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要分享一个令我惊讶的病例。这个病例中,我只用了栀子豉汤的三味药,就成功地治疗了一个高热7天、西医诊断尚不明确的病例。这个病例是我一个朋友的儿子,一个12岁的男孩。他们一家人都已经准备好去外地了,所有的手续都办好了,车票也买好了,就等着10天后的出发了。可是,孩子突然发热,而且体温越来越高。医院接受了孩子,进行了各种检查,结果显示白细胞数量极高,接近2万。医院给孩子进行了常规处理,可能使用了抗生素和激素,但孩子的体温始终没有下降。孩子的父亲想到了中医,医院看看孩子的情况。我去了之后,对孩子进行了望、闻、问、切四诊。孩子很配合我。他当时的情况非常严重,体温因用药的关系有时会低一点,但通常还在40℃左右的高位。他并没有怕风恶寒的症状,反而有些奇怪的表现,比如会莫名其妙地咬牙切齿,在床上坐躺都不安宁,夜里睡不好,显得非常烦躁。他的身上并没有出很多汗,但是颈部、肩部、头部总是有些汗出,口苦口臭,还有恶心感,但没有呕吐。他的咽喉很干,小便特别臭又黄。我对他进行了腹诊,心下位置没有什么特别痞硬的感觉,胸胁也没有苦满的感觉。整个腹肌按之有一定的弹性,没有特别虚弱的地方,也没有哪个地方有什么痞硬感。他的腹直肌也没有拘紧的感觉,压痛动悸、振水音等症状都没有出现。他的大便也正常。他的舌质红,舌苔白,脉象数。四诊结束后,我心里就有了一个印象,这样一种发热,烦躁咬牙切齿,夜里爬来爬去,又没有恶寒,综合起来看,就是一个栀子生姜豉汤证,接下去进行方证鉴别。方证鉴别前要进行方向性辨证,就跟我们讲的六经排除一样。而我喜欢从四个方面去排除:即是不是三阴?是不是太阳?是不是阳明?是不是少阳?脉象、腹证、精神状态不像是三阴病,所以基本上把三阴病给排除了。三阴病也有烦躁的表现,如黄连阿胶汤证,还有猪苓汤证但是其他脉象、精神、体能、腹证都应该偏虚一点。这个患者没有偏虚的表现,所以基本上排除三阴病。患者没有头痛、恶寒、怕风的症状,脉象不浮,所以基本排除太阳病。阳明病就是胃家实,胃肠有积滞,出现腹部疼痛胀满、大便秘结这些重要的症状,要用承气汤这类方子治疗。这个患者没有这些症状,大便正常,腹部虽有弹力,但是没有压痛和特别的胀满,所以也排除了阳明病。剩下就是少阳了。少阳病的提纲证是口苦、咽干、目眩。患者虽然没有目眩,但是有口苦、口臭、咽干的症状,可以确定为少阳证。接下去就是方证的鉴别。少阳证里面有一大堆的方证,怎么鉴别呢?第一,患者有发热、恶心,但是没有胸胁苦满、往来寒热,可以排除了柴胡剂的方证。第二,患者虽然有烦躁、大热、汗出这些白虎汤的症状,但是没有大汗,只是颈脖部位有汗,没有口渴,有懊侬、反复颠倒、咬牙切齿,与白虎汤证有明显的区别。因此,也排除白虎汤证。第三,虽然患者有烦躁、大热,也有汗出,但是没有口渴,也没有咳嗽气喘,这就跟麻杏甘石汤证区别开了。前面讲了,麻杏甘石汤证有发热、口渴、汗出、咳嗽气喘,而患者没有咳嗽气喘、口渴,有一点汗出,虽然有大热、烦躁,但最重要的症状没有,所以也不是麻杏甘石汤证。第四,虽然有发热,但是没有那么口渴,没有小便不利,腹部没有悸动,也没有振水音,这就和苓桂术甘汤证、五苓散证这一类区别开了。第五,患者没有腹痛、腹泻,没有心下痞硬,大便正常,所以就和半夏泻心汤类证区别开。第六,虽然有烦躁不得眠、大热、汗出、恶心,但是没有口渴,没有咳逆,没有下利,没有小便不利,没有小腹胀满,可以与猪苓汤证也区别开了。同时,猪苓汤证应该是属于三阴病的一种,但是其发热、睡不着觉、烦躁、汗出、恶心等症状跟少阳病很像,所以还是需要再鉴别一下。以上这六个方面的方证鉴别,基本上就把一些跟栀子豉汤证相似的方证排除了。患者栀子豉汤证的发热、懊侬等症状很典型,但是栀子豉汤在康治本里有三个类方,即栀子豉汤、栀子甘草豉汤、栀子生姜豉汤,故还需要鉴别。栀子甘草豉汤证会出现一种少气、张口呼吸,患者没有以上的症状,可以排除掉。患者有恶心,这跟栀子豉汤也有点不一样。这样剩下来就是栀子生姜豉汤证了。以上就是一个有序的辨证过程。这个过程,医生完成它可能就是一刹那的。接着几步走下来,他在脑中自动地进行逐个鉴别:胸胁苦满没有,大便没有腹泻,没有汗多,没有口渴,没有咳逆,没有少气等,就这样一下子就过了。康治本第24条:“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覆颠倒,心中懊侬,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患者发热懊侬,出现了烦躁,虚烦不得眠,反覆颠倒,同时出现呕吐,这个病还没有到呕吐的地步,只是恶心。所以我选择了栀子生姜豉汤,条文上各方面也都是符合的。有人说这条文里没有发热。对!发热是它的一种非特异性症状所有药方都可以有发热。例如我们讲过,大柴胡汤没有发热也可以用,有发热也可以用;桂枝汤没发热可以用,有发热也可以用;四逆汤没发热可以用,有发热也可以用;栀子豉汤也不例外。药方的治疗目标中如果有“发热”的症状,初学者对于那些“不发热”的疾病反而会感到困惑。这个条文你若深入研究,会发现其中有其他条文所没有的特点。大家仔细看看,反复读读。时下“发汗若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覆颠倒,心中懊侬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第一,这是一条非常宝贵的、前经方时代遗留下来的、一个口诀条文式的文字记录。为什么这样讲?你仔细看看,条文前面有没有太阳病、少阳病?没有。有没有中风、伤寒?没有。条文里面有没有阴阳、痰饮等病机病因等概念?也没有。脉象有没有?也没有。舌象有没有?也没有。条文中没有任何阴阳、五脏六腑、病因病机,没有脉象、舌象,所以我认为这是前经方时代先人成功诊治疾病后的一个记录。第二,除了讲汗、吐、下误治以后的状态,在叙说症状、体征的后面,就是治疗的方药。“虚烦”,是指心下部位按压下去没有痞硬。这里的用词都非常讲究,有特别的意思。第三,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读的时候要仔细,就是方的名字和组成药物的名字全部一样,甚至连排列的次序都一样。栀子生姜豉汤,第一个是栀子,第二个是生姜,第三个是豆豉,这是方名。而方后药物的排列,也依次是栀子、生姜、豆豉,很有意思,这个就是康治本的一个特征。方名中药物名字的排列和药物在方里面排列的次序是有序的,是有规律的,这是远田裕正研究发现的,非常了不起。这个患儿,最后投以栀子生姜豉汤,服用后热退病愈而出院。

这是一张处理人体郁热的祖方,后世沿着这个思路其实又创制了许多方剂,比如泻黄散、凉膈散、双解散之类,就连中成药小儿豉翘,也是这个思路。

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说,栀子豉汤就是《伤寒论》版的银翘散!银翘散治疗外感热病疗效有目共睹,就连许多经方大家也常用。但是,栀子豉汤就是银翘散的祖宗,只不过加了一些羽毛,羽翼更加丰满了。

由于饮食习惯改变,伤寒入里化热,或者造成寒邪郁闭于外,内火炽盛于内。而温邪自口鼻侵袭人体,但如果过度运用寒凉太过而无流动之性的药物,包括各种抗生素,导致热邪入里而凉遏寒凝,欲出而不得,气机郁结。无论风寒风热,甚至伏邪温病,栀子豉汤可以解除这种郁热状态。

方证解析

栀子豉汤证本方由栀子、豆豉二药组成。栀子苦寒,可导火热下行,且因其体轻上浮,清中有宣,故与芩连之苦降直折不同。豆豉气味轻薄,既能解表宣热,又可和降胃气,宣中有降。二药相伍,既可清解胸表之热,又可宣泄火郁之烦,还可调理气机之升降出入,对火郁虚烦之证疗效颇佳。刘老指出:临床使用本方,一定要先煎栀子取其味,后纳豆豉取其气。栀子甘草豉汤、栀子生姜豉汤证栀子甘草豉汤证为栀子豉汤兼见少气而设。盖少气是邪热伤气的表现,胸为气海,火郁于胸膈极易伤气,气虚则见少气。刘老指出:少气与短气不同,少气是指呼吸低弱,自觉气不够用;而短气则是呼吸促迫,似有所阻,故一般认为少气属虚,短气属实。火热伤气,治应泻火、补气,然补气药中参萬温补,难以选用,唯甘草味甘性平而和缓,益气缓急且不助烦热,再配桅、豉清宣郁热,方与证情相宜。桅子生姜豉汤证则为栀子豉汤兼见呕吐而设。盖热能耗气,亦可动饮。栀子厚朴汤证本方即小承气汤去大黄加栀子而成,亦可以看做是栀子豉汤与小承气汤化裁的合方。因其腹满仅是气滞而无腑实,故不用大黄汚下;又因其表邪化热入里,迫及脘腹,故不用豆鼓之宣透。方用梔子清热以除烦,枳实、厚朴利气以消满。栀子干姜汤证本方系栀子豉汤加重豆豉的用量,再加枳实所组成。枳实宽中下行、破结消痞;栀子、豆豉泄热除烦,同时加重豆豉剂量,意在宣散郁热,且能和胃解毒。用清浆水煎药,取其性凉善走,开胃化滞,解渴除烦。若有宿食而兼见腹胀切痛,苔黄脉滑者,再加大黄以荡涤肠胃而推陈致新。刘老指出:大病初愈,正气尚未全复,若调摄失宜,或妄动作劳,或饮食不节,都能导致其病复发。枳实栀子豉汤证本方系栀子豉汤加重豆豉的用量,再加枳实所组成。枳实宽中下行、破结消痞;栀子、豆豉泄热除烦,同时加重豆豉剂量,意在宣散郁热,且能和胃解毒。用清浆水煎药,取其性凉善走,开胃化滞,解渴除烦。若有宿食而兼见腹胀切痛,苔黄脉滑者,再加大黄以荡涤肠胃而推陈致新。刘老指出:大病初愈,正气尚未全复,若调摄失宜,或妄动作劳,或饮食不节,都能导致其病复发。栀子柏皮汤证方中栀子清热利湿,栀子质轻,清利之中又有宣透作用,可通三焦、利小便,开湿热凝结,还可除烦热。黄柏苦寒,清热燥湿以坚阴。甘草炙用,和胃健脾,并制栀子、黄柏苦寒伤胃之弊。其中栀子偏于清上焦,泻心火;黄柏偏于清下焦,泻相火;甘草则和中健脾益气而扶中,刘老指出:本方在临床应用上虽不及茵陈蒿汤广泛,但对于某些湿热黄疸,久治不愈,脾胃受损,正气稍衰,而阴分伏热者,有时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至于方中甘草的使用,有些注家持有异议,其实正是仲景制方精妙之处。盖甘草甘平和中,既能防栀柏苦寒伤胃,又有扶脾解毒之功,确有其妙用。栀子大黄汤证方中栀子清在上之郁热,屈曲下行,利尿渗湿;大黄泄热破结,以利腑气;豆豉清宣膈上之蕴热;枳实行气消痞。四药相须,消散郁热,清利膈脘,则诸证可解。刘老指出:栀子大黄汤的作用在于清除实热,与茵陈蒿汤作用相似,但同中有异。茵陈蒿汤证是湿热俱盛,并以腹满为主,所以方中用大黄二两,配茵陈通利湿热;大黄栀子汤证为热重于湿,且以心中懊恼为主,因此,大黄用一两,配豆豉、栀子泄热除烦。本方亦可看成是枳实栀子豉汤加大黄,再加重枳实的用量而成,故能治疗“酒疸”发黄,有和胃除烦、利湿通便之效。二方互参,以见其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ulinga.com/zlyy/11536.html