现在医保政策有个奇怪的现象,说开药啊开五味药以下不能走医保,这说明制定政策的人不懂中医有单方、小方、正方。但是现在很多医生开五味药以下的很少,所以这个政策也是根据当下的用药习惯制定的。 这个桂枝甘草汤我过去没有太注重它的比例,只知道就是这两味药。后面有个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就是加了龙骨、牡蛎这两味药,但是桂枝甘草的比例是不同的。在桂枝甘草汤里面是桂枝四两、甘草二两,是2:1的比例,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中是桂枝一两、甘草二两,它是反过来了,是1:2的比例。所以我们读经方要读得这么细,临床上才好用。临床上不一定完全死板的按照这个比例来用,但是起码你要知道原方的比例是啥,你有辩证的理由是可以变的,但不是我们想当然的桂枝甘草汤随便开,随便配比。 关于这个桂枝甘草汤我们从病机讲是心阳虚,心阳虚在后面还有一条,“未持脉时,病人手叉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 也可以首选桂枝甘草汤治疗。这个耳聋不全是少阳证,不是一见到耳聋就是少阳证小柴胡汤证。 65条: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大家看见了,这里说的是“脐下悸”。前面是“心下悸”,心下是胃的位置,在脐上剑突下;“脐下悸”它的位置在小腹。这条条文症状比较简练,除了脐下悸还有明显的上冲之势,所以说“欲作奔豚”,只是没有奔豚发作冲到胸咽欲死那么严重而已。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这个方子重用茯苓,用茯苓半斤,应该是兼有小便不利;桂枝甘草的比例跟桂枝甘草汤一样,桂四甘二;大枣十五枚。 大枣的用量在《伤寒论》里面也有很大的差异,大家知道在小柴胡汤、桂枝汤里大枣是十二枚,十枣汤里面大枣是十枚。这个十与十二的区别很简单,一个是天干,一个是地支。大枣在《本经》里面有一个主治是“通十二经”,所以用十二枚就是“通十二经”的意思;那十枣汤里用十就是天干的意思,一个地支一个天干,一个阴一个阳。这是我个人的想法,仅供参考。 还有其他的用法,像当归四逆汤中大枣都是二十五枚,这个数字是怎么来的呢?它是一、三、五、七、九阳数之和。到炙甘草汤里大枣是三十枚,这个是二、四、六、八、十阴数之和。当然这些东西仅作参考,作为初学者的话我们知道在不同方剂里面大枣用多少枚就可以了。 这个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里还有个甘澜水。按注家的说法,甘澜水就是用勺子不停地搅、不停地扬,把它变成熟水。甘澜水的意义,注家解释的也很多,我一个比较简单的解释就是生和熟的问题。刚打来的水不动它叫生水,反复扬之后这叫熟水。 这个有什么区别呢?我看过一个资料,大家知道过去记时是漏下百刻,弄一个仪器往下滴水,滴一百刻水正好是一天。但这个水用了几遍之后不换生水的话它越滴越快,就不准了。所以要定时更换水,就是新旧的问题。从这个角度讲,这个水就是生熟的问题。这个地方用桂枝茯苓又是镇水的,所以用熟水可以让它速行,利水利得比较快。从这个角度来考虑,生则缓,熟则速,水往下流,生水流得慢,熟水流得快。 66条: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厚朴半夏甘草人参汤这个方子,厚朴是半斤,人参是一两,8:1的比例,大家一定要知道这个方子的比例,郝万山好像也讲过用这个方子比例不对的话效果不好。方里生姜半斤,生姜量也是比较大的,半夏半升是个常规量,人参一两,这里用的比较少。 马新童老师也比较擅用这个方子,他用这个方子治过一个久治不愈的腹胀,效果不错。从这里看,腹胀满重用厚朴,说明厚朴是除满的一个要药。所以到后面的栀子厚朴汤里,心烦腹满,也是栀子厚朴相配。 它为啥除满呢?厚朴是树皮,树皮有流通之性或者从内走外之性。再一个,厚朴这个树皮特别厚,而且不分层,有这么个特点,它是横开的,而且它颜色是红色的,味是苦温的,有心色心味,所以它是畅心令的。大家知道,内经讲:心布于表,心气是从里往外走的。 后边承气汤里也有厚朴,因为承气汤是往下泄的,我们不要认为承气汤里所有药都是往下走的,起码这个厚朴是横开,横着往外走的。大黄、芒硝是往下走的,枳实是介于内外之中的。 6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简称苓桂术甘汤。这里的病史是经过吐下,我们现在用吐下的方法比较少。它的主证:“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脉紧也主水饮,古人讲“脉得诸沉主水”,当然也可以主寒。 这个“身为振振摇”和真武汤的“欲僻地”有相同的意思,只是程度略轻一点,所以有的注家认为“身为振振摇”这些症状不是苓桂术甘汤能治的,应该用真武汤。徐大椿也对比了苓桂术甘汤和真武汤,他认为有轻重之别,苓桂术甘汤病证轻,真武汤阳虚水泛更严重。 我是把它们的药物做了个区别,相同的是茯苓白术,先不管了,不同的是苓桂术甘汤里是桂枝甘草,真武汤里有附子芍药生姜。桂枝甘草护心阳为主,所以他病在上焦;熟附子是温肾阳的,偏下焦,而芍药也是除腹满。所以从部位来讲,一个偏上一个偏下。 说到苓桂术甘汤,日本汉方医家他们有个经验方,连珠饮,就是苓桂术甘汤合四物汤,这个方子我临床用的比较多,尤其遇到老年的,既有痰饮眩晕,又兼有血虚情况的时候,这方子比较平稳。陈宝田教授喜欢合方,他有个镇眩汤,就是在连珠饮的基础上加了龙骨牡蛎。 这个苓桂术甘汤是张仲景讲的“病痰饮者,以温药和之”的代表。在《金匮要略》上有个条文是“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它跟金匮肾气丸也有相似的作用,用连珠饮的话跟肾气丸就更相似了。 68条: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这一条的“反恶寒”,我觉得“反”字不太恰当,这个发汗后病不解,用了发汗应该是外感太阳病,病不解,恶寒是正常的,怎么是反恶寒?所以这个反字不太恰当。 再一个这一条症状不明,没有主证。只因为“发汗,病不解”就直接上芍药甘草附子汤,这临床都不能这样用吧?起码从前面芍药甘草汤的证推测,它应该有脚挛急,或腹部挛急,再兼有明显的恶寒或疼痛,这时候芍药甘草汤附子汤才能用。 所以后边王叔和有个注说“疑非仲景方”,他怀疑这个方不是张仲景的,有一定道理。 69条:发汗,若下之,病乃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茯苓四逆汤这个方子跟真武汤、附子汤要鉴别一下,药物很相近。这里是治疗发汗吐下后,病不解,出现明显的烦躁。大家知道,在太阳病出现烦躁是非常危重的表现。吉益南涯主张用茯苓四逆汤治疗大青龙汤发汗以后的筋惕肉瞤。 我的师叔赵俊欣有个经验,治疗重度的焦虑抑郁,用茯苓四逆汤合上二陈汤。总体来说,他是从阳虚角度来论治的。这个经验和大家分享,茯苓四逆汤和二陈汤治疗重度的焦虑、抑郁、失眠、烦躁和眩晕。 70条: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这个调胃承气汤条文是今天的重点,因为我们过去只重视大承气、小承气,认为调胃承气汤力量最小,不重视它。其实,《伤寒论》里调胃承气汤的条文也不少,除了这条,还有腹胀满者也用调胃承气,还有一个典型条文,在阳明篇,“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用的是“主之”。 说到“蒸蒸发热”,我的书《经方杂谈》里讲过一个“蒸蒸发热”的医案,我当时没有认出来,事后才发现。“蒸蒸发热”是什么状态呢?就像开了锅的蒸汽一样,你一掀患者的被子,像掀锅盖,蒸汽冲得就上来了。当然这个是外面温度比较低,如果像我们现在室温在30度,蒸汽就不明显,在北方,冬天这个是很明显的。严格的说,“蒸蒸发热”我30年就见了一例,它从西医的诊断就是西医的肠伤寒,属于传染病,所以我就想,如果当时认出来,用调胃承气汤就能截断这个病,以后就不会出现肠出血等严重的并发症。 大家知道,曹颖甫的《经方实验录》里有一个治疗他夫人的医案,先用麻黄汤,后来出现蒸蒸发热,他用调胃承气汤。前面用麻黄汤不够精到,他没有按原方的比例用,但后来出现蒸蒸发热,改用调胃承气汤,说明曹老先生对伤寒的条文把握得比较精到,比较精熟。我们学习应该这样,如果有调胃承气汤出现,就把《伤寒》和《金匮》中所含有的调胃承气汤条文搁在一起来学,这样才能学好。 接下来我们来讲五苓散。 71条: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它的小注:即猪苓散是)这一条首先说“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单纯的发汗后,胃中干,慢慢喝点水能好,如果出现烦躁不得眠,我觉得有点重,还是应该治疗的,不应该单单喝水能好,这是我个人观点。用啥呢?因为他有烦躁不得眠,可以吃点栀子豆豉汤,针对胃干、汗出,可以用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等等。 后面的“若脉浮”,是接前面这个“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起码应该是到这,然后再加上“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用五苓散。 所以这条条文可以分两部分看,前面出现烦躁不得眠,渴欲饮水的时候,可以用我们前面提到的方子;假如是脉浮,小便不利又有消渴,发热,这时候可以考虑五苓散。 首先说明,五苓散我们用汤也有效,但是用散效果更好。在我的《经方杂谈》里有几个用五苓散的医案,大家可以参考,因时间关系,今天我就不再重复。 73条: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首先伤寒,汗出而渴,用五苓散应该是没问题的。它汗出口渴,说明水液分布不均。若不渴者是茯苓甘草汤。这个茯苓甘草汤的证也应该补充点,不然方证不明晰。大家看到没有,这个方其实是桂枝去芍药汤加茯苓,当然也是去了大枣。所以它应该是有“脉促,胸满,心烦,小便不利”的时候,用这个汤才比较合适。如果仅凭不渴就用这个方,就有点泛了,方证不明晰。 74条: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水入则吐,我在基层见过,那还是很常见的。从西医讲,现在很多发热或者脱水的患者,脱水后很渴,喝水后反而吐。这种吐,用一般的止吐药,是止不住的。从现代医学处理,补充点液体,也能缓解。但从经方角度讲,这就是五苓散的适应证。 大家知道,食入则吐,张仲景有两个方子,一个大黄甘草汤,另一个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食入则吐,是食物一进口就吐,跟食道癌、幽门梗阻等食后一天才吐有所不同,那叫胃反。所以古人对一些症状的描述还是很精当的。 五苓散如果打散的话,一定要用肉桂。用桂枝,如果用的是桂枝嫩尖还好一点,但现在用的桂枝很多是用桂木,很大,有效成分很少。用肉桂的话,味道也比较好,我临床用五苓散从来没用过桂枝,都是用肉桂。 另外五苓散的比例,大家看一下,也是很重要的。用散的比例很有意思,茯苓猪苓白术都是十八铢,桂枝半两十二铢,泽泻一两六铢,用量最大。一两是24铢,一两六铢合起来是30铢,所以比例是30:18:12,大家一定要记住。 当然如果往下再研究,大家可能会问,为什么30铢要写成一两六铢呢?这个从术数讲,一和六正好是水数,天一生水,地六成之,都是水数。如果写成30铢,就没有这个概念了。到底是不是这样呢,不敢肯定,但起码可以这样理解。 所以我对这个五苓散这种比例,是两种解释。一种是这种从术数方面的理解,很有意思,另一种是张仲景讲的“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张仲景的很多方子,都不是他创造的,是他继承别人的。别人怎么说的,他就怎么继承过来,所以有时候也不必深究。但起码我们要知道方中各药的比例,不是各等分,要按原方的比例去用。 五苓散要跟猪苓汤进行鉴别。两者虽然都有很多利水药,但猪苓汤,从现代医学讲,它是治疗泌尿系感染的,如尿血尿痛等,因为它里面有滑石阿胶。而五苓散呢,是治疗全身水液代谢障碍的,它的应用证更广。 《千金》对五苓散有一个特殊的记载,原文比较多,我记不全,但其中一个主证是治疗“精神言语不与人相当”。它这个词用得很意思,它既不说谵语,也不说郑声,他说“精神言语不与人相当”,有点精神失常的意思。这个为什么运用五苓散治疗呢?如果不用西医知识的话,很难解释。因为《伤寒》《金匮》的五苓散也没有提治疗过精神方面的证。后来我就想,既然五苓散是治疗水液代谢障碍,五苓散治疗的精神障碍,从西医讲,是尿毒症后期、肝硬化后期都会出现的。 去年还是前年,去珠海参加一个经方班的时候,熊继柏老师讲课,讲到一个肝昏迷的治疗。一个肝昏迷患者,在医院已经判了死刑,后来出来后,病者的夫人带他找熊继柏老师治疗,熊老师问他:这是谁呀?他说是他爸。其实熊老师指的是他的爱人。这个病人就到这种程度,他跟完全的昏迷不同,跟精神病的昏迷也不同。他能听懂你的话,但回答又不沾边。按《千金》的描述,就是“精神言语不与人相当”。熊继柏老师用了一个温病的方子,也是化湿的,即湿邪蒙闭心窍。当时我就想:从《千金》的描述看,这不就是典型的五苓散证吗? 时间也差不多了,今天就给大家讲这么多。有不同意见,欢迎大家提出。谢谢大家! (本文由书院志愿者曾伟坚、赵利欣、丁琼、余佩蘅、王磊、胡亚男、陈剑城整理)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ulinga.com/zlyy/1476.html
- 上一篇文章: 胡希恕经方传真精简版三
- 下一篇文章: 小经方,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