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案集腋

伍炳彩疑难病验案三则

江西中医药大学伍炳彩

(编者按:伍炳彩教授于今年被评为第三批国医大师)

三甲复脉汤治半夜心悸

吴某某,男,25岁,学生。年10月15日就诊。

初诊:自述近半个多月来,每晚入睡后至次日1点左右,即觉心慌心悸,自数脉搏在次/分以上,约持续1个多小时,心慌心悸自动缓解。因影晌睡眠,第2天即觉头昏头胀,难以坚持学习,前来就诊。就诊时,除上述症状外,入夜稍口干,纳佳,二便无异常,苔少,舌红,脉细弦。

辨证:肝阴不足。拟三甲复脉汤加减:

炙甘草15克,生地黄15克,白芍15克,麦冬12克,阿胶9克(另烊),生牡蛎15克(先煎),生鳖甲24克(先煎),生龟版30克(先煎)。5剂,每日1剂。

年10月20日复诊:药后夜半心悸消失,原方用10剂制成蜜丸以善后。药后随访未再发。

按本例患者夜半1时左右心悸,正是肝经主病之时,结合头昏头胀,入夜口干,脉细弦,舌红少苔等症,故辨证为肝阴不足,虚热扰及于心,用三甲复脉汤滋阴复脉,药后病情很快缓解。

猪苓汤治头昏失眠

吴某某,女,35岁,农民,江西东乡县人。年6月21日初诊。

患者头昏失眠两月余,头昏厉害时伴视物旋转,但不呕吐,走路需人搀扶,胆小易惊,不敢过马路,失眠多梦,口渴不欲多饮。其夫为医师,曾用中药养阴安神、补气养血安神等方剂,治疗无效,又用西药镇静剂,亦无好转。某医院内科及神经科检查无异常发现,诊断为“神经官能症”。后就诊于余。诊时症如上述,小便黄短偶有热感,大便偏干,口稍粘,面隐红,舌红苔白,脉沉细弦,尺脉沉。证属下焦湿热伤阴,肾阴不能上济心火,以致心肾不交。拟猪苓汤加减:

猪苓10克,云茯苓10克,滑石15克(布包),泽泻10克,阿胶10克(另烊),夜交藤15克,酸枣仁10克。5剂,每日1剂。

6月27日二诊:服上方后,小便转长、转清,偶有灼热感,心悸、失眠、头昏均减轻,仍守原方再进5剂。以后患者曾来诊几次,因病情逐日好转,病因病位未变,故守方不变,共服药25剂,诸症消失。

按本例之所以辨证为下焦湿热伤阴而致心肾不交,因其脉沉细弦是为阴虚不足之脉,尺脉沉说明其阴虚不足在下焦肾;小便灼热及口粘,乃是有湿热之象,综合来看。故属湿热伤阴可知。下焦肾阴不足,不能上济心火,所以心烦失眠。《伤寒论》云:“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故选用猪苓汤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五苓散治神经性岖吐

黄某某,女,36岁,湖南省人,已婚,年6月19日会诊。

患者年3月16医院行输卵管结扎术,术前月经未干净,术中手术室较冷,术后当晚即频频呕吐,饮水更吐,口渴,吃饭有时亦吐,伴低热,小便较短。医院行输液、止呕及中药治疗近1月,呕吐有增无减,医院妇产科进一步检查治疗。入院后再作多种检查,未发现实质性病变,胃镜已排除胃癌,骨髓象排除血液病,神经科诊断为“神经性呕吐”。经中西药治疗,病情仍不减,口渴欲饮,频频呕吐,饮水更吐,发热在37.5~38°之间,小便略短,无尿频尿急,小便无灼热,化验亦无异常,曾服旋覆代赭、香砂六君、丁蔻理中汤等降逆止呕方剂,并配合输液等对症处理,病不见好转。适余在该院上班,乃于年6月19日邀余会诊。诊时病情如前,苔白,脉浮。辨证为下焦停饮呕吐,遂决定用五苓散治疗:

猪苓10克,茯苓10克,泽泻10克,白术10克,桂枝10克。3剂,每日1剂。

服1剂呕吐大减,服完3剂,呕吐发热均除,带上药5剂出院。

按仲景云:“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又云:“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宜利小便发汗,五苓散主之。”

本证呕吐经久,饮水后更甚,伴低热,小便不利,脉浮,故诊断为下焦停饮呕吐,用五苓散化气利小便,水去则呕吐亦除,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原载:《奇病奇治》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11

校核

周晟芳

回复“1”查阅

创刊词、征稿启事

长按







































白癜风患者救助计划
白驳风那里治得最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ulinga.com/zlyy/11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